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其作为重要的主题和内容贯穿于三个“历史决议”之中,尤其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凸显了自我革命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揭示了一百多年来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作为自我革命的根本指引;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自我革命的力量之源;把坚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把坚持开展正确的党内斗争作为自我革命的政治保证。基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探索,新时代开启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规律与目的相结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基本经验;现实要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5.001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5-0001-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多次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对兴党强党的极端重要性[1]。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自我革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方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又从“九个以”的实践要求解决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应该“怎么样做”的问题。当前,学界关于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自我革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以不断推动党自身的改革发展为目的的、系统探寻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与现实要求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这一缺憾,一方面使得对“历史决议”的研究少了当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现路径这一重要现实问题的牵引;另一方面,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实现自我革命和“以何能”实现自我革命的历史维度的探讨。鉴于此,本文拟围绕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与现实要求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与三个“历史决议”关系辨析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2]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继承与发展,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躬自省、居安思危等文化基因。三个“历史决议”是将文献研究与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研究结合的典范。
1.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涵阐释与生成逻辑
坚持自我革命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推进自我革命从未懈怠。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通过自身的力量推动改造自我的特殊实践。这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在实践中我们党从各个方面不断加强建设,敢于直面问题,从不讳疾忌医,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包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四个方面。其中,自我净化,指的是自我剖析,找出问题,去除病灶,提高自身免疫力;自我完善,指的是依规治党、依据制度治党,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自我革新,指的是运用正确的方法,通过不断实践,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提高,指的是不断增强改革能力,提升执政本领,坚定理想信念,涵养浩然正气,进而练就新本领、达到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中需满足刀刃向内、功夫过硬、坚持不懈、深刻彻底等要求,方能达到消除自身病灶、解决自身问题的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为遵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坚持自我革命是对这一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首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中之重,“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批判性的革命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也是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早期,中国共产党曾因教条主义遭受过重大挫折,其原因就是没有坚持批判精神。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不断地发扬批判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我发展。其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明确表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曾以让人民监督政府的表述回答了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之问。如今自我革命成为回答“窑洞之问”的第二个答案,而进行自我革命的关键在于“要注重依靠人民,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帮助解决自身问题”[5]。再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与一定的时代条件相联系,即便是真理也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性是勇于自我革命的主要特征之一,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上的“七个有之”问题,要找到消除这些病灶的方法,离不开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
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省传统、居安思危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内在文化底色。“吾日三省吾身”是中国人熟知且时常自勉的名句。《论语》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6]247《论语》又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6]291大意是:人难免犯错,知错能改方能受人敬仰。这两句具有代表性的话语,警醒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自我革命的实践中要不断地修正自身,保持纯洁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精神基因。《孟子·告子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等,都蕴藏着先人对个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智慧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居安思危与忧患意识有助于其提升政党政治自觉,更有助于其进行更深刻的自我革命。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代表的革故鼎新思想,以“知行合一”为代表的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思考,同样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2.“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之所以每次都能在生死攸关之时持危扶颠、扭转乾坤,坚持自我革命是关键。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多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自我革命,既有处于党的关键历史时刻、对党后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等共同特点,每次自我革命又具有各自独有的特点。学术界对党的自我革命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总结有石仲泉的六大重要事件[8]和韩庆祥的四次较大自我革命[9]。将两位学者的观点进行横向比较(见表1),不难发现延安整风运动、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两种观点都涉及到的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三次自我革命。我们党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完成三次至关重要的自我革命,形成了三个总结经验的党的历史文献,并都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百余年党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典范。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分别代表了党自我革命的认知、反思、深化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党的自我革命在每一个“历史决议”里都有不同的表述,同样每一个“历史决议”也都对党自我革命的实现作出了不同的贡献。首先,为总结延安整风运动成果,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党史上第一个“历史决议”完成了党对自我革命的认知。这个“历史决议”实现了以自我革命揭露党内机会主义问题、解决党内错误倾向问题、纠正党内“左”倾错误三个历史性贡献,理论上以自我审视方式自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思想上完成第一次系统性的深刻的自我革命,方法上探索出一批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代表的实现自我革命的方法经验。其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答如何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历史、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这些重大问题,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作为党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完成了党对自我革命的反思。这个“历史决议”基于党的建设对自我革命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基于自我纠错对自我革命作出更为深刻的理解,基于解决问题进行更加实际的经验与方法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革命路径不断拓展,党的自我纠错能力日益增强,这是一场从破除个人权威到集体反思的深刻变革。再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于2021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成为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标志着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化。这个“历史决议”纵向上将自我革命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横向上将自我革命延伸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层面,空间上将自我革命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使得坚持自我革命成为党的重要历史经验,深层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功能更加显著,逐步实现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内在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作为自我革命的根本指引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必然产物。自我革命的顺利开展与推进,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活动相关,取决于其实践成功与否。只有始终坚持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回答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在1941年5月兴起的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摆脱了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束缚,尤其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问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寻找中国革命出路的重大实践,首次对党的历史路线是非问题、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指导地位进行论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示出我们党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冲破“左”倾错误束缚,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进行了彻底否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1981年6月通过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历史决议”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评价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出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思想的坚持。2021年11月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两次新的飞跃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还是新的飞跃,每一次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与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错误观念、思想和脱离实践的做法、现象作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系统而深刻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从任何一次自我革命都可以看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来指导中国实践。
2.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自我革命的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目的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不竭之源,是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的保障。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重大历史关头制定的,本质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就是重要经验之一。唯有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够在不断推进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真知,才能够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才能够真正凝聚自我革命的根本力量。
在第一个“历史决议”中,“人民”一词出现了56次,这表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10]这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就是为了实现党内的团结统一,从而更好地带领全体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可以看作中国共产党由抗日转向解放全国的宣言书。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93次。这一方面传达出党和人民的亲密团结必定能纠正错误,要在完成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这一重要历史任务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另一方面,这个“历史决议”强调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因此,可以将第二个“历史决议”看作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冲锋号。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49次,其将“人民至上”作为党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奋斗的经验之一,明确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11]。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动员令。
3.始终把坚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
坚持不懈地建设学习型政党,端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解决党的建设思想深处问题的着力点。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守正创新的进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明晰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方向;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准确定位新的历史方位,适应时代变化,在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前,毛泽东深知总结历史经验必须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多次要求全党学习党史,其在给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2]第一个“历史决议”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分析党内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离不开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与掌握,这个时期也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打下了坚实基础。邓小平主持并起草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目的是消除因十年动乱缺少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党的历史情况下,党内存在的不同认识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1981年6月,第二个“历史决议”通过,认真学习“历史决议”成为全党下半年中心任务之一,不仅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学习,还对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通过学习第二个“历史决议”,全党更深刻地了解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史,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2月底开始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党史学习活动,其目的之一是提升全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3]。这次学习活动为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问世奠定了基础。不同于前两个“历史决议”廓清迷雾、正本清源,第三个“历史决议”以总结成就和经验为主。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后,又在党内掀起对于百年党史阶段划分、十大经验的总结等内容的学习高潮。
4.始终把坚持开展正确的党内斗争作为自我革命的政治保证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14]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劳永逸的,而是在党的自我革命中千锤百炼而成的。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人出于投机目的加入党组织,要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离不开党的自我革命。而自我革命作为异常严肃的政治斗争,是刮骨疗毒的艰难过程,离不开正确的党内斗争。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分析了组织内宗派主义过火的党内斗争的性质、表现及其成因,强调要摒弃“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政策,并以党的文献形式确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即对党内同志所犯错误要进行斗争,但斗争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同时,将这一方针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进行了概括,其成为后来促进党内团结、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有效方针。同党内存在的“左”倾和右倾错误干扰作坚决斗争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目的之一。由这个“历史决议”可以看出,开展正确党内斗争,一方面,原则上要摒弃路线斗争的提法,“党内斗争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讲它的内容,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15];另一方面,无论是反“左”还是反右,遇到不同意见不要随意上纲上线,动不动就搞群众运动,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斗争方式不可重复,要坚决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斗争要讲民主、讲方法。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经验典范。根据第三个“历史决议”关于自我革命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积极健康正确的党内斗争是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党内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同自身存在的不良倾向作斗争的态度与实践,“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同一切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16]。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自我革命的现实要求
三个“历史决议”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历史决议”表明党的自我革命处于自觉阶段,第二个“历史决议”表明党的自我革命处于深化阶段,第三个“历史决议”表明党的自我革命处于成熟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自我革命思想的创新和“九个以”的实践要求,我们党开启了自我革命新境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规律与目的相结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即坚持“三个相结合”,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现实要求。
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其一,正确认清时代与党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巨大作用推动不同时期历史任务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革命过程中的各项错误决策和失误问题,以坚定信念与巨大勇气对其进行纠正[17],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党的自我革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整风整党运动,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以党的自我革命逐渐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重视社会民生发展,以党的自我革命实现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转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始终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始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必定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其二,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具体方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了使第一个“历史决议”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毛泽东通过长达四年的整风运动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党史修养,在党内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不仅逐步清算了“左”倾思想,党风、学风、文风也得到了改善。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关于正确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时提出:“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强调“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18],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持续中国化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新时期“进步的真理”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第三个“历史决议”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又一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极具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和时代感召力。第三个“历史决议”从起草到成稿处处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集中与民主的统一,是一个追求真理、发扬真理的过程。
其三,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强化自身锻造的优良传统。“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首次提出于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在党的七大上,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一同被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党内进行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的主要途径,为正确思想、路线的确定奠定基础。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先后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都将坚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视为有力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了七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见表2),这七次学习教育一脉相承、次第展开,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着力解决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跟不上的问题,提升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关键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
2.坚持规律与目的相结合
其一,积极探索和遵循“三大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在实践中的本质和必然之间的联系。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经验不足,在探索规律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基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两个大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最基本规律,我们党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解决了多个历史规律问题,并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等问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在此期间,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让人民幸福”作为唯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就把“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20]写入党的二大章程中。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环境中站稳脚跟,抵制糖衣炮弹的侵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下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教育、挽救了一批党员干部,增强了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抵抗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明确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自我革命的评判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时代所做的一切仍旧是坚定党的初心和使命,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亿万人民持续共享伟大国家的丰硕果实。
其三,树立科学正确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双十训令”等,都是以群众利益为中心的生动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巩固党员信仰、整顿纪律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课题。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着力解决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进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进入新时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自我革命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伟大社会革命的引领,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反过来又促进了伟大的自我革命,二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3.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其一,三个“历史决议”具有一脉相承性。首先,三个“历史决议”都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与方法为前提。不同之处在于,前两个“历史决议”利用该原理方法全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与“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想长期斗争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第三个“历史决议”则系统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其次,三个“历史决议”旗帜鲜明讲政治,将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作为党的生命。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基础上,达到全党“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样指出,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根本。再次,三个“历史决议”都坚持了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原则。第一个“历史决议”在起草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一言堂”,而是经过党的高级干部多次讨论修改,在汇总诸多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决议稿的修订。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也经历了诸如1980年10月四千人大会上的反复讨论与修订。第三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审议,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代表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等对第三个“历史决议”初稿提出了方方面面的修改意见,起草组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突出体现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民主精神。
其二,对比苏共放弃自我革命的现实教训。苏联共产党失去政权是20世纪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苏共起初也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充满生机活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但其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由于没有坚持自我革命的优良品质导致党的领导逐渐被削弱,党的建设逐渐放松,思想逐渐保守僵化、体制机制逐渐固化、诸多顽瘴痼疾缠身,特别是特权思想与特权行为引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之风、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政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民心尽失,最终没能跳出历史周期率。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关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上,继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与此同时,他还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如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与时俱进的新部署、新要求,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其三,党的自我革命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党的自我革命需要更加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在管党治党的工作方法上守正创新,更为高效地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和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通过不断地丰富自我,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创新意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不断地把握好“两个大局”,培养忧患进取意识,着眼当下,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牢牢扎实制度的笼子,不断将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惟创新者胜”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严守各项要求,不断加强创新,才能形成及时、系统、有效、合理的管党治党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7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 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和持久战[N].人民日报,2022-06-19(01).
[6] 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孟轲.孟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281.
[8] 石仲泉.百年党史最具历史意义的六次自我革命[J].党员文摘,2021(1):7-9.
[9] 韩庆祥.“两个伟大革命”的哲学基础[J].前线,2020(10):4-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1.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13]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1-02-21(01).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
[1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9-06-26(01).
[17]刘建军,王丽.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基于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11.
[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0.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责任编辑:毛丽娜 聂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