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概念整合研究的新动态与趋势展望

2024-09-30 00:00:00杨波卞京

摘要:概念整合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也是认知语言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的结合点。自21世纪初以来,国外概念整合研究既包括传统的6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也包括在认知语言学量化转向和社会转向的背景下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多模态和手语研究、数学和计算建模研究,以及与音乐作曲及其他学科领域的新兴交叉融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对更多的概念整合应用研究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参考作用。同时,概念整合理论尚存在以下挑战:一是该理论尚不完备,二是能够展示整合运作机制的神经和心理测试方法尚不明确,三是人们尚未能够对概念整合进行算法编程。基于此,概念整合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为:一是针对概念整合理论的不完备和遭到的质疑,继续改进和完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框架;二是揭示更多包括语言在内的人类生活种种现象和行为之“表”及其背后的概念整合之“里”的关系;三是探究概念整合运作的创造性,发掘概念整合的创造力;四是在人类概念化的层面探究概念整合运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及其验证方法;五是积极利用和开发生理、神经等技术手段窥探概念整合运作的生理、神经基础和机制;六是继续推进概念整合的算法编程(或计算建模)研究及其在现有的数学、音乐、设计、多模态等之外更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认知语言学;算法编程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5.004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5-0025-12

作为心理空间理论的拓展和完善,概念整合理论历经近30年的发展和应用,早已成为认知语言学5个重要研究方向和范式之一[1-3]。对国外概念整合的综述性研究主要见于V.Evans等[4-5]对其发展与理论前沿的概括,以及张辉等[3]对概念整合理论在21世纪初的发展状况述介,并将其内部架构的修订及其应用研究概括为6个方面:

理论的内部架构研究、概念整合与认知文体学研究、概念整合与语法研究、概念整合与比喻语言研究、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概念整合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正如G.Fauconnier等[6]指出的,整合能力(特别是双域整合)可能是人类在语言、艺术、宗教、文化、精密工具使用、时尚穿着、科学、数学,以及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和舞蹈形式等方面取得独到成就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其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显然不限于认知语言学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概念整合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概念整合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也是认知语言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的结合点,特别是在网络、计算机、神经科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下,该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也日趋广泛和深入。本文拟首先梳理国外概念整合研究的新进展,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该理论创立者之一的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学者M.Turner关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论述,探讨和展望概念整合研究的新路径和新发展方向。

一、概念整合研究新动态

21世纪初以来,国外概念整合研究既包括对传统概念整合理论6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还包括在认知语言学量化转向(如对语料库和统计方法的使用)和社会转向(如对社会文化、社会认知和交际互动的关注)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对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多模态和手语研究、数学和计算建模研究、音乐作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

1.传统概念整合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架构研究,R.Confalonieri等[7]曾提出概念整合的计算框架,将整合中输入概念的概括视为一个搜索问题,而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回答集编程(ASP)来发现输入概念之间的共性。关于概念整合与语法结构的研究,K.Papp[8]基于语料库的分析,采用形容词修饰结构的概念整合模型和词汇语义模型,考察了通常描述大小的匈牙利形容词nagy(big)与不同名词结合的各种解读及其出现频率;A.Bonifazi[9]从嵌入的视角空间角度探究了侦探小说语料库中标示过度或不足的回指结构。关于概念整合与认知诗学的研究,T.Oakley等[10]的分析对象包含YouTube走红短视频中的讽喻文本,其研究展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讽喻解读中的应用;U.Schrder[11]则分析了巴西和德国说唱歌词语料库中的“生活是战争”隐喻,以及将其作为输入空间的概念整合的过程。关于概念整合与语篇和会话分析,K.Van Krieken等[12]提出了分析新闻叙事中的语言模式的心理空间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荷兰犯罪新闻语料库;C.Johnstone[13]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关于气候危机的多模态语篇中多视角磋商及其时间尺度上的压缩和因果关系的压缩,涉及网络迷因(memes)图片等多模态研究对象。

从上述传统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概念整合研究发展的特点:一是在理论架构或框架的本体论问题上开始了计算建模(如计算框架)的尝试,从而改变以往以内省思辨为主的理论架构研究模式;二是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各类语料库(如侦探小说语料库、说唱歌词语料库、犯罪新闻语料库等)与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这是对传统定性研究的定量补充;三是研究对象从传统的“语言的”研究逐步转向包括视频、说唱歌词和网络迷因图片等多模态的“非语言的”研究,扩展了研究对象的类型和模态。不仅如此,前面提及的R.Confalonieri等[7]的概念整合计算框架还在数学和音乐领域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展示了人类如何在其框架系统中创造新概念和新理论。显而易见,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量化转向和社会转向背景下,概念整合传统研究领域也在积极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内省和定性的“语言的”研究转向了实证和定量的、面向社会多样化语料和模态的“非语言的”应用研究之路。

2.概念整合与多模态和手语研究

随着计算机、网络、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从“语言的”单模态研究扩展到了包括图像和音视频等在内的“非语言的”多模态研究,而手语和包括手势在内的肢体语言也可以视为多模态语言或交际中的一种模态或一个维度。概念整合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不例外,如对交际参与者的手语、其他肢体语言和表情等维度(模态)的考察。手语、手势和表情等可以看作除话语和文本以外的其他语言形式。这方面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社论漫画的意义构建、网络迷因的整合视角、环保海报的概念化机制、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视角和身份,以及同传可视化分析中的手语和肢体语言、手语者的嘴部动作、脱口秀中的互动手势和语音-手势交际等。

关于概念整合和多模态研究,J.Schilpe\|roord[14]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探讨了社论漫画的结构和加工过程,研究分析了主题实体和具体图片整合在一起的几种图形操作,在此基础上用整合理论解释由社论漫画引发的复杂的意义构建过程。K.Grogan[15]研究了某环保组织的海报及其话语中使用的概念化机制,通过引入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时间和因果关系压缩概念,以及经验视角的理论表征,经此而确定的概念模式迫使观察者将气候变化的后果重新定义为紧迫的和致命的,该分析为多模态研究海报的说服力提供了进一步的分析基础。K.Wilson[16]分析了角色扮演游戏中转喻和整合如何跨越玩家和游戏人物的心理空间,从而识别和处理不同层次的话语和视角,并指出这类游戏中多个话语空间的转换是由视角网络驱动的,且可以通过话语特征(如人物口音)来识别,提出了在互动的虚构情景中整合视角和构建身份的方法。

关于概念整合与手语和手势等肢体语言的研究,T.Janzen等[17]分析了译员将来自多个输入空间的复杂组合形成整合空间信息的加工过程;通过同传口译可视化分析发现,译员的文本或手语和肢体语言显示了源文本元素与经译员主观经验过滤后文本元素的概念整合,口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将整合空间意义与作为输入空间的说话人本义之间的校准。D.Saunders等[18]指出,手语者同时承担一个存在于其心理空间的扮演者角色,通过分析魁北克手语者嘴部动作的形式和功能,提出从扮演者的角度来看,扮演时的嘴部动作是同时从手语者的角度产生的。E.Sweetser[19]的采访和对脱口秀节目语料库的研究表明,多模态语音-手势交际很容易整合多个有意义的系统,提出空间整合网络模型除包括身体所在空间结构的象似的、转喻的和隐喻的映射外,还将话语轨迹和身体功能映射到网络中,以更全面地解释语言和肢体动作中意义的共现。

上述概念整合研究显然是对前文所说的社会转向和研究对象多模态化的进一步展开。对社论漫画和环保海报的多模态研究同时也是对政治和舆论,以及气候和环境等人类社会问题的积极关注。另外,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手语、手势和表情等模态的研究与对交际话语和文本的研究,不仅构成了交际行为的多维透视,而且还兼顾了多种模态或维度之间的动态交互。因而概念整合对手语等模态或维度的研究是对人类交际行为研究的极大丰富和深化,其学术和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3.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

心理实验(包括行为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给被试者以某种刺激或任务,然后通过对被试者的刺激反应或完成任务情况的观察,进而推断其中涉及的认知机制或者过程。而人类大脑的神经实验则可以通过一些仪器设备(如ERP,fMRI,PET,MEG,FNIRS等)来观察跟语言加工相关的脑区活动和神经机制。加工时间、反应时间、时间进程、脑区激活与分布等是语言心理和神经实验主要关注和考察的指标与维度。这事实上也是对概念整合的加工视角的研究,始于S.Coulson等[20-22]对框架转换现象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关于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的应用研究,ERP(事件相关电位)是最为常用的实验方法。除较早的S.Coulson等[20-22]的研究外,M.Wa\|llentin等[23]还考察了被试句子所建立的空间关系的语言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句子通过与大脑的知觉和工作记忆网络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整合的意义。F.P.G.Yang等[24]根据整合理论提出了隐喻涉及不同认知域元素间的映射和认知域整合的观点,采用双刺激词-句匹配范式ERP实验考察不同认知域的探针词的字面映射和语义一致性对隐喻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概念再分析的需求与字面和隐喻语言的映射及其不一致有关,这符合隐喻意义的整合观,即隐喻和字面语言理解存在共同的机制。

在概念整合与心理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中,眼动实验是使用较多的方法和技术。继 C.Sinha[25]的早期研究后, E.A.Stine\|Morrow等[26]用眼动实验考察经过概念整合的明确指导之后阅读策略调整的年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老年读者在其处理能力之内对文本的构建进行了语言计算的优化分配,即概念整合训练产生了对概念和语言的加工分配,提高了老年读者的即时回忆水平。X.Gao等[27]用眼动实验来验证努力假说,结果表明,语义整合的注意力分配减少导致核心思想的回忆减少,这表明在噪声中构建了组织结构性较低的语义表征;老年人在相对较低的噪音水平下更脆弱,这与努力假说是一致的。S.Kleijn等[28]使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这样的研究结论:人们对描述世界状态的客观因果关系的加工,比对表达观点的主观因果关系的加工更容易。这是因为意识主体空间的建立与否在主观关系的话语表征中发挥了作用,即如果这个意识主体空间已经在话语中建立,那么就不存在加工差异。眼动实验表明人们创建这样的意识主体空间需要额外的加工努力。

可见,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实证性的成果,用各自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ERP和眼动)去验证了现有的一些理论和假设(如“重叠”理论、加工努力假说、不同类型因果关系加工难易度理论等),无疑是对理论研究的佐证和推进。同时,我们要看到这类研究主要存在研究方向的问题,即验证理论和假说显然是从认知理论到实验数据的研究,但鲜见从实验数据到认知理论的研究。因此需要加强这个方向的研究,如从各种实验数据中去推理某类语言理解或问题解决的一般方式、机制或过程等,从而对现有方向的研究形成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4.概念整合与数学和计算建模研究

数学建模通常是指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进行求解,最终去解决实际问题。而计算建模通常是指用数学公式或形式逻辑来表征理论的方法,建模后可用于数值求解,或定量研究某些现象或过程。在G.Fauconnier等[6]概念整合研究的著作中就包含了对几何中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数学中的复数概念的概念整合分析案例。随着研究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概念整合理论也逐渐与理工学科领域研究相结合,其中最为突显的就是在数学和计算建模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

除上述G.Fauconnier等对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的概念整合分析外,概念整合理论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还见于数概念的整合、世界知识的算术运算和整合运作的数学模型研究等。M.Guhe等[29]研究了基础数学中的概念整合现象,通过识别共同特征并巧妙地结合个别特征,将不同数的概念整合在一起以形成新概念。具体做法是使用启发-驱动理论投射(H\|DTP)模型将类比推理的元素纳入一个广义的概念整合框架中,使概念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从而构建新的概念整合。A.M.Guthormsen等[30]探究了现实世界知识的算术运算中的概念整合,通过考察在语义对齐和未对齐的算术求解(如6朵玫瑰 + 2 = ?)任务中参与者的不同表现及出现的N400和P600效应,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可通过类似类比映射的过程整合数学和语义关系。M.Schorlemmer等[31]提出了一个概念整合认知运作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从基于案例推理应用的混合模型中汲取灵感,并将其上升到范畴论中,以便在独立于表征的抽象层面上对概念整合进行数学上的精确概括,该模型在不同表征形式和应用领域中的具体使用说明了其作为整合运作模型的适切性。

关于概念整合与计算建模的研究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力、计算创造力和概念整合网络模型的关系和互动展开。F.C.Pereira[32]受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对人类创造力研究的启发,探究了创造力行为背后的各种过程、原则和表征,其研究结合概念整合框架提出的Divago系统或模型,将整合及其浮现结构作为基本的认知机制,而概念整合框架是其异类联想或者概念发明的基础。M.M.Hedblom等[33]指出,认知意象图式是事件的前语言概念化表达,并充当概念的构建块。他们还提出建立一个形式化意象图式库,并说明它们如何引导概念创新工作流程中的基础空间搜索,研究表明,意象图式可以在概念创新特别是在概念整合的计算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R.Confalonieri等[34]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在对人类创造力的建模中,由于输入空间起初通常不兼容,整合它们之前需要进行概括;研究整合了描述逻辑 epsilon L++ 中指定的输入空间,并提出一种精细化算子来概括epsilon L-+(+) 概念;通过使用回答集编程来概括输入概念之间的共性,进而生成和评估整合空间的潜在组合。P.Karimi等[35]提出了一种用于在设计草图领域生成视觉概念整合的计算模型。首先,概念转变被定义为某语义范畴的草图在视觉上与其他语义范畴的草图相似,而识别潜在的概念转变可以启发视觉类比和(或)概念整合;经过概念上转变或整合的草图的呈现能激励设计师的类比推理和创造性成果。P.Martins等[36]指出计算创造力是关于如何设计具有创造力的软件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开发了基于概念整合框架的概念生成器原型,在其工作流程中对计算创造力进行验证,该生成器原型由作为网络服务器的模块组合构成,并在不同领域文本整合、图像整合和诗歌生成实验中进行了应用和测试。Z.Falomir等[37]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新概念理解和创造性的计算模型,将意象图式作为主体来解释分解或解压新概念时获得空间信息的工具,并使用定性空间描述符来获得图标或象形文字的形式描述,最后使用意象图式进行概念整合,进而为其赋予意义。

可见,概念整合与数学的交叉融合研究主要实现了从数学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到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研究。而概念整合与计算建模研究在人类创造力、计算创造力和整合运作的互动和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如Divago系统的、形式化意象图式库以及草图设计模型的开发和建立)。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却存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人类思维过程本身是不是某种算法?或者说思维过程可以进行计算建模吗?如果概念整合确实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思维方式之一,那么如果能够成功地为概念整合运作进行计算建模,必将是在探索人类认知奥秘的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因此这个问题是概念整合的计算建模研究不得不思考和不断探索的。

5.概念整合与音乐创作和其他领域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假设意义是在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过程中建构的,因此可以把语言、声音、图像等表达形式作为意义建构和理解中的心理提示。通过双域整合进行的概念压缩等心理运作特别适用于艺术创作及其解释[38-39]。近几年,概念整合理论在音乐创作与赏析方面有较为突出的应用,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音乐节奏的创作、音乐的视觉表征、歌词中的语言与音乐整合、音乐的愤怒情感、音乐的概念化、音乐的语义结构与旋律生成,以及音乐创造力和具身性的关系,等等。

A.Zacharakis等[40]的个案研究将概念整合用作发明音乐节奏的创造性工具:不同的节奏序列成为节奏整合系统的输入空间,该系统基于音乐学标准和整合最优化标准来产生各种节奏整合。研究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来理解音乐如何变得有意义,同时可能构成了音乐创造力本身的基础。G.Athanasopoulos等[41]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回顾并研究了音乐的视觉表征:音乐和二维图像的整合域。该研究提出的感知模态模型,将音乐与其他域空间(意象)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同时通过认知隐喻为音乐和形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简单且深入的理解。L.M.Zbikowski[42]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创造力研究特别是在音乐话语中的应用,通过对普塞尔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中狄朵的悲歌的整合分析,强调由语言和音乐促成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丰富的、高度创造性的想象世界。M.Spitzer[43]将认知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相结合,分析了著名作曲家海顿等的作品中的愤怒情感,指出将概念整合应用到一般的美学对象,特别是音乐作品创作时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时间的压缩。研究表明,概念整合和认知隐喻理论的结合为音乐情感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M.Antovic′[44]就儿童和成人对音乐的典型概念化问题,假定听音乐产生的概念来自音乐内格式塔(输入空间1)与恰当经验域(输入空间2)的丰富意象的整合,整合空间浮现新的概念,让人产生了音乐在移动的想法。M.Kaliakatsos\|Papakostas等[45]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被用作工具来解释基于歌词或基于身体手势和音乐结构之间关系的音乐语义结构。J.L.Besada等[46]打破音乐作曲与认知科学间的壁垒,综合运用概念整合和物质支撑等分析工具来考察作曲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除在上述音乐艺术领域的各种应用外,还包括在其他更多专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如绘画作品中的视觉和时间整合、时间物化的社会文化分析,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角选择等。具体来说,M.Turner[39]分析了毕加索名画《亚威农少女》中蹲坐者同时展现出来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的整合效果,以及法国艺术家杜尚《下楼的裸女》这一体现时间压缩的作品等例子,说明我们通过双域整合进行概念压缩能够进行艺术创作。C.P.Cánovas等[47]分析了现实社会实践在内的各种时间概念化的例子,概括了时间作为金钱、内部时钟产品和流动的物质等的主要映射机制,使用基于整合理论的概念模型来解释时间物化的复杂性,说明语用和文化等因素在引导各种时间物化的实例中的重要作用。在第16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上,一些学者为了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角选择困难,尝试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说话者如何在此时此地言语行为域和彼时彼地叙事域的多个视角之间嵌入和“导航”的,提出了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是否以及如何对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有价值的思考。

正如G.Fauconnier[6]指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去解释人类生活的种种现象和行为背后的整合运作的基本原则和机制,揭示“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上述研究不仅是对这一核心观点的多方印证,同时也为更多的概念整合应用研究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参考作用。

二、概念整合研究发展面临的挑战

概念整合研究的发展路在何方?我们可以从M.Turner[48]250-254概括的概念整合理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入手来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关于整合运作在语言、神经和心理证据或验证层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该理论发展至今,是否尚不完备?M.Turner 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整合理论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概念整合、压缩、映射等心理运作的框架。该框架提出以来,已在其内部产生了许多真知灼见。而且,他作为框架的设计者,认为该理论和框架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和深究。我们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一方面,概念整合理论尚不完备,这不仅体现在其整合框架的不完备(如对类属空间存在必要性的质疑,以及对缺乏交际的符号空间的批评等),而且体现在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不完备(如对“奥卡姆剃刀”原则的违背,以及应用范围的“普遍适用问题”等)。当然,这些问题自提出以来,G.Fauconnier和M.Turner已经与其他对此感兴趣的学者一起进行了回应,并对这一理论和框架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另一方面,概念整合理论及应用研究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各种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引入的同时,该理论和框架自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是能够展示概念整合运作机制的快速心理测试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不把人放进核磁共振成像仪,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整合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它是如何起作用的。G.Fauconnier[6]等曾提出,整合网络中的压缩运作依赖一系列植根于基本的人类神经生物基础和共享的社会经验的概念关系。对此,我们认为,M.Turner[48]251-252对概念整合的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检测、验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间接回应:一方面他指出,整合的验证方法仍主要采取的是经典的科学方法,而非用神经或心理的方法直接观测,甚至成像;另一方面他指出,自己也在做有关整合的实验验证尝试,但此类实验是关于高级人类认知的,因而遇到的问题和阻碍较多,有待解决。可见,以G.Fauconnier和M.Turner为代表的研究者相信概念整合有着相应的神经基础。那么,结合本文关于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概括,我们认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实验研究在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的同时,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应在对整合运作机制的实验验证之路上继续前进,综合运用已有的眼动、ERP、fMRI,以及其他更先进更专业的技术手段去尝试“神经建模”和“心理建模”,以期解决这一问题和挑战。

三是如果整合存在,人们是否应该可以对整合进行算法编程?M.Turner[48]251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介绍了自己的相关研究经历。他参加的一些项目致力于探索整合理论如何服务于计算创造力和推理领域,如计算建模。但他同时认为,思维过程本身并不是算法,或者说,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心理学尚无法概括整合的“输入空间”,从而使整合的计算模型不仅具有提示性和说明性,还具有可操作性。

对此,本文列举的概念整合在数学建模、计算创造力、计算建模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好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概念整合提供了计算建模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整合网络模型的科学和技术层面的考验,如其计算模型(如果已建立并得到业界的认可)能否支持概念整合理论声称的对多样性的表面现象的适用性和强大解释力,以及整合本身的创造力?此外,概念整合的计算建模研究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人类思维过程本身是不是某种算法?或者说思维过程可以进行计算建模吗?(M.Turner似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如果概念整合确实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思维方式之一,那么概念整合运作的计算建模,必将是在探索人类认知奥秘的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三、概念整合研究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我们认为,本文梳理的概念整合研究新动态正是对上述挑战的积极回应,或者说是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构成了概念整合研究的部分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概念整合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

一是针对概念整合理论的不完备和遭到的质疑,继续改进和完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框架。整合理论在整合框架本身、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上的问题,如类属空间存在的合理性、整合网络运作原则的明晰表述、对交际符号空间的考虑、理论构建时对保守原则的遵守、方法论上的缜密性、“普遍适用”问题等,这些显然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同时需要将整合理论和框架的研究推向深入,使之更加缜密和完善。

二是揭示更多包括语言在内的人类生活种种现象和行为之“表”与其背后的概念整合之“里”的关系。既然概念整合使得语言、艺术、宗教、科学,以及其他不可思议的人类壮举的起源成为可能,概念整合这一心智运作能力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因此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概念整合特别是双域整合能力这一“思维之道”产生“人类社会生活之万物”的关系和过程的探讨。

三是探究概念整合运作的创造性,发掘概念整合的创造力。现有研究多是揭示和解释人类社会种种认知和物质产品背后的整合运作,这当然间接或者反向证明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和创造力。那么,我们自然期待直接的、正向的研究,看看从概念整合既有的整合网络和控制原则出发,整合运作能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什么?或者在我们有相对明确的创造目标时,概念整合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为我们所用?

四是在人类概念化的层面探究概念整合运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及其验证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人类对语言表达的意义进行推理和构建时,阐释其心理空间和整合网络是怎么一步一步“心理激活”并运作起来的(描写),并尝试通过考察相应的人类语言行为,采用适当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或其他心理实验方法和范式,就是否存在相应的空间激活和整合运作机制得出结论(验证)。

五是积极开发和利用生理、神经等技术手段窥探概念整合这一心理运作的生理、神经基础和机制。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推进,我们期待看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研究者真的能够运用ERP、fMRI等技术直接观测到心理空间激活和整合运作的精确时间、地点和运作方式,对概念整合过程进行“神经建模”。

六是继续推进概念整合的算法编程(或计算建模)研究及其在现有的数学、音乐、设计、多模态等之外的更多领域的开发应用。M.Turner本人也为斯普林格出版社的数学与认知系列丛书之一《数学认知的跨学科视角》供过稿,他在一次访谈中指出,数学跟语言学一样,是对于整合理论的应用和扩展来说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49-50]。这些研究,一方面能够检验和完善概念整合理论和框架本身,并拓展概念整合计算模型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这是对人类思维本身是不是某种算法,或者能否被某种算法模拟这一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索。不仅如此,这方面的研究对人工智能和人类认知的深层次问题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持续深入开展,该理论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也是认知语言学和其他很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合点,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神经科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和有利条件下,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日趋广泛和深入。对国内从事概念整合研究的学者而言,至少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其适用范围,不能将其看作解决一切语言和认知问题的万能钥匙;二是在实证研究和拓展应用向“硬科学”靠拢的过程中要恪守“认知承诺”,始终不忘深入探究各种行为和现象背后的神经认知机制和心理认知机制;三是密切关注国际研究最新动态,在有选择性地引介跟进的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把国内概念整合研究的新范式、新实践推介到国际学界,这也是国内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使然。

参考文献:

[1]

DIRVEN R.Major stran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RUIZ DE MENDOZA F J,PENA CERVEL M S.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5:17-68.

[2] GONZALEZ\|MARQUEZ M,MITTELBER I,COULSON S,et al.Metho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3]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1):7-14.

[4] EVANS V,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5] 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6):65-70.

[6] 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ⅪⅤ.

[7] CONFALONIERI R,EPPE M,SCHORLEMMER M,et al.Upward refinement operators for conceptual blending in the description logic ε++[J].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8(82):69-99.

[8] PAPP K.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pproach to the property word nagy “big” [J].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2010,57(1):119-142.

[9] BONIFAZI A.Mental\|space account of embedded viewpoint for anaphoric constructions countering coreference rules[EB/OL].(2023-08-07)[2023-11-01].https:∥hartmast.github.io/iclc16/abstracts/ICLC16_paper_279.pdf.

[10]OAKLEY T,CRISP P.Honeymoons and pilgrimages: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allegory in old and new media[J].Metaphor and Symbol,2011,26(2):152-159.

[11]SCHRDER U.Applying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blending theory to culture\|specific speech functions in rap lyrics[J].Text & Talk,2012,32 (2):211-233.

[12]VAN KRIEKEN K,SANDERS J.Smoothly moving through mental spaces:Linguistic patterns of viewpoint transfer in news narrative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19,30(3):499-529.

[13]JOHNSTONE C.The future is now:Blending theory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limate crisis[EB/OL].(2023-08-07)[2023-11-01].https:∥iclc16.github.io/abstracts/ICLC16_paper_575.pdf.

[14]SCHILPEROORD J.Raising the issue:A mental\|space approach to lwo jima\|inspired editorial cartoons[J].Metaphor and Symbol,2013,28 (3):185-212.

[15]GROGAN K.Climate change discourse:Blending and viewpoint in multimodal artifacts[EB/OL].(2023-04-07)[2023-11-01].https:∥iclc16.phil.hhu.de/wp-content/uploads/2023/04/ICLC16_paper_452.pdf.

[16]WILSON K.Reconciling layers of discourse in Dungeons & Dragons through the discourse viewpoint space[EB/OL].(2023-08-07)[2023-11-01].https:∥iclc16.github.io/abstracts/ICLC16_paper_548.pdf.

[17]JANZEN T,SHAFFER B,LEESON L.Blended spac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Signers’ and gesturers’ subjec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peakers’ texts[EB/OL].(2023-08-07)[2023-11-01].https:∥iclc16.phil.hhu.de/wp-content/uploads/2023/04/ICLC16_paper_435.pdf.

[18]SAUNDERS D,PARISOT A M.Insights on the use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s in signed and spoken discourse in Quebec sign language,American sign language,and Quebec French[M]∥JANZEN T,SHAFFER B.Signed language and gesture research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Berlin,Boston:De Gruyter Mouton,2023:243-272.

[19]SWEETSER E.Blending spaces to compose speech and gesture meaning[EB/OL].(2023-08-07)[2023-11-01].https:∥hartmast.github.io/iclc16/abstracts/ICLC16_paper_426.pdf.

[20]COULSON S.Semantic leaps: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1]COULSON S,VAN PETTEN C.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metaphor: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Memory and Cognition,2002,30(6):958-968.

[22]GRUSH R,MANDELBLIT N.Blending in language,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he cerebral cortex[EB/OL].(2003-06-15)[2022-02-16].http:∥markturner.org/blending.

[23]WALLENTIN M,WEED E, STERGAARD L,et al.Accessing the mental space\|spatial working memory processes for language and vision overlap in precuneus[J].Human Brain Mapping,2008,29(5):524-532.

[24]YANG F P G,BRADLEY K,HUQ M,et al.Contextual effects on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taphors: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3,26(2):312-326.

[25]SINHA C.Blending out of the background:Play,props and stag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10):1537-1554.

[26]STINE\|MORROW E A,NOH S R,SHAKE M C.Ag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raining o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entence process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0,63(7):1430-1455.

[27]GAO X,LEVINTHAL B R,STINE\|MORROW E A.The effects of ageing and visual noise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during sentence read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2,65(9):1833-1847.

[28]KLEIJN S,MAK W M,SANDERS T J.Causality,subjectivity and mental spaces:Insights from on\|line discourse processing[J].Cognitive Linguistics,2021,32(1):35-65.

[29]GUHE M,PEASE A,SMAILL A,et al.A computational account of conceptual blending in basic mathematics[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1,12(3/4):249-265.

[30]GUTHORMSEN A M,FISHER K J,BASSOK M,et al.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arithmetic operations with real\|world knowledge: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Cognitive Science,2016,40(3):723-757.

[31]SCHORLEMMER M,PLAZA E.A uniform model of computational conceptual blending[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21,65:118-137.

[32]PEREIRA F C.Creativ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conceptual blending approach[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33]HEDBLOM M M,KUTZ O,NEUHAUS F.Image schemas in computational conceptual blending[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6,39:42-57.

[34]CONFALONIERI R,EPPE M,MACLEAN E,et al.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blending[J].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8,256:105-129.

[35]KARIMI P,MAHER M L,DAVIS N,et al.Deep learning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conceptual shifts in a co\|creative design system[EB/OL].(2019-06-24)[2023-10-26].https:∥doi.org/10.48550/arXiv.1906.10188.

[36]MARTINS P,OLIVEIRA H G,GON ALVES J C,et al.Computational creativity infrastructure for online software composition:A conceptual blending use case[J].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9,63(1):1-17.

[37]FALOMIR Z,PLAZA E.Towards a model of creative understanding:Deconstructing and recreating conceptual blends using image schemas and qualitative spatial descriptors[J].Ann Math Artif Intell,2020,88(5):457-477.

[38]TURNER M.The literary mi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9]TURNER M.The artful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riddle of human creativ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93-113.

[40]ZACHARAKIS A,KALIAKATSOS\|PAPAKOSTAS M,TSOUGRAS C,et al.Creating musical cadences via conceptual blending:Empirical evalu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a formal model[J].Music Perception,2017,35(2):211-234.

[41]ATHANASOPOULOS G,ANTOVIC′ M.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sound and image:A model of perceptual modalities[J].Musicae Scientiae,2018,22(1):72-87.

[42]ZBIKOWSKI L M.Conceptual blending,creativity,and music[J].Musicae Scientiae,2018,22(1):6-23.

[43]SPITZER M.Conceptual blending and musical emotion[J].Musicae Scientiae,2018,22 (1):24-37.

[44]ANTOVIC′ M.Schemas,grounds,meaning:On the emergence of musical concepts through conceptual blending[J].Musicae Scientiae,2018,22 (1):57-71.

[45]KALIAKATSOS\|PAPAKOSTAS M,CAMBOUROPOULOS E.Conceptual blending of high\|level features and data\|driven salience computation in melodic generation[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9,58:55-70.

[46]BESADA J L,BARTHEL\|CALVET A S,CNOVAS C P.Gearing time toward musical creativity: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material anchoring in Xenakis’ Psappha[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1):611316.

[47]CNOVAS C P,TEUSCHER U.Much more than money: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ime in Michael Ende’s Momo and the social sciences[J].Pragmatics & Cognition,2012,20(3):546-569.

[48]TURNER M.Blending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DABROWSKA E,DIVJAK D.Cognitive Linguistics\|Foundations of Language.Berlin,Boston:Walter De Gruyter,2019.

[49]TURNER M.Compression and decompression in mathematics[M]∥DANESI M.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ath Cognition.Berlin:Springer\|Verlag,2019:1-24.

[50]杨波,TURNER M.Gilles Fauconnier教授的遗产:从心理空间到概念整合及其他[J].外语研究,2022,39(5):27-33.

[责任编辑: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