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肇庆星湖景区公示语英译研究

2024-09-30 00:00:00杨延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星湖景区是肇庆市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点,包括七星岩和鼎湖山两个片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景区内的景点介绍、导览图、警示语等公示语的英译文存在不少问题。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要深入理解景区内的公示语原文及其文化涵义,并对原文文本进行移植,对译文的用词进行筛选、改造,选出最适应译文文本生态环境的用语。该文从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景区内的英译文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英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星湖景区内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助推肇庆文化“走出去”,提升城市形象,促进肇庆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星湖景区;公示语;英译;语言;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029-05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Xinghu Scenic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YANG Yanling

(Guangzhou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72, China)

Abstract: As the only national 5A level tourist attraction in Zhaoqing, the Xinghu scenic area consists of the Seven-Star-Crag and the Dinghu Mountain, attracting lots of tourist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s, maps and tips in the scenic area.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translator should understand the public sign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transplant the source language, select and find the most suitable words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is scenic area from th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rying to find out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provid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is paper is hoped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the public signs, help Zhaoqing culture "go ou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Xinghu scenic area; Public signs; English translation; Langua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据肇庆市文广旅体局官网核定,肇庆2024年春节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51.1万人次[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肇庆及其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星湖景区是肇庆市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星湖景区由七星岩和鼎湖山两个片区组成,景区里面有众多的中英文公示语,包含景区介绍、景区导览图、安全标识、警示牌等,但是不少公示语的英语翻译还有待改进。笔者发现,一些公示语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如“观砚亭”译文是“Guanyan Pavilion”,丢失了“砚”的本土意义,没有达到生态翻译学中译文生态的平衡,“文化维”丧失。景区内的“世纪宝鼎”译文是“Treasure Ding of the 21st Century”,“宝鼎园”的译文是“Tripod Park”,同一个宝鼎有两种译文,“语言维”失去了平衡。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景区内的部分译文需要继续改进并完善。

1 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胡耿申在2001年提出来的,他把西方的翻译学理论和东方的生态学智慧融合在一起,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做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2]。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生态环境里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生态环境,译者在移植过程中需要一直对译文进行适应、选择、改造和重构,保持原文生态和译文生态的协调和平衡。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出发,对肇庆星湖景区公示语的英译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以达到英译文与景区文化的生态平衡。

笔者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星湖景区的公示语英译进行研究,一是因为前人研究较少;二是因为“生态翻译研究是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人们通常将其界定为自然绿色的外在环境,往往忽略平衡、和谐、共生等精神层面。“生态文明人文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和谐、进取、共生,与生态翻译学融会贯通,形成了生态文明大翻译观。”[3]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正处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翻译学的源语和译语生态环境、适应、平衡等概念属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哲学理念和精神成果,“生态翻译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工具”[4]。另外,生态翻译学融入了东方的生态智慧,有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的理论自信”[5]。

2 “三维”平衡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生态翻译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平衡,即保持原文生态平衡和译文生态平衡。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翻译好坏的标准既不是单纯地忠实于原文,也不是简单地迎合读者,而是原文和译文是否都能达到各自的生态平衡。“从文本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文本生态平衡具体包括文本的语言生态平衡、文化生态平衡、交际生态平衡。”“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指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和文化内涵,“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交际意图和沟通目的。翻译本身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交际依赖于语言,服务于交际,因此语言、文化、交际密不可分。译者在翻译景区公示语的时候,要同时考虑这三个维度,对原文进行改造和重建,以适应译文的文本环境,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将造成译文生态的失衡。

2.1 “语言维”

“语言维”主要指的是文本语言的表达,“仅就文本生态平衡中的语言生态平衡而言,译者要致力于保持源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源语与译语的‘传神’与‘达意’的平衡、源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源语与译语的文风的平衡”[6]。在星湖景区的公示语翻译中,笔者发现文本词义不平衡、句意不平衡等问题比较多。

2.1.1 词义不平衡,英译文不一致

在七星岩景区内,同一文本的英译文用词不同,词义没有达到平衡一致。

例1:码头

原译:Wharf, Dock, pier, terminal

改译:Pier

在景区内的标识牌上,“工作码头”译为“Work Wharf”,“游船码头”译为“Boat Dock”;在景区导览图上“湿地游船码头”译为“Wetland cruise ship pier”;在湿地游船码头旁侧的地图上“七星岩湿地游船码头”译为“Seven Star Rock wetland cruise terminal”。四种英文译法,游客可能以为是四种不同的地方,其实景区内的“码头”指的是游客上下游船的平台。这里的中文源语言保持了一致,都用了“码头”,原文的文本语言达到了一致,而英文译文的多个用词破坏了译文的文本生态平衡。七星岩景区湖水较多,游客在湖面上泛舟游玩,用的是小型船只,“码头”是在岸边上船或下船的地点,非工业、商业或军事用途,因此笔者以为“码头”统一译为“Pier”比较合适,以达到译文的一致和词义的平衡。

例2:七星岩

原译:Qixingyan Scenic Area, Seven-Star-Crag Scenic Area

改译:Seven-Star-Crag Scenic Area

景区内对“七星岩”名称的翻译也不一致,在景区导览图上,“七星岩景区”译为“Qixingyan Scenic Area”,而景区内的介绍译文是“Seven-Star-Crag Scenic Area”。第一种翻译采用直译法,用拼音直接翻译名称,但游客可能并不知道具体表达的涵义,“星”“岩”等极具意象和美感的中文词汇丧失了文化意义,丢失了生态翻译学中的“文化维”;第二种采用意译法,把中文的“七”“星”“岩”涵义都翻译出来了,保留了中文原文的涵义和美学意义。改译文既保持了语言的一致性,也保留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因为“文本移植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文本生命在新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7]。

2.1.2 句意不平衡,译文词不达意

在七星岩景区导览图上,部分英译文词不达意,甚至表达有误。

例3:1.2米以上请购全票,1.2米以下请购半票。

原译:If you are above 1.2 meters, please buy a full ticket, and if you are below 1.2 meters, please buy a half ticket.

改译:If you are above 1.2 meters, please buy a full-price ticket, and if you are below 1.2 meters, please buy a half-price ticket.

原译文把“全票”译为“full ticket”,“半票”译为“half ticket”,采用了生硬的直译方法,“full ticket”指的是票面的完整性,“half ticket”可指票面的一半。而中文原文的“全票”指的是全价票,“半票”指的是半价票,原译文与中文句意不一致。

例4:严禁直接用手喂鹤。

原译:Forbidden to feed red crowned crane directly by hand.

改译:Don't feed the red-crowned cranes with hand.

例4是七星岩丹顶鹤生态园的标志牌,原译文使用的“Forbidden”的意思虽然是“严禁、禁止的”,但放在句首并不符合语法规则。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要对译文的用词进行筛选,选出最适合译文环境的用词,“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另外,“用手”是“by hand”还是“with hand”?译者要根据景区的环境和用语的目的进行选择,对文本进行移植。“by hand”侧重于手工制作,“with hand”强调用手的动作或方式完成某件事,这里“用手喂鹤”显然是用手拿食物去喂鹤,应该用“with hand”。此外还有单复数的问题,景区鹤的数量众多,应用复数。中文原句表示禁止做的事情,译文选用祈使句更适应英文语言的环境。

例5:岩洞的气温特点冬暖夏凉,三步一景,彩灯映照,五光十色,犹如一座天然迷宫,让人流连忘返。

原译:The temperature of the cave is characterized by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it has attraction every step, shined by color lamps, it is dreamy and colorful just like a natural maze, making people forget to leave.

改译:It is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in the cave. With numerous attractions and color lights, the cave is dreamy and colorful like a natural maze, making people linger on.

这是七星岩百仙洞的景点介绍,原译文也是偏重直译的方式,几乎逐字逐句翻译出来,但在译语环境中并不适合,甚至有误。第一,原译文中“temperature”可以用“high”或者“low”来修饰,用“warm”不妥,搭配不当。第二,“...is characterized by”后要用名词形式,因“by”是介词,而原译文后接的是形容词“warm” 和“cool”,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所以原译文在译文环境中无法成活。第三,“三步一景”译文是“it has attraction every step”,意为“一步一景”,表述过于夸张。第四,原译文主语不一致,句子结构零碎,如第一个短句主语是“temperature”,第二个短句主语换成了“it”,是“百仙洞”,后面短句“it has...”和“it is...”,中间没有连接词,结构松散,不符合英文逻辑性强、结构紧凑的特点。第五,原译文“forget to leave”“只有忘记离开之意,没有体现‘流连’意味”[8],改译文用“linger”表示不愿离开,想继续逗留,传达出了原文的流连忘返之意。

2.2 “文化维”

生态翻译学中的“文化维”平衡指的是翻译后的译文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由于原语文化生态和译语文化生态通常存在差异,译者需要不断调整,适应译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即文化生态,并“在翻译过程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例6:主要有碑亭凝谊、庆云环翠、龙潭飞瀑、鼎湖探险、问鼎祈福等景点……端溪龙王砚……

原译:The mainly attractions here include Tablet Pavilion Gathering Friendship, Qingyun Huancui, Longtan Waterfall, Dinghu Exploration, and Wending Blessing...Duanxi Longwang Ink Stone...

改译:The main attractions here include Tablet and Pavilion for friends, The Qingyun Temple surrounded by woods, Waterfall of the Loong Pool, Exploration of the Dinghu Lake, Pray to the Tripod for blessing ... The ink stone of Duanxi Loong King...

这是鼎湖山景区的介绍,原译文除了“碑亭凝谊”是意译之外,其他的景点都简单地用了汉语拼音,在英译文中几乎没有意义,丧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生态翻译学中的“文化维”严重缺失。“凝谊”译为“Gathering Friendship”稍显拖沓生硬,“庆云环翠”意为庆云寺周围被绿树环绕,“龙潭飞瀑”中的“龙”在中文中常表示权力、威严、雨水充沛等,“问鼎”表示祈祷,“龙王”在中文里拥有至高权力,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传递,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译者要有主体性,保护原文和译文两种文化生态的平衡。

例7:岛上设有九个“同心”寓意景观:同心岛、同心树、同心锁、同心路、同心源、同心桥、同心馆、同心亭、同心屋,象征着“久久同心”。有了游客的参与,代表着景点向游客们的祝福——“十全十美”。

原译:There are nine "concentric" implied landscapes on the island: Tongxin Island, Tongxin tree. Tongxin lock, Tongxin Road, Tongxin source, Tongxin bridge, Tongxin Pavilion, Tongxin house, which symbolize "long time concentric".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ourists it represents the blessing of the scenic spot to tourists — "perfect and ten beauties".

改译:There are nine "love" spots on the island: love island, love tree, love lock, love road, love source, love bridge, love pavilion, love house, which symbolize "eternal lov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ourists, it represents the blessing for tourists — "Everything goes well".

这段来自鼎湖山蝴蝶谷,从景区的中文介绍得知,蝴蝶谷又名情人谷,岛内有很多蝴蝶,而蝴蝶忠于伴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因此“同心”和爱情相关。但原译文中把“同心”先译为“concentric”,是数学意义上的“同心、同轴”,后译为拼音“Tongxin”,失去了“爱”的文化涵义,在译文生态中并不适合,译者没有保护原文和译文两种文化生态的平衡。这里的“同心”可译为“love”,明显传达出“爱”的意义。另外,“久久同心”在这里表达的是永久的爱,而英译文“long time concentric”意为“长时间的同心”,与原文涵义相差甚远。“十全十美”译为“perfect and ten beauties”也是逐字逐句地直译,并不妥当。这里的“十全十美”是祝福游客一切顺利、诸事圆满,而译文“perfect”意思是完美的,“ten beauties”在英文中常指“十大美人、十大美景”等,和原文意思出入较大,破坏了原文和译文的生态平衡。译者应考虑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9],保持“文化维”平衡。

2.3 “交际维”

语言本身承载了很多信息,尤其是景区的宣传语和警示语,这些语言把信息传达给游客,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交际维”。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说的是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既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又关注原语系统里包括原文语言/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译文需要较好地传达交际意图。

以下是七星岩景区内的部分警示牌及其译文。

例8:

原译:当心落水:Warning Falling into Water;爱护花草:Care for flowers and plants;注意安全:Warning Danger;请勿通过:No Thoroughfare

改译:当心落水:Warning: Deep Water;爱护花草:Keep off the grass;注意安全:Danger;请勿通过:No entrance

以上警示牌放在景区不同的位置,提醒游客做出相应的行为或禁止某些行为,中文多用四字,简洁明了。“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能够得到最佳的维护和保持。”[10]如果译文不够恰当,则译文的交际生态就无法得到维护和保持。景区这几处提示语用词过多,不符合宣传语简洁的特征,“落水”译为“falling into water”,忽视了原语背后警告水深危险的含义;“care for”有照顾、照料的意思,游客看到可能以为景区需要游客给花草浇水,可能会误解提示语的意思,原文“爱护花草”意思是不要踩踏、采摘花草等,译为“keep off”即可;“No Thoroughfare”意为没有通道、没有道路等,但中文“请勿通过”是不允许游客通过,比如前方道路坍塌、维修等,并不是没有道路,因此原译文与中文原文意思不一致,交际意图也没有达到。为保持语言的交际功能,警示语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也应简洁,并注重沟通的目的。

3 结束语

旅游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起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译者应该发挥主体性,选择更加合适的用词,考虑“三维”的平衡,保持原文和译文生态和谐,让外国游客更深层地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官网[EB/OL].[2024-02-19].https://www.zhaoqing.gov.cn/zqwgdlt/gkmlpt/content/2/2953/post_2953795.html#4299.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92.

[3] 胡庚申.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2): 125-131,160.

[4] 武俊辉,邹霂瑾.关于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的反思[J].上海翻译,2021(5):17-22.

[5] 傅敬民.行动·系统·功能:生态翻译学研究[J].中国翻译,2023,44(5):26-34,190-191.

[6] 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6,95.

[7] 胡庚申,王园.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J].外语教学,2021,42(6):1-6.

[8] 刘春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肇庆景区简介英译优化策略[J].当代旅游,2022,20(4):38-40.

[9] 刘雪.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探究[J].海外英语,2023(18):43-45.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