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需要通过设计与实施“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任务”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
一、变革课堂的目标与方法
(一)变革课堂的目标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语文学科通过“语文核心素养”来体现这个总目标,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则更多地需要设计并实施“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任务”来实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阐述: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提升目的是与语文活动相结合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活动任务中,运用情境中表现出其语言文字运用方式及品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变革课堂的方法
1.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
2.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3.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设置具体情境下的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原理:学习活动中,由老师提出一个任务,学生在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步骤,完成既定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流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自主及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因此,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感悟体验的情境和实践探究的空间,学生围绕任务自主学习,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发挥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变教为学,变听为讲,在热烈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对课文、对相关专题的探讨和理解。从而,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大大地激发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任务驱动与语文核心素养实现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把“任务驱动”设置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大学习活动中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与鉴赏”中设置积累和整合的学习任务,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1.“任务驱动”下的积累
对一篇文章进行阅读与鉴赏前,需要对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和文章内容思想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鉴赏。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笔者先通过数字平台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然后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并给学生设置“介绍陶渊明及写作背景”“陶渊明诗欣赏”“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等积累和整合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所选择的任务,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和整合,逐渐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切实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2.“任务驱动”下的整合
在《六国论》教学设计中,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任务中把握枯燥乏味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笔者设置了“完成出题任务”的情境活动:
马上就要进行期中考试了。假设你们小组成员是高二语文备课组的老师,请你们以《六国论》为文言文出题篇目,任意选择另一个小组作为考查对象,给他们出5个重点词释义题(5分)及一道翻译题(5分)进行考查,翻译题要设置踩分点,由出题方计算答题方得分,答对几个知识点就得几分,答题完毕后由老师设置加分题5道,答对几道得几分。两个环节得分相加最高的小组有奖励。
设置这个情境任务活动前,教师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和学习已有了相当积累,而且具备了必要的语法知识,了解了字词和重点句式等文言文特殊语言现象,加上在平时学习和练习中培养了“踩分点”的设题意图和答题意识,因此,这个“出题者”的身份,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出题任务中,真切地感受到出题的挑战性和考查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主动积极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在热烈又和谐的合作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又在测评之中综合运用所学,准确地判断对错,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特点和规律的目的;同时,考虑到出题学生并未达到真正出题者的认知水平,所以出题难度降低,也为答题方的同学提升答对率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设置感受和鉴赏的学习任务,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归去来兮辞》教学中,学生首先进行充分的资料搜集,并对课文进行深入鉴赏,接着再完成两个层次逐渐深入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围绕“归”字做问题深入分析。分别从归去之“因”、归去之“乐”(居家角度)、归去之“乐”(田园角度)、归去之悟四个角度,设置“概括内容大意”“梳理叙事脉络”“理清作者感情”三个浅层次的任务。学生分小组,先在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资料的研习、理解、合作探究、整合等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展示和交流。
任务二:在解决上述问题后,还有学生小组承担了“总概文章叙事脉络,理清感情线索”“分析陶渊明在文中是否有消极思想”等较深层次的学习任务,同样在充分阅读资料和整合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这样,学生在研学中有了语言感受能力的提升、作者精神品质的熏陶等方面的体验,切实提高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又如在《六国论》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同样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的《过秦论》《阿房宫赋》,设置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群文比较阅读”的情境活动: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雄浑壮阔、辞采飞扬、千古吟诵的不朽名篇,均采用了秦统一前或秦统一后的有关事实作为写作题材。请从评论内容、写作意图(目的)、论证方法、分析结构、语言特色五个方面比较三者的异同,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学生而言,制作思维导图能帮助自己整理逻辑思维,调整学习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对教师来说,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有条理、更系统,更有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担当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教师则发挥引导作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形成互动的教学过程,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枯燥与沉闷。
(三)在“梳理与探究”中设置思考和领悟的学习任务,落实“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任务驱动之比较阅读
当学生对《归去来兮辞》一课的基本常识、文意理解、内容思想等方面由浅入深地进行了积累、整合、思考和鉴赏后,又选读《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优秀作品,与《归去来兮辞》展开千年对话,在比较、交流中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领悟其丰富内涵,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切实提高“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又如《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笔者设置“比较阅读,以读促写”的情境活动,将《祭十二郎文》与之设计比较阅读,并设计任务清单(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从写作思路、写作背景、叙事方法与情感、语言特点与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表格的形式更清晰、更明确地呈现对比的结果,从中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受到熏陶和触动,最后写一篇怀念自己亲人或通过家庭琐事展现亲情的文章。
2.任务驱动之整本书阅读
如《论语》整本书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子路的坦率自信,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委婉沉静,曾皙的高雅飘逸,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很好切入点。
初、高中阶段,学生对《论语》已有阅读积累,学习此文时,笔者设置以下情境活动:
任务一:“促字词理解,表演课堂剧”:学生分别用文言文和白话文演绎一遍文章里的场景。要注意体现出当时的礼仪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再现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任务二:由个人的“志”想开去:
(1)孔子的“哂”,是讥笑还是微笑?请你找找《论语》中与子路有关的句子,揣摩子路的性格及与孔子的关系,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孔子唯独“与点”,曾点的“志”是什么?结合你对《论语》中孔子的理想和经历的内容谈“喟然叹曰”的“叹”,是“赞叹”还是“感叹”?他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3)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你更认可哪个人的志向及表达的态度?
第1个情境任务是针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理解而设计的,通过表演的形式使枯燥的字词句理解变得生动活泼。第2个情境任务问题呈层进式:一是通过对孔子的“‘哂’之破解”,带动学生再次进行整本书阅读;二是通过对四人之“‘志’之领悟”,完成对这一儒家学术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又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众所周知,但因其规模大,人物多,情节复杂,想要缺乏社会阅历的高中学生读懂《红楼梦》,喜欢上《红楼梦》,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让学生了解并进入这座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艺术殿堂,笔者设置以下情境活动:
(1)精读《红楼梦》前五回,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为此,设置“《红楼梦》作者及创作背景”“制作《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红楼梦》阅读方法指导”“《红楼梦》故事框架及前五回作用”的问题探讨等阅读活动。
(2)详读《红楼梦》后八十回,分小组、自选主题,合作研究《红楼梦》,最后分享研究成果。如“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品味日常生活描写的丰富内涵”“执政管理与经济学问”“《红楼梦》茶文化”“欣赏《红楼梦》诗词”“由判词设想人物命运”“体会《红楼梦》主题”等。
(3)写作与评价:完成《红楼梦》综述,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当面评价、书面评析。
三、效果与评价
(一)教师评价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笔者进行了一节实践课,听课教师对“变教为学、变听为讲”的任务驱动型的变革课堂给予了充分肯定:
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上学生活动占三分之二,教师适时适当点拨,让听课的我非常感慨。教学目的明确,重点较突出,方法得当,是一堂很成功的课。(李老师)
师生准备充分,教师适时点拨,总结有针对性,体现了教育机智;学生充分展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刘老师)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活动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庄老师)
创新课堂,以分小组形式,让学生课前探讨,分析文章和作者情感、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吴级长)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交流,便于学生充分讨论,互相促进!以教为引,有效地把控学习内容。(赵备长)
(二)学生评价
课后,笔者对所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对任务驱动学习方式与教师边教边引导型教法,两班中喜欢的学生各占一半,可见就算是先进的理念、创新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知识积累比较薄弱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适应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活动?如何平衡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活动的推行?这些问题引领笔者更深入探索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等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
四、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变革课堂的总结
在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须的。任何时代,任何举措,都有挑战和困难,更有大浪淘沙的优胜劣汰。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坚定信念,坚持以生为本,积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变革课堂,乘着课改的东风,努力帮助学生更新观念,提高学生的眼界和大局观,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与世界先进国家一竞风流!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英中学)
编辑:孙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