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育人目标一定程度上是一所学校对于学生的“定义”,而学生的理想目标亦可理解为个人的“自我定义”。作为学校,应基于校情与学情,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建构完整课程体系,丰富德育活动载体,实施多元评价,充分发挥德育的感化价值和学生的自我塑造潜能,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人的定义;全面发展;校本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9-0036-05
①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省教研课题“出彩德育课程谱系构建与实施”(编号:G2024249)成果之一。
对人的定义应是多维的。义务教育阶段,人的定义必须立足教育大背景和学生现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优化育人蓝图。同时也指明了实现路径,即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就从教育立场上鲜明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义,要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么,具体到一线学校,如何因校制宜,在学校办学特色与国家育人目标之间架起学生成长的阶梯呢?2023年,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确立了“出彩德育”品牌,融合学校“五育课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创设成长平台,力求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进而培育全面发展的“出彩风华人”。
2023年9月9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传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时,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可见教育家精神在学生实现“人生出彩”目标中的重要性。因为教育家的角色远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教会学生应试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出彩”圆梦。
定义“出彩”也是风华学校多年践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享有成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等理念的凝练提升。首先,理念的提出与践行基于全体学生;再者,相信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是学校对学生未来定义的基础,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引领;第三,“成功的情绪体验”就是为此定义引领下的学生搭建更好的成长“舞台”,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充满自信,实现定义中的可能。再者,从字源的角度分析,“出”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出,进也。像草木益滋,上出达也”,意思是“出,长进。像草木渐渐滋生,向上生长出来”。“彩”与“采”是古今字,“采”是古字。“采”在《说文解字》释为“采,捋取也”,上部是翻覆的手,下部是长着树叶或果实的树,表示用手从树上摘取树叶或果实。“彩”在《说文解字》释为“彩,文章也”,意为纹章,意为花色繁多。综合词意,学校“出彩”德育所提出的育人目标——“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是要在每位学生生命生长、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积极而明确的人生定义引导,提供多元全面的课程选择和成长舞台,让学生享有更多的发展契机,获取更多的成果,实现生活精彩、人生出彩,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人的定义”内涵思考与理解,学校提出了德育理念和德育目标,明确了要帮助学生塑造的精神长相。秉持“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德育理念,围绕着培育“全面发展的‘出彩’风华人”这一德育目标,学校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分别整理和开发了“光彩”德育、“睿彩”智育、“炫彩”体育、“华彩”美育、“毅彩”劳育共五个课程群,从而建构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出彩”德育课程体系。以此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促进学生实现从今天的“现实人”到未来理想的“定义人”的成长与发展。(如图1)
(一)“光彩”德育课程群,定义人性品德光辉
“光彩”德育课程群重在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来看,中学生应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素养;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来看,应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养成含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内的道德修养;形成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等的法治观念;完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的健全人格;树立含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和有序参与在内的责任意识。基于以上要求,学校在光彩德育课程群中设置了包含“爱师三礼(拜师礼、敬师礼、谢师礼)”“感恩友善”“法治教育”“日常礼仪”在内的课程,为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养成提供支撑,让每一位普通学生都绽放道德光彩。
(二)“睿彩”智育课程群,定义科创人才培育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要开展“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
为此,学校在进行“睿彩”智育课程群设置时,充分利用初高中集团化办学优势,依托中国科学院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创新实践基地“雏鹰计划项目”,持续开发以数学思维、科学探究为主,兼顾信息技术培养的雏鹰项目课程;对原有市级精品课程——STEAM教育课程持续优化,共同形成了“睿彩”智育课程群,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三)“炫彩”体育课程群,定义学生个性成长
衢州是围棋发源地,衢州的围棋文化氛围浓郁。作为衢州市初中阶段围棋后备人才基地校,学校依托校外专业围棋团队,开发了“南孔围棋”特色课程。此外,学校开发了健美操与课间操课程,作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补充。健美操课程面向兴趣与特长学生,课间操课程则着眼于大课间的全员运动。 “炫彩”体育课程在覆盖全员的同时,兼顾了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闪耀着学生的青春光彩。
(四)“华彩”美育课程群,定义美学情感旨归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换言之,美育的关键在陶养感情,而并非局限于技能。审美教育作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感情教育,能让人类在音乐、图画、雕刻等处找回遗失了的情感。学生一旦进入了审美领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会得到升华,情操会得到光大。学校依托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以中国传统版画为载体,开发了风华“印·画”课程;统整学校原有的鱼灯制作、团扇绘制、文创制作、合唱团和铜管乐队活动,优化、升级为“校园文创”和“天籁合唱”两大课程,与风华“印·画”共同组成全新的“华彩”美育课程群,实现了让学生从艺术培养到情操培养以至情感的升华。
(五)“毅彩”劳育课程群,定义良好劳动品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3]。劳动教育不仅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启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养成坚毅的品质。学校从“毅”字入手,分别打造了食育课程、职业体验和彩色走廊课程,引入本地非遗美食文化,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融通“校园、家园”和社会资源,在离学生最近的场域,在劳动真正发生的地方开展劳动教育,进而淬炼心智,磨练毅力,铸就品格成长。
学校“出彩”课程体系以目标为起点,层层向外解构延展而形成,确保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能完整体现“全面发展”的定义要求。“出彩”校本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学校会阶段性地通过师生调查的方式进行适度的增减和调整,使课程体系的建构既能从教育目标出发,到教育对象结束,又能从教育对象出发,再回到教育目标上来,实现课程体系建构的完整闭环和良好的建构生态,使“出彩”课程体系真正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出彩”风华人的全方位抓手,切实为全面发展的“出彩”风华人的长成搭建阶梯。
人的定义虽然可以分为不同领域,如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素养等,但事实上,在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割裂的,[4]而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为此,学校从五育融通、教师融通和场域融通三个维度入手,在“一育”中发掘“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促进课程体系的真实落地。
(一)五育融通,以关联互动实现素养迁移
“出彩”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出彩”风华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学校对“出彩”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开发,力求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中都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华彩”美育课程群中的“风华‘印·画’”课程就是典型的五育融合课程。
风华“印·画”课程围绕“如何运用版画呈现印象中的校园美景”“如何运用版画再现校园重大时刻”和“如何运用版画为自己的师长、同学或外宾制作一份带有学校印记的礼物”三个核心驱动问题,综合运用美术、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与能力,以版画为载体,生成项目成果。这样的内容安排引导学生在进行版画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文化价值,又要考虑其道德导向;既要欣赏其美学价值,又要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在整个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等核心素养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二)教师融通,以师资保障拓宽学生视野
融通的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学校为了保证课程的常态化和专业化开展,融通校家社资源,为课程实施和学生成长提供专业而充足的师资保障。
以雏鹰项目为例,学校积极培养、打造专职雏鹰项目教师队伍;在校外,积极联络衢州市创新人才培养学院,邀请学院教练对学校雏鹰项目开展常态化初高衔接授课活动。同时,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际先进科技研究成果,开拓学生视野,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创新实践基地雏鹰项目计划,组织学生走进国科温州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邀请科研工作人员为学生讲学,为学生搭建接触高精尖技术的平台。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组建专业教师队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队伍保障,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
(三)场域融通,以真实体验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人,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发展,必然是在整个社会场域中完成的。为此,学校注重融通室内外、校内外乃至国内外场域,让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在食育课程中就包含了“非遗美食我制作”“非遗美食大调查”“我为家人做道菜”“我教留学生做美食”等内容。“非遗美食我制作”在学校风华非遗美食文化馆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非遗美食大调查”活动需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进衢州的大街小巷,探寻衢州的烤饼、邵永丰麻饼等非遗美食,通过与非遗美食传承人的交流与实地考察,了解非遗美食背后的故事,体会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身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坚守;“我为家人做道菜”要求在节假日期间,在家中为家人制作非遗美食,锻炼劳动素养的同时,为父母亲人献上一份孝心;“我教留学生做美食”活动需要学生在外籍留学生来访时,担任文化宣传使者,向外宾介绍衢州的非遗美食文化,教外国留学生制作衢州非遗美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家国情怀……
食育课程的实施,在场域上融通了馆(风华非遗美食文化馆)内外、校内外和国内外,通过场域的融通,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不仅仅是出力流汗,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纽带,更可以成为文明间交流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
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多元评价,这既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及时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帮助其更好地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一)全方位评价,彰显人的立体感
为尽可能减少单一视角评价造成的评价偏差,学校根据每个课程内容的特点,预设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多样视角,制定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
如风华“印·画”课程教学活动主要在校内进行,因此,学生的表现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通过星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分为自评和他评。在“运用版画为外宾制作一份带有学校印记的礼物”学习任务中,因有外宾参与,故将外宾视角也纳入评价之中(见表1)。“运用版画为师长制作一份带有学校印记的礼物”学习任务涉及接收礼物的教师和家长,为此在相应的量表中增加相应的评价主体。搜集了全部评价结果后,再生成对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价。
(二)过程性评价,凸显人的成长性
学校在制定评价工具时,特别关注融通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坚持一张量表评到底、一张量表反复评。
如在风华“印·画”课程中,针对学生艺术素养发展情况不一,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素养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的实际情况,某一次的评价只是对学生当时表现的评价,是对今天的“现实人”的评价,不能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因此,在所有的风华“印·画”学习活动中,评价项目都保持不变,一张量表评到底。学生可以在多次学习活动的锻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星级。一张量表反复评,学生的星级会不断提高,直到课程结束,最终升级的结果,才作为学生该项活动的评价结果。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透过评价量表看见未来理想的自己的样子。如此,他们对标成长,在过程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激发内生动能,获得更多“出彩”的情绪体验。
另外,学校还搭建了学生荣誉体系(见表2),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参加“出彩”德育课程的学习,获取和积累不同类别的荣誉,通过荣誉的积累,不断看见自己的“出彩”时刻;同时荣誉的种类和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兑换解锁更高一级荣誉,最终成长为学校定义的理想中的全面发展的“出彩少年”。这样的“集卡”式和“升级”式的荣誉解锁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出彩”机会的同时,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激发成长内驱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
[2]唐钺.教育大辞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63.
[3]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4]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24(02):67.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