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读”是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基本素养,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离开了“图像识读”,就失去了美术鉴赏的意义。比较式鉴赏是解读“图像”形式、风格、脉络、内涵及意义的最基本的鉴赏方法。本文在“高阶思维模式”视角下依据比较式图像识读法则,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图像”对比分析,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旨在提升学生联系、分析、判断、迁移、整合的高阶思维能力。
现行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正式提出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美术学科的素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更需要能在立足本国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将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和迁移、开展实践与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就表明学生必须改变传统被动记忆的浅层思维模式,转向比较、联系、迁移、运用、创新知识的深度思维模式,即“高阶思维模式”的转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转变。
一、“高阶思维模式”和比较式图像识读教学
(一)“高阶思维模式”概念阐释
“高阶思维模式”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体现了知识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二)比较式图像识读教学
比较式教学法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比”“参照”,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内容的或形式的,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核心在于文化理解,但基础在于“图像识读”。“图像识读”需要观者联系、比较地去看,需要整体、迁移式地思考,才能形成更深的文化理解。
二、“高阶思维模式”视角下比较式图像识读教学优点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基础在于“图像识读”,课标中“图像识读”素养的描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形状、色彩、材质、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图像识读”需要联系、比较地去看,需要整体、迁移式地思考。
三、“高阶思维模式”视角下比较式图像识读教学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一)确定核心主题,作品精选比较
核心“主题”的确立,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图片的选择一定要有指向性和代表性,能够符合“主题”的要求。
(二)创设真实情境,明确目标问题
围绕核心“主题”和精选图片,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能真正吸引学生深入课堂的教学情境,并且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个基本问题,层层递进,由基本问题引发学生观察图像,并通过图像识读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环环相扣,真正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围绕基本问题,用图像的形式解读
图像的形式语言有点、线、面、色彩、明暗、构图、肌理等,这些可以归纳为基本要素,但图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即需要一定的语法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识读是入门的基本功。
(四)联系延伸整合,文化理解生成
图像识读是美术鉴赏的第一环节,其目标是审美判断,最终达成文化理解,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我们围绕主题开展的图像识读比较式教学真正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比较的眼光联系地看问题,能够懂得横向、纵向地进行比较分析,学会运用列表式的方法归纳问题,形成自己的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将知识变为能力,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理解,真正地学以致用。
通过图像识读的比较式教学,学生不仅仅是在审美上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理解。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单纯地掌握知识,更是在思考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多种不同作品的比较,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更综合和深刻的美术鉴赏能力。比较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不同作品的异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这种深度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体现出来的重要素养。通过比较式教学,学生能够在不同作品中找到共性和差异,进而形成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理解和欣赏。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理解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此外,比较式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从而引发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投入,形成对美术鉴赏的持久兴趣和热情。通过比较式教学,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和去创造。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比较式教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美判断,它是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文化理解和审美观点。通过比较式教学,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探索和发现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文化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四、高中美术鉴赏比较式图像识读教学呈现的“高阶思维模式”案例分析
为了研究高中美术鉴赏比较式图像识读教学呈现的“高阶思维模式”,本文选取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的拓展课,分析同一主题背景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图像识读比较和同一主题背景下的相似艺术作品图像识读比较。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的拓展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从中国花鸟画作品的题款诗开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运用这些题材在美术作品中所寄托的情感内涵的介绍,将新课标所传承民族文化的要求体现出来,内容丰富,跨度较大,涵盖语文、地理、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内容。
【教学目标】
1.比较同一主题背景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图像识读。
2.同一主题背景下的相似艺术作品图像识读比较。
【教学重点】
1.解读李桦先生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弦外之音”。
2.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运用美术的思维理解生活,表达情感。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法、讲授法、比较法、实践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认知,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对作品的影响及表现特征和形式。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汲取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对图像的识读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主题1:“呐喊——绘画中的声音”
(一)课程设计
本节课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分别从外表、道具、精神三个方面对李桦先生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比较同一主题背景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图像识读。
(二)教学目的
了解李桦及其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学习欣赏版画艺术,理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思维。
(三)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请学生观看卜桦的Flash作品《猫》片段VS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片段。并灌输情景价值观:“国”与“家”到了危难时刻,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出最后的“吼”声,保卫祖国、保卫家人。并通过视频比较引导学生对李桦先生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的欣赏。
2.作品欣赏
展示《怒吼吧!中国》版画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描述所看到的元素。让学生从外表、道具、精神三个方面对李桦先生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进行解读。如表1所示。
3.背景介绍
(1)讲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为什么画家要以“声音”的形式来表现作品?画家创作了什么样的形象来表现“声音”?你觉得这幅作品形象有什么象征寓意或“弦外之音”是什么?
(3)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明确:精神的强健是第一要务;忍无可忍时必须发出呐喊。
4.主题探讨
(1)让学生说出同一主题“呐喊”下的作品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对比该作品建构生成文化理解:继续比较同时期诗歌《怒吼吧,中国!》和新时代保卫国土的视频,理解作为新时代的未来栋梁身上的责任与使命,从而真正理解国歌的内涵。
(2)比较目的:围绕同一主题“呐喊”,借电影、诗歌与绘画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运用高阶思维去真正理解“主题”情境下的不同艺术门类的异曲同工,从而真正理解绘画作品中的形象设计。
5.创作实践
让学生尝试以“呐喊”为主题,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创作一幅简单的版画草图,并进行对比识读。
6.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同一主题背景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图像识读比较,可以得出: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艺术具有主观性,不同的艺术家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经历、情感与价值观,给出截然不同的作品解读和表达;艺术具有时代性,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联想和共鸣。
▲主题2:“动植物的人格化——象征与隐喻”
(一)课程设计
本节课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分别对王冕《墨梅图》、徐渭《墨葡萄图》、朱耷《鳜鱼图》三幅画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比较肖像自画像与动植物人格化“自画像”,进而使学生识读同一主题背景下的相似艺术作品图像。
(二)教学目的
了解王冕、徐渭、朱耷三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比较三幅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技法;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和艺术追求;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步骤
1.设置情景
让学生比较和讨论肖像自画像与动植物人格化“自画像”。分析作品:王冕《墨梅图》、徐渭《墨葡萄图》、朱耷《鳜鱼图》。(三幅画串联分析)提出基本问题:(1)画面中三位画家所选择的图像有什么象征和隐喻含义?(2)画面中的构图与题跋对画家的“弦外之音”起到怎样的作用?(3)能否从画家的书体的字形、速度、布局判断其性格特点?(4)结合文本中画家生平经历简介一起评价画家的作品特征。
2.作品欣赏
(1)依次展示三幅作品。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描述每幅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图片与文本分析比较:三位画家都有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都才华横溢但性情孤傲。共同点:性格孤傲。不同点:王冕的孤傲是理性、坚定,徐渭的孤傲是癫狂、消沉、随性,朱耷的孤傲是封闭、矜持、平静。
3.艺术特点分析
(1)分析王冕《墨梅图》构图、笔法、墨色运用;探讨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明确:王冕的孤傲是与世无争的,因此他的梅花傲骨铮铮、清气满堂。
(2)分析徐渭《墨葡萄图》泼墨技法和构图特点;讨论徐渭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明确:徐渭的孤傲是怀才不遇,因此他画的葡萄郁闷寡欢、落寞消沉。
(3)分析朱耷《鳜鱼图》简练的线条和留白技法,探讨朱耷“没骨画法”的特点。让学生明确:朱耷的孤傲是遗世独立,因此他的动物茕茕孑立、矜持自尊。
4.创作背景与时代特色
(1)这三幅作品分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各自时代的艺术风貌。
(2)王冕的写意风格源于宋代文人画传统,展现元朝文人知识分子的气质。
(3)徐渭和朱耷则代表明清文人画的转型,既体现传统也融入新的元素。
5.主题探讨
(1)比较三幅作品在题材、技法、风格上的异同,讨论:这些作品如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让学生建构生成:画家的独特情感,让笔下的物象焕发出新的生命,这些绘画形象都是画家独特人格化的体现,也是情感与物象紧密结合的结果。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绘画的形式,创造出独有的形象,来抒发自我的心中之情、胸中之志。
(2)比较目的:围绕同一主题“借物抒情”,在“图像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通过“图像”比较,发现和研究比较对象之间在性质与特征上的同与异,并透过“物象”看到作品背后的“心象”,真正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内涵,即通过比较式“图像识读”,进而“审美判断”,最后达成“文化理解”的高阶思维运用。
6.创作实践
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尝试用写意手法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
7.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同一主题背景下的相似艺术作品图像识读,我们可以得出:在认知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与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形式、新语言;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