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出生就处于多子女家庭的二孩,一直独享家庭全部关注和资源的大孩可能会随着二孩的降生而产生“被掠夺感”,心理和行为更容易受到同胞竞争的影响。当同胞竞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时,大孩可能会出现同胞竞争障碍,产生倒退行为、攻击行为、情绪障碍等,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发展。对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两个孩子应做到积极关注、公平对待、充分信任,以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大孩感受到自己仍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促进良好同胞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同胞关系;二孩家庭;家庭教育;家庭氛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7-0078-03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以及家庭结构问题,我国于2016年全面推行二孩政策。随着二孩的出生,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原先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二孩的降生使家庭中增加了一种全新的关系维度——同胞关系。同胞关系指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彼此作用及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关系[1],是家庭系统中较为持久的人际关系,在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胞竞争是同胞关系的一种,指兄弟姐妹之间对于爱、感情,以及父母的注意或认可的竞争,通常表现为焦虑、敌对和排斥[2]。开放二孩政策后,不时有媒体报道大孩坚决反对父母生二孩,甚至做出逼母堕胎等过激行为。这些令人震惊的行为使人们警醒,认识到同胞竞争已经成为二孩家庭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可能会对大孩的健全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一、同胞竞争对大孩心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解释
二孩出生对大孩来说属于压力事件,大孩担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受到威胁,自己原本享受到的关注和家庭资源会被掠夺,这种担心具体可以作如下解释。
1.以“我”为中心的家庭地位受到威胁。大孩自出生以来,一直都是家庭的重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随着二孩的出生,家庭的关注点和内部资源在一段时间内会汇聚到二孩身上,使大孩的家庭地位受到威胁,而大孩的身体优势使其能够以坚定、强势和敌对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地位,保护自己地位的欲望往往会使他们产生竞争、嫉妒等心理。所以,相比于一出生就处于多子女家庭的二孩,大孩在同胞关系中更容易出现问题。
2.需求得不到满足。照顾新生儿会消耗掉父母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情感,父母有时会无暇顾及大孩,无法及时满足大孩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例如,以前晚上是陪伴大孩一起睡觉,而现在必须要陪伴更小的二孩;以前是照顾大孩吃饭,现在必须要给二孩喂奶等。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也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经济状况差的家庭中,物资相对匮乏,当无法同时满足两个孩子的需求时,难免有时会“逼大让小”,大孩就会出现心理落差。
3.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大孩对二孩有一种原始的恐惧,即如果已经有同胞存在,那么“我”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新生儿会占据“我”的位置,“我”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多余的人”或“没用的人”。另外,部分家长重男轻女,在这样的家庭中,如果大孩是女孩,那么,姐姐面对弟弟的诞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恐惧心理。
二、同胞竞争对大孩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同胞竞争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同胞竞争关系,能锻炼儿童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学会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危机。同胞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也能够弥补家庭关系的消极部分,例如父母失败的婚姻关系、糟糕的亲子关系等,都可以在亲密的同胞关系中被部分治愈。
当同胞竞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时,儿童可能会出现同胞竞争障碍。同胞竞争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指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表现为嫉妒婴儿、模仿婴儿等社会性退缩行为,与父母的对立冲突加剧,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等,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倒退行为。很多家长表示,二孩出生后,大孩突然变“小”了。例如,已经学会自觉排便的大孩又开始尿床了;已经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的大孩,变得需要父母帮忙才能完成等。这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行行为,指个体在处于应激状态时,放弃已经学会的技能,以幼稚、原始的方法来应对当前情景,缓解焦虑[1]。
2.攻击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儿童在家庭中与同胞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其在学校中与同学的相处模式[2]。简单来说,同胞之间冲突越多,儿童对同伴的攻击行为可能越多,不利于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攻击行为也可能表现为与父母的对立冲突,对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造成消极影响。
3.情绪障碍。在二孩出生后,很多父母发现原本温顺乖巧的大孩变得喜怒无常,面对年幼的弟弟或妹妹,大孩常表现得焦虑不安。一个典型现象是,大孩会不停地向大人确认他们对自己的爱,例如向父母或老师提出“我可爱吗”“你爱我吗”“我乖吗”等问题,担心周围人不再喜欢自己。
总之,同胞竞争若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对同胞关系、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等造成负面影响,阻碍大孩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成为大孩一生的阴影,降低其幸福感。
三、家庭教育对策
同胞竞争是否会成为大孩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的童年创伤,父母的态度是关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科学的应对之策,来引导同胞竞争良性发展。
第一,二孩出生前几年,要积极关注大孩的心理健康。
在二孩出生前,父母可以与大孩谈心,让大孩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带大孩一起去产检,给弟弟或妹妹起名字、买衣服等,让大孩对二孩的到来有所期待。二孩出生后,父母要更加关注大孩的情绪变化,多与大孩聊天,要拿出单独的时间和大孩玩耍,比如将二孩暂时托付给别人照顾,单独带大孩去公园、游乐场玩耍,让大孩明白自己仍然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满足大孩对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避免因照顾二孩而忽视大孩,放任大孩玩游戏、看电视等。总之,在二孩认知水平、自理能力远低于大孩时,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大孩身上。
第二,了解孩子需要的公平,尽量一碗水端平。
某些二孩家庭中,大孩经常被父母要求让着弟弟或妹妹,这会给大孩一种感觉,即自己的家庭地位下降了。父母的差别对待,特别是资源分配不均(包括父母的爱和关注)会直接引发同胞冲突。所以,父母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让大孩知道自己被父母平等爱护着。
然而,不得不承认,家庭关系中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尽管父母竭尽全力、努力平衡,但总会有一些细节之处,让儿童感觉被区别对待。这种区别,父母可能觉得微不足道,对孩子来说却是重大事件。对此,父母应与儿童及时沟通,让大孩把不公平事件说出来,共同探讨,寻找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更为妥善的处理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第三,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同胞矛盾。
兄弟姐妹之间有摩擦很正常,父母不应轻易介入或偏袒任何一方,而要让儿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儿童解决同胞矛盾的过程,是他们学着处理人际关系的开始,是他们初次面对竞争、冲突、妥协、和解的开始。孩子有自己的处事方式,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只需要在大方向上把好关,保证孩子不跑偏即可,至于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尽可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如果需要父母出面解决,则应该充分了解事情经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偏袒一方。
第四,促进同胞间的良性互动。
大孩对二孩不单单是敌对和排斥的,也有喜爱和依恋,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父母应理解并重视这种情感,创造积极的环境促进同胞之间的良性互动。例如,鼓励大孩参与到弟弟或妹妹的教养中,为弟弟或妹妹树立榜样,大孩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收获责任感和成就感。然而,这并不是说让大孩承担育儿责任。中国有“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古话,一些家庭会让大孩照顾二孩,承担养育责任,这种做法失之偏颇,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父母可以适当让大孩帮忙,比如帮忙拿奶瓶、递尿布等,但要把握好度,不要让大孩成为“小家长”。
第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父母关系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会效仿父母之间解决争端与冲突的方式,如果父母相亲相爱,有了冲突和平解决,那么同胞之间发生矛盾后也会相互理解,不会出现大的冲突。此外,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时要注意,若同胞中有一个儿童与父母过分亲密,则可能会导致另一个儿童出现嫉妒、怨恨等消极心理。为此,父母要协调好与两个孩子间的关系,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促进同胞关系的正向发展。另外,家庭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同胞关系,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同胞间亲密度较高,冲突较少;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使同胞关系质量下降,亲密度减弱。
总之,父母的耐心、理解和关爱,对大孩顺利适应二孩的到来至关重要。父母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帮助大孩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养成更加成熟、独立的人格,为未来走向社会、学会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叶叶. “大孩”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74-77.
[2]曹瑞,曹晓君. 同胞竞争的影响因素:基于个体与养育者视角的分析[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3,11(8):492-503.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