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发“三史微课堂”,让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有聚焦;渗透“学科小课堂”,让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有链接;汇聚“社会大课堂”,让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有延伸,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强化红色教育的育人功效。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党团队一体化;红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9-0045-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强调,“全面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完善党、团、队政治培养链条,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指出“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
为此,如何让课程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有力载体,实现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成为广大学校积极探索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从团队组建、课程开发、活动延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和路径,以“三课”即“三史微课堂”“学科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为基石,做好队员的思政培根,立足党、团、队的先锋性和进步性,培养少年先锋、青年先锋、党员先锋,在实践中完善人才培养链条,逐步形成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校本机制和运行模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坚持“守正”,才能更好“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而对于少年儿童,学习党团队“三史”,代代传承红色基因则尤为必要。为此,学校找准着力点,组建宣讲主体队伍、开发“三史”微课,构筑传播矩阵,打好党团队一体化“三史”教育的“组合拳”,让课程思政聚焦“三史”,夯基培根,筑牢思想之基。
(一)抓好宣讲“主体”,组建一支党团队一体化的“红色讲师团”
要落实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一支优良的讲师团队伍必不可少。作为“三史微课”建设的主力军,讲师团成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其成效。据此,学校聚焦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青年党员三个主体,发动有思想、有见解、有热情的党团员骨干教师和优秀少先队员成立“红色宣讲团”。由党员、团员、队员担任“红色”讲述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用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语言和方式,致力为少年儿童提供涵盖党史、团史、队史等多方面内容的“红色”课程,让他们通过讲述“红色历程”“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二)抓牢历史“内核”,开发一套党团队一体化的“三史微课程”
为加深少年儿童对党团队“三史”的全面了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学校积极探索开发党、团、队“三史微课程”。由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的思政课程开发团队,通过学习、研讨、磨课,精心录制系列党团队一体化微课程教学视频,对查找、成文、录制、剪辑、播放的全过程都精心把关,让青少年在学党史、寻党团史和践队史的过程中,能通过一位先锋人物了解一段党史,通过一部影片知道一段团史,通过一次趣味活动学习一段队史,从而进一步理清党、团、队之间的组织关系,培养对党团队组织的情感认同。
(三)抓实宣讲“路径”,构筑一条党团队一体化的“传播新矩阵”
讲师们不仅创新授课形式,且积极探索宣讲路径和学习环节,把“三史教育”纳入每月一次的党课、团课和队课中,同时,依托红领巾广播站、主题班队会课等阵地,宣讲党史、团史、队史,力争通过课堂学、现场学、互动学、云端学,加强对少年儿童的“三史”主题教育。比如国庆前夕,利用班队课现场组织学生开展“微课学习”,并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青少年进行角色转换,不仅作为“三史”的倾听者、学习者,还成为讲述者,帮助他们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要讲”的转变。国庆期间,号召学生实地走访红色场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向国旗敬礼”的线上互动,互相交流学习“三史”感悟,让“三史”学习真正入脑入心。
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是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途径[2],学校将红色基因有机渗透在“学科小课堂”中,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跨学科的横向融合、跨年段的纵向贯通和跨类型的纵横交叉,将零散的红色文化“点线面”结合,着力构筑红色“立体式”思政新格局,让课程思政链接“课堂”,启智润心,补足精神之“钙”。
(一)横向融合,跨学科串连红色文化连“点”成“线”
课堂教学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不同学科蕴含不同的红色教育素材。为此,学校将零散分布在各学科的红色文化之“点”,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多学科联合,拓展学生的红色思维,串成一条党团队一体的红色文化之“线”。例如在综合性的红色文艺主题活动中,将音乐、美术、语文、科学等多学科联结起来:语文课上,讲授《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演一演课本剧《小英雄雨来》;音乐课上,让学生“听红色歌曲学党史”;美术课上,开展“红色经典作品鉴赏”;科学课上,以“种下一粒种子”为主题,不仅讲述生物知识,还讲授袁隆平院士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校整合红色教育资源,跨学科融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唤醒了学生爱国情怀,延续了红色基因。
(二)纵向贯通,跨年段编织红色文化连“线”成“面”
为进一步整合优化一体化育人工作,学校通过“学段衔接一体”方式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的创新探索。在思政教育中,涵盖多条红色主“线”,如党团队的光辉历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宏志教育等红色教育。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学校尝试纵向贯通大主题,分年段开展不同特色主题思政课程,将一根根红色文化之“线”编织成“面”。这不仅体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特性与共性,也更好地展现了思政教育的一体化思想。比如:低年段重在利用生动图片和视频开展“非凡成就看二十大”主题课程学习,中年段侧重展现队员丰富想象力,开设“二十大崇敬美好未来”主题课程,高年段具有一定的鉴赏和思辨能力,开设“解读二十大金句”主题课程。如此将课堂与实践结合,提升课程思政凝心铸魂的育人作用。
(三)纵横交叉,跨类型构筑红色文化连“面”成“体”
学校除了依托校内教师资源,还联动校外共建单位,积极探索“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校家社联动,共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如定期邀请校外党政领导、青年模范、高校思政教师等走进学校授课或交流。同时,通过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志愿服务,组织参观思政大课堂等红色基地,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党校、团校、队课的实践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科小课堂”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使得课程资源逐渐从“单一平面”走向“多元立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此,学校课程思政不能仅限于传统思政课的“单打独斗”“单线作战”,而需将“学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汇聚各级资源,着力打造社会化“红领巾成长圈”。[3]通过组建多主体“导师圈”、搭建多样化“基地圈”、构建多层次“课程圈”,探索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育人新路径,让课程思政延伸到社会空间,在广阔的社会沃土中“育苗”,把稳青少年思想之“舵”。
(一)多领域挖掘“共建”资源,组建“红领巾导师圈”
在校外红领巾导师圈的队伍中优先考虑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各条战线先进人物,选聘“青联”成员、各界“模范”等榜样先锋,挖掘少先队员喜爱的、政治素养高且热心的社区干部,充实到“导师圈”的队伍中来,引领少先队员从小坚定“向往共青团”“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二)全过程调动“社区”资源,搭建“红领巾基地圈”
有效扩大校外少先队组织覆盖,成立学校对口社区少工委,建立“家门口”的少先队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推动少先队活动的社会化水平。以少先队员居住地为圆心,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构建“红领巾基地圈”,初步实现社区中队“自行组织、自主运行、自我循环”。让队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社区管理,实现社区少先队建设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有机融合。
(三)分时段链接“周边”资源,构建“红领巾课程圈”
学校将“少先队活动”学科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途径,结合“红领巾成长圈”,全面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形成突出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普常识等主题的实践课程,拓宽少先队员学习视野,丰富队员课外活动。开启“红领巾PBL”项目实践活动,全程纪录、绘制本地区红领巾社会实践地图,提升少先队员的项目化思维和社会化活动水平。
多年来,学校坚持党团队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根据不同的时长,构建“微—小—大”三类课堂,坚持把“红色元素”融入课堂,以红色研学为路径,通过“三课联动”打通课堂、学科、社会之间的“壁垒”,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建立线上线下同步、校内校外同频的育人模式, 努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精神,使涓涓不息的红色血脉传承延续,让生生不息的力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参考文献:
[1]黄曼君,冯碧燕.党团队一体化,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全链条[J].中国德育,2022(2):75-77.
[2]王献甫.先锋工程铸魂育人学校"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6-7.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