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生正处价值观树立及道德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如何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影响他们道德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深度教学理论,把握班会课“育德”的主体回归、情感体验与转化应用三个原则,从深入心灵、深度体验、深层引导三个方面重构初中班会课设计思路与实践方式,形成“深度育德”的初中班会课设计与实践模式。
关 键 词 深度教学;初中德育;班会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9-0070-04
初中生正处价值观树立及道德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如何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影响他们道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初中生已具初步发展的高阶思维,但道德观念仍处形成时期的特点,教师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构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之融入原有认知结构,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深度教学理论认为,“深度教学必须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1]。根据这一观点,基于主体回归、情感体验与转化应用的设计原则,尝试重构初中班会课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方式,探索表层符号承载的道德观念体系如何借助深度教学的方法论,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内化、可操作的道德行为,从而完成“深度育德”的初中班会课设计与实践。
作为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思维深度发展的教学方法,深度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一特点在育德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班会课作为重要的育德路径,是将抽象化道德观念转化为便于学生接受与践行的道德行为的重要载体。为此,基于深度教学的班会课育德需把握主体发展、情感体验与转化应用三项实践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
深度教学理念要求教育者以发展性视角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个体,秉持主体发展观,其终极旨归在于实现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2]班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样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可以说,二者在“主体发展”的视角上要求是一致的,都鼓励顺应初中学生主体道德建构需求,积极寻求促进主体自发、内生的发展路径。
(二)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度教学的学习方式借助情感体验将学生学习引向科学学习、社会学习、文化学习和生命学习等多元的发展性层次。[3]班会课作为传递社会道德、世界观、文化理解与认同等人类社会共识命题的载体,其学习内容无法独立于真实情感体验之外,而需在创设的现实情境中通过体悟与感受获得。同时,深度教学理念与班会课实践都强调情感与认知的相互融合,认为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因此穿过表层符号,基于深度教学的理念,班会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领悟道德真谛,将进一步增强初中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道德认知能力。
(三)鼓励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
深度教学认为学习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逻辑学习,了解“为什么”“怎么样”[4];不仅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视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强调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强调学习的真实发生。而班会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主体性、情境化的学习实现学生道德行为的变化。因此,基于深度教育理念,在班会课中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道德日记反思等方式,可引导初中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鼓励学生从“知道”走向“做到”。
以深度教学理念为指引,初中班会课立足主体发展、丰富情感体验、重视转化应用的设计逻辑,旨在通过有“深度”的设计和实践,促进学生道德体系的建立、重构与完善。这一框架不仅强调深度理解、体验与行动,更聚焦于学生作为道德学习主体的内在觉醒与成长。具体而言,指向“深度育德”的初中班会课进一步具象化为深入心灵唤醒学生主体性,深度活动促进情感体验,深层引导关注道德行为表现的三条实践路径。
(一)深入心灵,以爱育心:用“爱与关怀”唤醒学生的主体性
深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价值取向需要从“价值中立”转向“价值负载”,即对知识的诠释需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领域和价值结构中。[5]据此,作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完满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初中班会课必须深入学生心灵,以“爱和关怀”链接道德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1.聚焦问题:设计符合初中生主体需求的班会课主题
初中阶段学业繁忙,班会课因此常被搁置或占用,或仅仅作为上传下达的批评教育课,学校德育也因此深陷处理德育个案的泥淖而疲于奔命,所幸个案在某个阶段往往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时间,从回归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有预见性地开展针对共性问题的主题班会。以新班级的第一节班会课为例,面对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担心知识太难”“担心成绩不佳”“担心老师不重视我”“担心自己在班集体中被忽视”等问题,深度剖析其成因,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对新环境、新同学、新关系的不适应问题。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与爱属于低层次需求,只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去追求高层次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基于以上问题,班会课可以设计引导学生融入班集体的主题班会,让学生顺利度过初入新班级的适应期。
2.引发共鸣:营造唤醒初中生主体意识的班会课氛围
深度教学强调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是道德决策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初中学生正处社会秩序影响下塑造自我道德观念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班会课中以爱与关怀唤醒学生对自我生命发展的意识,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教师还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抛出初中生容易共情与代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他们主体道德意识的觉醒。
(二)深度体验,活动育人:重视学生在班会课中的情感体验
传统德育方式侧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情感参与和体验。深度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理解道德的真谛。情感作为连接认知与行为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道德认同感。当学生在道德情境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时,他们更有可能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因此,在班会课中,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现与真正理解,创设可以深度体验的班会课活动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用活动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活动启发学生的智慧。
1.学生在情境中对话,强化情感体验
班会课设计从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挑选学生参与度高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和感觉到自己受关注。在班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例如,在“诚信”主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守信者、失信者和旁观者,通过模拟交易、承诺履行等情境来体验诚信的重要性。又如,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辩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道德问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道德问题的多面性,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
2.学生在活动中对话,表达自身感受
活动是育德的重要途径,为此在班会设计中,应尽量以全员参与的活动为主,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收获,并指导现实生活。
例如:在新班级第一节班会课中,我们以“奔赴热爱,春暖花开——‘缘’来是我们”为主题,课上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1:我的暑假九宫格
(1)写事情:写出9件暑假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在画好的九宫格中;
(2)找同学签名:找到暑假期间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同学签名;
(3)说BINGO:如果三个格子凑成一条线,即代表完成任务。
活动2:分享祝福语漂流瓶
(1)在纸条上写下对新同学的祝福语,不指定写给谁,最后要署名;
(2)音乐声响起,开始传递祝福纸条,传到谁手里就送给谁;
(3)分享收到的祝福,并谈谈收到祝福后的感受。
活动3:自主制定班级文化
(1)给周记本命名,并在第一页写下你对新班级的期待(我希望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
(2)班长汇总学生期待班级愿景的高频词,集体讨论班级文化;
(3)思考:我能为这样的班级做什么?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暑假的快乐,为开学积蓄力量,同时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分享、交流、融合,帮助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三个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活动中感受到爱与归属感,这比起说教更能解决开学初期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如此在活动中不断深化学生道德体验和情感收获,在体验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道德问题提供行动支架。
(三)深层引导,促进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
深度教学乃是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的基础上,旨在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深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真正理解的一种教学样态。[6]基于此,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道德日记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深层次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准则显化为外在的行为。
1.案例分析,发展学生道德思维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可以是社会热点事件、历史故事或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冲突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进而将所学道德知识应用于类似情境。例如,教师选取了一个关于网络欺凌的新闻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欺凌的危害、原因和解决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看法,最终形成了“拒绝网络欺凌,共建和谐网络”的共识。
2.情景模拟,约束学生道德行为
在班会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道德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体验。例如,模拟校园中有人乱扔垃圾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旁观者、劝阻者和乱扔垃圾者,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并实践尊重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道德准则,能够自觉地在公共场合中约束自己,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
3.道德日记,记录学生道德成长
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道德行为和感受,形成道德日记。通过定期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道德成长轨迹和存在问题。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
在探索“深度育德”的初中班会课设计与实践模式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深入心灵、深度体验、深层引导三个维度出发,力求将道德观念体系转化为学生内心认同的价值观,并外化为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深度教学理论为基础,深化初中班会课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形成健康人格品质,为未来人生奠定深厚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红芳.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2:66-67.
[2]郭元祥.深度教学 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253-254.
[3]姚林群.语文何以滋养生命——语文深度教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109-110.
[4]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5]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05):12-17.
[6]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基本命题[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0):7-1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