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班主任的“育人理念”是班主任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和不断实践验证所形成的,对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和目标追求的深刻理解和系统表述。一个有效的治班育人理念文案,需从本体观、属性观、目的观、人性观和实践观的角度,分别回答“依据什么、从哪里来”“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要去哪里”“信什么、以什么精神状态去”和“怎么办、如何去”等问题。
关 键 词 治班育人;育人理念;观念体系;误区规避;问题回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9-0062-03
近期,有幸研读了某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百余件“带班育人方略”文稿,每份文稿都率先呈现“育人理念”这一板块。综观其“育人理念”,多存在内涵不清、表述不明等问题,可归纳为有本体但不准、有属性但不特、有目的但不实、有人性但不精、有实践但不全等。班主任的“育人理念”是班主任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和不断实践验证所形成的,对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和目标追求的深刻理解和系统表述。厘清这一系统观念的内涵要素,才能走出误区,作出准确表述,助力班主任更好地建构自身的育人理念。
“理念”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词汇“eidos”,原初意指形式与外观。随着哲学思想的演进,特别是在苏格拉底之后,“eidos”的含义得到了丰富与深化,逐渐涵盖观念、类型、宗旨以及本性等更深层次的概念。这一术语在英语中被译作“idea”,并进一步扩展其内涵,包括精神、信仰、理想、认识、观点及使命等多维含义。
临沂师范学院韩延明教授在深入剖析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巨匠对“理念”的阐释后,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与之相近的“理”的概念,提出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见解。他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1]笔者对韩教授将“理念”界定为“观念体系”表示高度认同。
班主任的“育人理念”涵盖班主任对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知识能力构建等多方面的全面理解和规划,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信仰、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班主任教育理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班主任的育人理念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观念体系?也就是说,班主任的育人理念这一“系统”应该包含哪些观念要素?笔者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育人理念,其基本的观念组成包括本体观、属性观、目的观、人性观和实践观。[2]
本体观。什么是本体?即指事物的本源、本质。当人们提及事物源于什么,或者事物本质上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把握着事物的存在时,就触及事物的本体。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其本体源于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班主任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塑造品格,培养能力。这种本源性的理解,是班主任所有育人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石。通俗地说,本体观思考和回答的是育人“依据什么”的问题。
属性观。什么是属性?即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特性。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班级亦然。班主任的育人理念自当具有独特性,亦即每位班主任都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班内生的、必然的、不可或缺的性质,以及对本班不同于其他班的独特本质加以分析和提炼,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和策略,并作出明确表述。通俗地说,属性观思考和回答的是育人“是什么”的问题。
目的观。人是有目的的存在,学校的存在同样如此,一是要合乎规律,这是求真;二是要合乎目的,这是求善。班主任的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应致力于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俗地说,目的观思考回答育人“为了什么”的问题。
人性观。学校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这就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对美好人性向往基础之上。班主任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需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性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俗地说,人性观思考和回答育人“信什么”的问题。
实践观。教育是一种实践行为,实践是教育的存在方式。班主任的育人理念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和实现。班主任应将育人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设计各种教育活动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同时,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达到最佳发展状态。通俗地说,实践观思考和回答育人“怎么办”的问题。
综上分析,本体观回答育人“依据什么、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般可用育人观念来体现;属性观回答育人“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一般可用班级定位来体现;目的观回答育人“为什么、要去哪里”的问题,一般可以用班级使命来体现;人性观回答育人“信什么、以什么精神状态去”的问题,一般可以用班级精神、班训来体现;实践观回答育人“怎么办、如何去”的问题,一般可用团队理念、管理理念来体现。
从观念体系的五要素角度,班主任要有效表述自身的育人理念,需规避有本体但不准、有属性但不特、有目的但不实、有人性但不精、有实践但不全等误区,这就需要班主任把握准、特、实、精、全的要求。
准,即能够敏锐捕捉治班育人最应表达的核心价值,能完整准确地体现治班育人的价值追求。
特,即表述独特的属性、特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历史,每个人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生命密码,积淀着独特的精神、理念、智慧、习俗。因而从理论上讲,不同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通过班主任治治班育人所创造出的班级生态状貌不可能千篇一律。表达自己的育人理念,就如同我们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我们不可能说“我是人”“我是活着的人”这种不言而喻的共性前提,而要说个性化信息,要说“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治班育人理念要说的,应该是本班最需要表达的、最具有个性的内容。
实,即实实在在的表达,理念所应表达的内容能让人理解,能让人落实到行动上。目的可以写意,但不等于天马行空,恣意无拘。育人理念是既要顶天但还得要立地,就是让别人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具体内涵。
精,即内容高度概括、高度聚焦,文字高度简练,避免全面铺陈、面面俱到。
全,有至少有三层意思:一需系统性规划,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需要系统规划育人路径;二需参与性实施,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在治班育人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三需灵活性调整,育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班主任需要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
为有效掌握观念体系的五要素,在此解剖一个相对较为成功的个案。该案例的提供者为重庆市开州区温泉镇中心小学彭旺菊老师,内容梗概如下:
以自律育人,以自律立人
引子——《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能在独处无外人相伴时做到表里一致,严守本分,这就是一个学生自律的重要表现。
一、育人理念
我一直坚信:爱孩子,则要为之计深远。在“温润童心 快乐至尚”办学理念下,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秉承“以自律育人,以自律立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干举措与运用实践,让班级成为“三律”(形象、学业、荣誉)班集体,让学生成为“五律”(品德、学习、运动、劳动、审美)有用人才。
二、班情分析
现状调研与班级总体状况……
三、班级发展目标
班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
四、实践做法
多元角色融入式陪伴,用关注打开自律之门;多维制度沉浸式约束,用班约搭建自律之梯;课程赋能生长式引领,用课程搭建自律之桥;多方携手协同式共育,巧借资源达自律之岸。
……
五、特色与成效
……
从观念体系五要素的视角综观该案例,具有如下有效标识:
本体观清晰。案例根据学校的“温润童心 快乐至尚”办学理念,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明确“以自律育人,以自律立人”的育人理念,清晰地回答了育人“依据什么”的问题。
属性观清楚。案例在“育人理念”板块写道“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然后在“班情分析”中运用调研数据说明:80%的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多次提醒才听讲,有60%的学生作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40%的学生完成班级任务时拖拖拉拉,10%的学生脾气暴躁,情绪自控能力差。这一内容较为有效地回答了“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
目的观具体。案例在“育人理念”板块写道“让班级成为‘三律’班集体,让学生成为‘五律’有用人才”,然后在“班级发展目标”中,具体地规划出了班级自律成长总目标与个人自律成长总目标,还给班级自律成长目标规划了3个二级子目标,给个人自律成长目标规划了5个二级子目标,并运用图示法予以表述,简洁明了而又较为具体地回答了育人“为什么、要去哪里”的问题。
人性观独具。一般人都是教育别人要“自律”,注重“以自律育人”,而该案例不仅重视“以自律育人”,还要做到“以自律立人”。并且该案例的“自律”教育,先是总目标上不论是班级还是个人均需达到有格局、有涵养、有学识、有韧性的自律,再将这“四有”具化为班级自律成长目标的“形象自律、学业自律、荣誉自律”与个人自律成长目标的“品德自律、学习自律、运动自律、劳动自律、审美自律”。与其他人的“自律”教育相比,该案例的“自律”教育既具体清晰又独具一格,较为明确地回应了育人“信什么、以什么精神状态去”的问题。
实践观聚焦。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如何将班级自律成长目标的“三律”与个人自律成长目标的“五律”教育落实到位并确有实效,需要有扎实有效的实干举措与实干行动。该案例在“实践做法”中,通过“家人式”陪伴建立信任、“导师式”陪伴培养自律、“朋友式”陪伴增强自律等方式,在多元角色融入式陪伴中用关注打开自律之门;通过放大优点构建自律班级榜样制度、尊重差异建立自律班级激励制度、促进自律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等方式,在多维制度沉浸式约束中用班约搭建自律之梯;通过每日晨会与每周班会的“两会”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劳动实践课的“两课”等方式,在课程赋能生长式引领中用课程搭建自律之桥;通过团队协作激发自律表现力、家校携手唤醒自律内生力等方式,在促进多方携手协同式共育中巧借资源达自律之岸。于此,该案例通过“门”“梯”“桥”“岸”等举措的实践运用,有效回应了育人“怎么办、如何去”的问题。
总之,班主任的“育人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而本体观、属性观、目的观、人性观和实践观是该体系的基本观念组成,它们分别对应“依据什么、从哪里来”“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要去哪里”“信什么、以什么精神状态去”和“怎么办、如何去”的问题破解。
参考文献:
[1][2]沈曙虹.办学理念策划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0,24.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