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勒等值理论视角下音乐剧《汉密尔顿》汉译研究

2024-09-30 00:00:00马梦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英美音乐剧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且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著名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是一部讲述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音乐剧,由林-曼努尔·米兰达编剧、作曲及填词。该文以科勒的翻译等值理论为指导,对“药不能停字幕组”翻译的《汉密尔顿》汉译本进行研究,旨在探究译者应当如何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实现译文在外延、内涵、语篇规约、语用及形式五个层面的等值,以期为音乐剧汉译提供些许借鉴意义。研究发现,译者需在保证原文意义忠实传达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取直译、套译、反说正译等多种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巧用汉语四字格形式,达到最佳译文效果。

关键词:科勒等值理论;《汉密尔顿》;音乐剧汉译;歌词翻译;翻译策略与技巧;汉语四字格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011-04

A Study on the E-C Translation of the Musical Hamilt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oller's Equivalence Theory

MA Mengy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China)

Abstract: As cultural globalization deepens, British and American musicals have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captur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Among these, the renowned Broadway musical Hamilton stands out. Written, composed, and lyricized by Lin-Manuel Miranda, it delves into the life of Alexander Hamilton, a founding father of the United States. Guided by Koller's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musical by the "Yao Bu Neng Ting" Subtitle Group. It aims to explore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at ensure denotative, connotative, text-normative, pragmatic, and formal equivalence in the target text. So a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musicals. FindingsfAQbwb44IaKnNKzZBfX+kASBXaRldEvlLOQ+xlixans= suggest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ensure faithfulness, adopt Chinese four-character phrases, and emplo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results.

Key words: Koller's equivalence theory; Hamilton; Translation of musical; Lyric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Chinese four-character phrases

现如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全球化的潮流已势不可挡。音乐剧是全球化时代一颗随风飘扬的种子,源于西方,通过全球化的通道,飘向东方,在东方的土壤上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音乐剧舶来品的基因意味着本土化改革是其引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翻译作为本土化的第一步,为外来内容本土化创造了一个机会[1]。

音乐剧《汉密尔顿》讲述了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传奇一生,充分展示了汉密尔顿与其战友、政敌、妻儿之间的命运纠葛及其成就与过失。

1 理论框架

等值,即“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2]。其中以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他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原文的信息和意义得到传递,还要考虑具体的交际效果[3]。本文所选取的科勒等值理论,在前人的经验上进一步发展,科勒认为在提出翻译等值要求之前,应先厘清等值的种类,因此他将等值分为了5种形式,即外延、内涵、语篇规约、语用、形式[4]。

2 音乐剧翻译的特点

音乐剧是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其三大关键要素为戏剧、歌曲和舞蹈[5]。音乐剧翻译既承袭戏剧翻译的要点与原则,又需兼顾歌曲翻译的特点与技巧。《汉密尔顿》音乐剧采用的是一唱到底的模式,全剧均无对白,歌曲密度高,整部音乐剧共有49首歌曲,音乐以嘻哈为主,穿插了爵士、节奏布鲁斯等多种风格的歌曲[6]。

译者在翻译歌曲前,应先厘清译文的具体用途——仅供阅读还是用于演唱,若译词仅供阅读使用,那么译者仅进行“歌词翻译”即可[7]。若需演唱使用,则应当遵循歌曲译配之原则。本文所探讨的《汉密尔顿》汉译属于前者。歌词翻译与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类似,不求入歌[8]。关于诗歌翻译或文学翻译有诸多翻译理论,其中普遍接受的翻译原则为“信”“达”“雅”,“信”为首要原则,而“达”与“雅”应以“信”为基础和前提[9]。

3 案例分析

3.1 翻译中的外延等值

外延等值是指语言外部内容对等,它的研究重点是词汇方面的翻译。就原文词汇与译文词汇而言,科勒又划分了五种具体类型,即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一对零和一对部分。

例1

原文:You searching for an urchin who can give you ideals?

译文:难道是想寻觅浪子来给你启迪?

分析:这一句的词汇翻译涉及的是“一对一等值”。一般来说,这种情况采取直译即可,但此直译并非拿来主义的直译,而是要经过思考,根据具体语境和文体,灵活使用。

原句中的“urchin”一词,《牛津词典》给出的释义为“a young child who is poor and dirty, often one who has no home”,译成中文为“流浪儿”。在词汇对应上的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直接翻译成流浪儿理论上也是成立的,但考虑到原文的上下文,即此处的背景是想要寻找聪明又努力的结婚对象的富家三姐妹在贫民区徘徊流连时,有人问她们三姐妹为什么要在这里徘徊,其中该提问者想要求娶三姐妹其中一位,因此,他只会想让三姐妹离开这里、再转头看看他。从这个角度来说,“浪子”在中文中有不务正业之意,符合当时的语境。

例2

原文:If I could spare his life, if I could trade his life for mine, he'd be standing here right now, and you would smile, and that would be enough.

译文:如果我能挽救他,如果我能以命换命,此时此刻他会站在你面前,你便会展露微笑,我便别无所求。

分析:此句源自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歌曲That Would Be Enough。此句中的词汇翻译涉及的是“一对多等值”,即源语表达对应多种目的语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以及文本的背景知识,选择最为贴切地表达。

在《牛津词典》中,“spare”用作动词时主要有如下释义:①“to make sth such as time or money available to sb or for sth, especially when it requires an effort for you to do this”,即“抽出”;②“to save sb/yourself from having to go through an unpleasant experience”,即“免去”;③“to allow sb/sth to escape harm, damage or death, especially when others do not escape it”,即“使逃脱”;④“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achieve sth or to do sth well without trying to limit the time or money involved”,即“不吝惜(时间、金钱)”;⑤“to work as hard as possible”,即“不遗余力”。在此,“spare”意为第三类,即“让他的生命逃脱死亡”之意。考虑到此处为歌词,当以简洁与朗朗上口为主,因此译者使用的“挽救”一词较为合适,简明扼要。此外,“挽救”一词也可传达出汉密尔顿身为其父的愧疚之情——儿遵其言,做一名君子,却反被小人乘机暗害。

例3

原文:We roll like Moses, claiming our promised land.

译文:我们就像摩西,寻找自己的迦南美地。

分析:这句话源自剧中My Shot这首歌曲。此句的词汇翻译涉及的是“一对零等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面对这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词汇空缺现象,译者应积极仔细查询相关文化背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零翻译或加注。

原句中的“Moses”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从水里拉上来”,指的是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摩西。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之地迦南,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就在当地去世,享年120岁[10]。在摩西的带领下古以色列人摆脱了被奴役的悲惨命运。这种文化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因此译者采取了音译的方法,将“Moses”直接翻译成了“摩西”。

3.2 翻译中的内涵等值

内涵等值是翻译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重点是词汇的选择,特别是近义词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俚语、古语、诗歌等方面。

例4

原文:Do or die.

译文:不成功,便成仁。

分析:这句话只有短短三个单词,源自剧中My Shot这首歌曲。这句话直译是“要么做,要么死”,表达的是参加革命的决绝,因此,译文中也应当充分体现这层态度。此外,译文“不成功,便成仁”出自《论语》,意为如果不成功,那么便成为仁人志士,所谓仁人志士,就是那些为理想信义肯贡献出性命的人。此译法通过借用汉语中本身就有的古语,贴切地传达原文含义和态度的同时还能贴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内涵等值。

例5

原文:And no, don't change the subject. Cuz you're my favorite subject, my sweet, submissive subject, my loyal, royal subject.

译文:不,不要转变话题。因你是我最爱的奴隶,我那甜美、顺从的小蜜,我那忠诚的皇室仆役。

分析:这两句话源自剧中英王演唱的曲目You'll be Back。这两句话中反复出现的“subject”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如果只是简单地处理成“话题”,那就完全背离了原文的内在含义。《牛津词典》显示,该词除了“a thing or person that is being discussed, described or dealt with”的意思,还有“a person who has the right to belong to a particular country, especially one with a king or queen”即“臣民”之意。因此,译者将四个“subject”分别根据不同的形容词处理成不同的名词,将原文字背后的真正内涵显化,让译语观众能在短时间内立刻消化源语信息,从而实现内涵等值。

3.3 翻译中的语篇规约等值

语篇规约等值是指,在正式开始翻译之前,先分析待翻译文本的文本类型,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翻译方法等。

例6

原文:Oceans rise, empires fall.

译文:沧海桑田,王朝更迭。

分析:表情型文本强调的是语言的表达功能,语言具有美学的特征,侧重点是信息发送者及其发送的形式。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分析比较可知,原文是两个小短句组成的完整句子,而译文也相应保留了两个小短句的形式。此外,原句是源自剧中的英国国王演唱的歌曲You'll be Back,短短四个单词却极富诗意和画面感,所以译文采用了汉语特有的四字词语,既工整又极具美感,朗朗上口。

例7

原文:Death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sinners and the saints.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

译文:死亡待谁都一样,不分低贱与高尚。它若出击,猝不及防,势不可挡。

分析:这一个案例源自饰演伯尔的演员演唱的Wait for It曲目。句中有三个反复出现的“it takes”,单看这一句是无法理解其内涵的,而通过上下文语境可知,此处的it是指死亡,原文通过三个反复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而译文则采用了汉语中特有的四字格词汇,气势恢宏、语气强烈;不论读起来还是唱起来都朗朗上口、流畅自然。

3.4 翻译中的语用等值

语用等值,又称“交际对等”,即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译语接受者的感受和要求。因此,在翻译音乐剧目时,译者要从中国观众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西方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交际效果。

例8

原文:Ask anybody why we living fast and we laugh, reach for a flask.

译文:人生苦短,不如把酒言欢。

分析:这句话也是源自剧中My Shot这首歌曲,直译为“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快,我们都会笑着伸手去拿酒瓶”,显然,直译的结果难以让中国观众在极短时间内把握原文的含义。而译文则巧妙地使用了富有中文特色的两个短句,不仅将原文的中心意义准确传达出来,还能让目的语观众在节奏紧凑的说唱曲目和迅速推进的剧情中快速把握源语信息,让目的语接受者更有代入感。

例9

原文:You say our love is draining and you can't go on.

译文:你说要挥手拜拜,因我们的爱已枯竭。

分析:这句话源自剧中英国国王演唱的You'll be Back,这首歌诙谐有趣,因此译文也应当保持一致。译者将“you can't go on”翻译成“你说要挥手拜拜”,一方面呼应了歌曲的轻松基调;另一方面采用了反说正译法,让目的语观众一听就清楚其含义,实现了交际的目的。再者,译者增译了“因”这个逻辑关系连词,让译语观众对原句的理解更加清晰。

3.5 翻译中的形式等值

科勒所提出的形式等值注重的是美学效果,也就是实现源语和目的语在节奏、韵律、句法修辞上的等值。音乐剧是戏剧和歌曲的综合统一体,因此对其的译配必须照顾到相应的美学感受。

例10

原文: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译文:明日复明日又复明日

一天一天脚步细碎,悄然而至

分析:这两句话是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中最有名的独白之一,语出第五场第五幕。音乐剧《汉密尔顿》中汉密尔顿在给安吉丽卡写信时引用了这个典故,因为汉密尔顿同麦克白一样,都是苏格兰裔,他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译文文字简洁,且押尾韵。此外,原文重复了三遍“tomorrow”,译文也保留了这一重复的手法,又根据汉语的用语习惯加以修改,从而使得最终的译文既保有原文的形式,又照顾到美学的效果,实现了科勒所倡导的形式—美学等值。

例11

原文:But I wanted what I got. When you got skin in the game, you stay in the game. But you don't get a win unless you play in the game. Oh, you get love for it. You get hate for it. You get nothing if you wait for it, wait for it, wait!

译文:但我得到的正合我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置身事外,则毫无胜算。就此一搏之后,势必毁誉参半。但你注定一无所获,因为你守在原地,默默等待!

分析:这一段出自剧中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曲目,这一段唱词最大的特点是多短句,简洁明快、铿锵激昂,这一特点正与汉语自身多短句的特点相吻合,因此,译者也自然而然地采用短句进行翻译。且为让译语观众更具参与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译者借用了汉语中流传广泛的俗语及工整对仗的四字格词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此一搏”“毁誉参半”等。以上做法既增强了译文的美学效果,又能让观众快速理解文字内容及情感基调。

4 结束语

在音乐剧汉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实现外延与内涵对等,既要避免拿来主义,又要防止翻译变了味;其次要兼顾戏剧性与音乐性,实现语篇规约及形式美学对等,延续传统音乐剧特色;最后要重视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文化调适,实现语用对等。唯此,才能提升本土观众的观剧体验,进而扩大音乐剧的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 孙艺风.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J].中国翻译,2008(1):5-11.

[2] 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J].中国翻译,1995(6):7-10.

[3] NIDA E A,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 KOLLER W.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ce and the Objec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J].Target,1995,7(2):191-222.

[5] 许毓晓.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中的民族化语言解析[J].中国戏剧,2023(9):75-76.

[6] 郑剑南.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音乐的戏剧功能[J].戏剧艺术,2023(2):137-148.

[7] LOW P. Translating Song: Lyrics and Texts[M]. The Milton Park & New York: Routledge,2017.

[8] 覃军.中国歌曲“走出去”:译配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21,42(4):150-157.

[9] 刘海涛,方昱.忠实原则与诗歌翻译的风格变异:以《飞鸟集》三个译本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7(4):89-103.

[10]何勤华,张戈平.摩西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9(9):58-6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