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以比亚迪(BYD)汽车公司2019—2023年的英文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语料,结合话语—历史分析法(DHA),借助语料库工具Wmatrix5.0分别从宏观主题、中观沟通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对比分析汽车企业身份话语建构特征。研究发现,比亚迪在指称自身时多采用公司正式全称和简称,以构建权威群外身份;在述谓策略方面,使用积极性谓语动词和修饰性副词,展示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态度和举措;在视角化策略方面,通过引用企业荣誉和第三方正面评价,构建优秀雇主和负责任企业的身份。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源于高语境文化和公共面子文化的影响。该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汽车企业国际话语建构能力,也对构建中国企业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话语—历史分析法;Wmatrix;比亚迪;汽车企业;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025-04
A Study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BY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REN Liang, CAO Rui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Anhui, 243002, China)
Abstract: Taking BYD's 2019-2023 English CSR report as the cor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nti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s from macro themes, meso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micro linguistic features with the help of the corpus tool Wmatrix5.0, in conjunction with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 It is found that BYD mostly adopts the company's official full name and abbreviation when referring to itself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authoritative out-group identity; in terms of predicative strategy, it uses positive predicative verbs and modifying adverbs to demonstrate its positive attitudes and initiatives in term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 terms of perspective-taking strategy, it constructs the identity of an excellent employer and 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by citing corporate honors and positive third-party evaluations. The socio-cultural reasons behind this stem from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high context culture and public face culture. This study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bility of China's automobile enterprises, but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Wmatrix; BYD; Automobile company; Identity construction
在当前全球化与本地化进程交织的背景下,企业的国际身份建构愈发重要。然而身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交往中通过话语积极建构的[1]。在企业身份的语言学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多从语篇体裁分析[2]、概念隐喻[3]、社会文化[4]等单一视角入手探讨企业身份的建构,很少综合多种词汇语法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从话语—历史分析视角出发,选取比亚迪公司近5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自建语料库,揭示通过话语构建企业身份的原则和方法,打造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话语体系。
1 理论框架
话语—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是批评话语分析(CDA)的主要分支之一,是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Ruth Wodak及其团队提出来的,在话语分析中综合考虑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多学科方法。DHA强调分析话语时必须结合其历史背景,以理解话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生和演变。DHA主要从内容主题、话语策略和实现主题和话语策略的语言手段三个维度来阐明话语的真实意图,其中话语策略即指称策略、强化/弱化策略、述谓策略、论证策略、视角化策略[5]。DHA的语境依赖性特征意味着在分析时必须考虑多重层次的语境,包括即时语境、文本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以全面理解话语的意义和功能。
2 研究设计
2.1 语料收集
这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也体现了企业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2022年,凭借着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630亿美元的销售额,成功登上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12位[6]。因此,本研究从比亚迪官网下载2019年至2023年的英文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终建成比亚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语料库。该语料库形符总数(tokens)为112 564,类符总数(types)为8 198。
2.2 研究步骤
本研究基于DHA,从宏观主题、中观话语策略、微观语言特征三个路径出发,考察比亚迪是如何通过企业话语来建构自身身份的。首先,在宏观主题方面,通过Wmatrix5.0自动识别话语的主题;其次,中观话语策略和微观语言特征方面,通过微观语言特征如指称分析、引述分析等,考察比亚迪如何运用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视角化策略来构建自身企业身份,并探寻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3 结果与讨论
3.1 企业身份建构中的宏观主题分析
将比亚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语料库作为观察语料库,选用BNC CG Business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并通过Wmatrix5.0分别对突出的主题语义域进行自动识别,从而生成主题语义域,具体情况参见表1。
语义域W5[绿色主题]用以介绍“绿色发展”,高频词为“environment”“environmental”等,契合比亚迪“与自然共赢”的官网主题。比亚迪在经营和发展战略中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将自身构建为环境保护者,彰显社会责任感(参见例1)。语义域S8+[帮助]用于介绍企业相关服务,高频词包括“services”“support”“help”等,居于第5位,展示了其社会关怀者和综合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如例2中BYD在其《报告》中提到的三项资助计划即对贫困学生的经济支持、学校设施升级和奖学金,均体现了企业在社会责任和公益方面的积极行动。
例1:BYD will sign the relevant cooperation agreement which contained CRS provisions with such suppliers to guide and supervise the suppliers to ...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例2:We have established three prongs of funding, namely financial support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upgrade for school facilities, and scholarships.(BYD)
除此之外,BYD在6OjdfeUg1ApryO1DvshNX+SPemP6N/YYiLNDSo2wTRk=A5.1[评估:好/坏]、O3[电力和电气设备]、I4[工业]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塑造了一个高度重视质量和规范的新能源汽车领导者形象。上述三个语义域包含高频词“standards”“quality”“battery”“industry”。BYD比亚迪在供应商筛选过程中采用严格的环境、劳动和人权标准(例3),有助于提升客户和公众对比亚迪的信任和品牌价值,同时展示了其在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能力(例4),这反映了其在电动汽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在I4[工业]方面,BYD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例5),增强了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市场应变能力。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家庭、社区或国家的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7]。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国家,作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代表,BYD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5月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8]的号召,结合自身优势以及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展示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导者的企业身份。这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也体现了企业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例3:BYD has always adopted strict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labor practice standards and human rights standards for screening our suppliers.(BYD)
例4:The volum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Blade Battery is increased by 50%, enabling the recharge mileage of the pure electric vehicle equipped with LFP system to reach more than 600 km.(BYD)
例5:BYD masters core technologies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covering battery, motor, electrical control, chip, etc,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y chains and supply chains.(BYD)
3.2 企业身份建构中的中观话语策略和微观语言特征分析
分析比亚迪CSR报告,发现其通过指代、引用等微观语言手段,广泛运用了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视角化策略等话语策略建构和塑造了企业个性化的身份特征。
3.2.1 指称策略
指称策略涉及如何在话语中提及人、物、事件或抽象概念。通过选择特定的称呼或指称方式,可以建构特定的身份、角色和关系。这种策略经常用于强调或弱化某些群体的身份和特征。分析发现,比亚迪在指代自身时多使用公司正式全称/公司简称、中性词汇“company”和集体代词“we”“our”来指代自身。其中正式全称/公司简称(BYD Company Limited/BYD)排名第一,频次2 333,频率2.024%,是其他三项称呼语使用频率总和的三倍,表明比亚迪希望通过高频重复公司名称或简称来增强品牌认同和内部凝聚力。“company”排第二(频次/频率:511/ 0.454%),“we”排第三(频次/频率:496/0.441%),“our”排四(频次/频率:315/0.280%)。这种第三人称视角的使用保证了原文客观、正式和权威的语调,使其年报呈现出一种专业和独立的形象,强调企业的集团化和权威性,独立于读者群体之外。这反映了BYD希望展示出其在行业中的独立地位和权威性,不依赖于与读者的情感连接来建立形象。
3.2.2 述谓策略
述谓策略指的是话语中对主体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方式。这种策略可以用于赞扬、贬低或中立地描述一个主体,从而影响听众对该主体的看法。分别检索比亚迪公司名称(包含缩写)的索引行发现,比亚迪多使用积极性谓语动词和修饰性副词加谓语动词的搭配方式来展现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积极有为的态度。例6中,BYD在招聘和员工构成上注重本地化,积极促进本地就业,体现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举措。
例6:BYD vigorously promoted local employment by recruiting over 550,000 people..., making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3.2.3 视角化策略
视角化策略涉及话语中的叙述角度和立场。视角化策略可以通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使用,或通过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他人言论来实现。BYD《报告》广泛引用企业荣誉、名人名言、企业价值观等来建构企业身份,在2023 BY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中直接引用就高达131次。例7直接引用第三方对BYD的正面评价和认可,展示了BYD自身在人才吸引和雇主品牌方面的成就,成功地展示了其作为优秀雇主、负责任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的身份。
例7: In 2023, BYD garnered widespread acclaim from job seekers both with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securing 10 prestigious awards, including "China's Top 10 Best Employers of the Year", "Best ESG Practice Award", and the "Most Favored Employer Award for Overseas Talents". (BYD)
4 社会文化原因
企业身份的建构实质是一种社会历史实践,受制于社会文化语境,两家企业身份建构的差异反映了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特征。首先,根据霍尔(Edward T. Hall)的高低语境概念[9],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沟通依赖于背景、非语言线索和隐含意义,信息传递往往是间接的,因此BYD报告的主观性较强;其次,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较高,强调社会结构中的权威和等级,BYD 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和正式称呼来突出企业权威的群外身份,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威形象符合高权力距离文化中的社会期望;最后,中国文化中强调公共面子,即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10],因此BYD倾向于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平衡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实践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5 结论
本文基于DHA,通过对比亚迪2019—2023年英文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和DHA的三维分析路径,分别从宏观主题、中观沟通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维度深入探讨了其身份话语建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主题维度,比亚迪展现了其环境保护者、社会关怀者、行业领导者身份;在中观话语策略和微观语言特征维度,比亚迪在指称自身时多采用公司正式全称和简称,并通过高频使用这些称呼来增强品牌认同和内部凝聚力,构建权威群外身份;在述谓策略方面,比亚迪多采用积极性谓语动词和修饰性副词来展示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态度和举措,体现了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贡献方面的努力;在视角化策略方面,比亚迪通过引用企业荣誉和第三方正面评价,成功构建了其优秀雇主和负责任企业的身份。这些话语策略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在于中国高语境文化对隐含意义和非语言线索的依赖、高权力距离文化中的权威和等级强调,以及公共面子文化中对群体和谐与国家政策响应的重视。通过这些话语策略,比亚迪不仅展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专业性,还突显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形象。这些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既反映了比亚迪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也符合其在国际市场中构建品牌形象的需求。综上所述,本文为理解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企业社会责任话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媒体环境中的话语建构,对数字化和新媒体环境的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可以研究企业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Twitter、LinkedIn等)上的话语策略,分析其在不同媒体环境中的身份建构方式和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BENWELL B, ELIZABETH S. Discourse and Identity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 胡春雨,李旭妍.基于语料库的腾讯亚马逊致股东信元话语研究[J].外语学刊,2018(1):24-32.
[3] 张袁月,陈纪宁.中英能源话语隐喻架构对比研究:基于21世纪中英能源白皮书的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67-75.
[4] 胡开宝,盛丹丹.《可持续发展报告》英译本中的华为公司形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6):94-106.
[5] RUTH W, MICHAEL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75-93.
[6] 财富中文网.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EB/OL].(2023-08-02)[2024-07-23].https://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23-08/02/content_436874.htm.
[7]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1.
[8]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05-30) [2024-07-2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5/30/content_5693013.htm.
[9] HALL E T. Beyond Culture[M].Anchor Books,1976.
[10]MAO L M 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M].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