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广东省积极响应,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发挥专业引领,确保协同育人常态长效;助力空间拓展,实现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在多方努力下,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 键 词 教育生态;校家社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区域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9-0005-04
“体验式教学随处可见、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序推进、公益性课外实践广泛开展、创新实践基地遍地开花……广东省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正在绘写新图景、构建新格局。”这是2024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广东省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时,对广东省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高度评价。视察组深入调查后看到,广东各地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校园快乐、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广东省教育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统筹规划全省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机制,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科学性、长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为新机制的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注重系统施策,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行政统筹,整体谋划
研究表明,校家社协同相关政策表达中主体关系向“协同”的转变,反映了一种自发的、有顶层设计的校家社协同生态链正悄然形成。[1]广东省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探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广东省教育厅发挥行政统筹职能,整体谋划,针对《意见》精神制订印发了《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指引》《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指引》《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指引》等一系列文件,科学指导全省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家委会、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工作新格局。
(二)系统施策,有序推进
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往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者与服务者,这不利于三方形成合力。[2]广东省教育厅为促成各主体自发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链,动员各地学校参与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探索中,有序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用典型经验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
广东省教育厅成功举办广东省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会,全面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促进家校共同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积极推动各地各校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用好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在网上开设家长大讲堂,通过微博、微信、短信、报刊等媒介,向家长和看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例如,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持续广泛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营造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良好社会环境;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双减”背景下学校家庭教育高端论坛,围绕“学校家庭齐携手,立德树人做先锋”主题,集中展现广东省学习宣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好经验、好品牌、好思路;组织开展“同上一堂好家风课”活动,广泛深入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开发“成长吧”名班主任系列访谈节目等,为家长、老师、教育专家等之间的交流探讨搭建平台,收到良好社会反响;开展“我爱我家——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主题书信活动、“亲子共寻根家国同圆梦”主题亲子实践活动等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亲子沟通,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培育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5所中小学校为“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广州市天河区等3个县区获评“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选树242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宣传展示各地各校典型经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广东省教育厅通过行政统筹与系统施策等举措,完善顶层设计,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探索畅通了道路,营造了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但单一自上而下的管理有其局限性,无法保证协同育人机制常态长效。因此,专业引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策略。专业引领可以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明确方向,提升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效率,促进协同路径的创新与实施。为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广东省积极发挥各地区与学校的自主性,努力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彰显特色,激活主体
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构建过程中,多主体参与是必然趋势,但是多主体参与容易陷入服务碎片化、“形式协同”的困境。[3]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需向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并有效地督促及引导家长履行其家庭教育的责任。[4]为此,广东省通过明确协同组织结构或突出主体优势来避免可能出现的困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区域层面,各地市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其独有的地域优势与文化特色,采取多元化、差异化的策略,精准对接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潜在挑战。如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构建市镇村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成立了中山市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打造家校共育品牌项目“中山家话”,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体系;广州市花都区重构校家社共育新生态,以课题带动共育新状态,以课程推动共育新样态,以项目启动共育新百态,以评价促动共育新姿态,以信息化助动共育新常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重新构建合作模式,重新优化“生态圈层”;深圳市罗湖区与光明区突出政府组织在协同育人中的统筹作用;佛山市南海区在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创建家庭教育促进会引领区域协同育人;广州市荔湾区成立全国首家区域“家庭教育学院”,建设家庭教育学习共同体;广州市少年宫分别与学校、家庭、网络行业协会和科技企业合作交流,共同构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东莞市通过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强化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在学校层面,各校不断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举措。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施“成长阶梯”家长学校;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创建全国首个“移动家校学堂”,在一对一家长辅导基础上进行了新探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开创赋能多维主体的家庭入户指导模式;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抓住班级家长群这一校家社协同育人主要实施阵地,深化协同育人;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初三班级基于本土文化“内敛含蓄”的特点,以“建设温良班级文化”为核心,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三进阶”的班级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有效缓解学生学业压力,使家校关系更融洽。
(二)系统培训,更新理念
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的困境,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成为协同育人的着力点和发力点。[5]广东省教育厅坚持科学教育观念,以赛促评,把家庭教育融入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轮训、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名班主任培养、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全过程,不断提升班主任开展家校沟通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类培训,如广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培训管理者研修项目、粤东粤西粤北教师全员轮训项目、2023年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示范培训等,完成了对各地市、区县教育局德育处(科)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各地市、区县相关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校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在内的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
(三)科研引领,追求实效
高校参与家庭教育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建设,强化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所需。[6]广东省深化与高校合作,尝试明晰家庭教育现状,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依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成立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中心内设家庭教育研究部,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现状调研、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等,指导全省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不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把家庭教育纳入广东学校德育科研课题范围,纳入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促进基层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如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全省20个地市超过110所学校开展全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调研,线上调研家长卷完成人数112641人,教师卷完成8261人,并完成了湛江、中山、清远、深圳和潮州5个市的座谈调研,强调要继续发挥好学校和社区主阵地作用,为广大家庭提供优质家庭教育服务,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良好氛围。
广东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空间,规范资源体系,净化育人环境,建设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整合教育系统资源,转变教育主体合作模式,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探索路径;开放社会资源,探索不同资源利用模式,打破教育系统内外无形壁垒;拓展网络空间,借助技术改变协同育人的传统形式,拓展教育网络空间。
(一)整合资源,重组教育空间
广东省创新性整合教育系统内部资源,通过调整传统合作关系,改变教育要素的组合方式,重组教育空间。积极探索和创新家庭教育载体,整合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积极开发家庭教育相关课程资源,鼓励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家庭美德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把统筹用好各类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教育空间。目前,全省建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学生综合实践基地199个,基本覆盖所有市、县。遴选建设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59个、营地7个,培育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4个、营地2个,评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200门,在职业院校建立78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各学校的探索同样颇有成效。珠海市斗门区珠峰实验学校以“珠峰·攀登者”精神为核心,构建“家文化”系列课程;佛山市南海区里水双语实验学校实施“一基地六举措”的组织架构,即“双鱼彩虹桥”与班级家谊会、年级家委会、校级主席团、家长教师联合会,建构教育良好生态;清远市新北江小学构建“三全四化”家校共育新模式。
(二)开放资源,打破无形壁垒
广东省各地市积极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探索不同资源利用模式,调动全社会协同育人理念,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无形壁垒,从内容与形式上丰富学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过程中,依托区域特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线,与社会机构如博物馆、医疗机构等密切合作,共建融合型、共建型等资源利用模式。如中山市南区依托区域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构“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能力”的“良都博物馆课程”实践,在研学中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肇庆市端州区建立了涵盖“家庭—学校—社区—医院”的协同联动心理服务体系,强化校家协作,引入社区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打造“南粤家长网课”品牌,成为首个覆盖全省的线上家庭教育学习公益平台。
(三)拓展资源,赋能数智空间
在教育实践领域,物理教育空间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空间的有限性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为此,广东省在探索资源协同共享的过程中,秉持开放的态度,利用现代技术赋能数智空间,拓展网络空间,以有效扩充物理教育空间。深圳市南山区为突破家庭教育的困局,顺应科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用“七个一”托举起了每个家庭,创办南山区智慧父母学院,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数字化、立体式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家长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互动交流和学习;深圳市教育局面向家长持续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坛”系列直播活动,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区域,并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实时监测数据,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东省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已初具雏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探索如爱的种子已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同盟军。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这束光越来越明亮。
参考文献:
[1]康丽颖,刘昱秋.改革开放以来校家社协同育人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4,(07):35-44.
[2]殷飞,缪建东.建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实践体系——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6):26-34.
[3]窦媛,乔东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34-39+74.
[4][5]杨莉.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4,(07):16-20.
[6]李从娜.家庭教育指导融入高等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5): 48-5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