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画鉴赏课程教学实践

2024-09-29 00:00黄蓓蓓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2期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如何在高中美术核心素养下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教学关键。美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合理设置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形式,提高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在构建美术鉴赏课堂时,教师可以以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个核心素养为主,灵活利用教学手段,实现高中学生美术表现、创意实践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高中人美版第二单元“程式与意蕴”为例,与学生共同鉴赏中国画,领会中国独特的美学。

一、教学目标

1.图像识读:欣赏中国画早期作品,了解中国画发展脉络,区分不同类型的中国画。

2.审美判断:对中国画作品能有自己的审美见解,清楚表达自身感知。

3.文化理解:感知中国画体现的艺术魅力,体会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追求。

4.美术表现:掌握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即“三远法”和“勾、皴、点、染”等。

5.创意实践:学习、临摹“三远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种类、绘画形式;重点掌握“墨分五色”和“勾、皴、点、染”等绘画表现技法;对中国画有系统的了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画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人面鱼纹彩陶盆》《人物龙凤图》《鹿王本生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中的美术作品,了解各个时代的绘画作品,构建中国画的发展脉络。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传统绘画类型都有哪些呢?

学生A:有课件中的彩陶、敦煌的壁画。

学生B:还有古代宫廷绘画,佛教、道教绘画。

学生C:还有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中国传统绘画类型较多,除了可以从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区分中国传统绘画种类,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区分呢?

学生A:我国古代画作利用笔墨在宣纸上绘制,可以从画作的表现技法上加以区分。

学生B:如果按照画作的表现技法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

学生C:我觉得除了以表现技法区分画作外,还可以从画作的表现内容加以区分,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了解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品类,有助于大家从不同角度欣赏画作,并了解绘画表达的蕴意。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主题为“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在了解中国画品类的基础上,我们来理解“程式”“意蕴”这两个关键词。“程式”指的是绘画所采用的画法与表现技巧;“意蕴”指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一一展示,给予学生充分的赏析时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品类,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归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核心素养。)

(二)设计探究活动一——理解“程式”与“意蕴”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五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山水画体现了绘画者什么样的创作理念?(2)人物画为什么注重传神写照?(3)花鸟画由写生到写意的变化,体现了绘画者什么样的情怀?(4)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发挥的作用是什么?(5)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布局如何呢?

教师: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按照对“程式”与“意蕴”的理解,明确各个关键词所传递的信息。

学生A:基于对“程式”的理解,问题中的(4)(5)对应“程式”。

学生B:基于对“意蕴”的理解,问题中的(1)(2)(3)对应“意蕴”。

教师: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总结关于线条、构图布局的情况。

学生A:《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对于线条的应用是勾勒鱼纹、网纹;构图相对来说十分自由,随意性较强。

学生B:《人物龙凤图》中对于线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仕女服饰花纹、凤身线条勾勒;构图以大小三角形为主,整幅绘画以倒三角构图,增加龙凤的动感;仕女为正小三角构图,给人一种安定、稳重的感觉。

学生C:《鹿王本生图》中九色鹿身线条简洁流畅,国王骑的黑马线条为弯曲状,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采用中心构图方法,故事内容都集中在壁画中心。

学生D:《富春山居图》中采用流畅的线条将自然景物充分表现,巧妙地处理线条疏密,自然形成虚实对比,给人一种清新明丽之感;采用长卷式构图方法,画作富有层次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

教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对画作的理解,那谁来总结一下中国传统绘画所表达的“语言”呢?

学生E: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利用线条勾勒画作内容,十分重视线条的应用;而在构图中,中国传统绘画遵循虚实相生的语言法则。

教师:是的,这是“程式”。那“意蕴”呢?

学生F: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注重绘画传递出的情怀、生机;追求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意蕴”。

教师总结:同学们,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那谁来说一说上述几幅画作的“意蕴”呢?

学生G:在《人面鱼纹彩陶盆》中,既有人物又有动物,呈现出人与物交融的态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在《人物龙凤图》中,凤占据优势,契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龙孤立于一旁,凤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龙与凤的斗争反映了黄河文化和楚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冲突。《鹿王本生图》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并阐述了善恶报应的故事,在画作颜色的运用上也表现了这一点,整体来说,该画作既继承了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又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在《富春山居图》中,画家大胆创新,山水间线条布置疏密合适,将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墨淡雅,表达了画家高雅的心境。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经典作品,给予学生充分组织语言的时间,让学生分别从“程式”与“意蕴”两个方面阐述,加深学生对“程式”与“意蕴”的理解。)

(三)设计探究活动二——以“山水画”为例

教师:如何理解“山水画体现了绘画者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郭熙的《树色平远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赏析。

板书:“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三远法”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教师:同学们,《树色平远图》采用“三远法”中的哪一种?《千里江山图》采用“三远法”中的哪一种?

学生A:《树色平远图》采用平远法,《千里江山图》采用高远法。

学生B:不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深远法。

学生C:不是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平远法。

教师:同学们都认同郭熙的《树色平远图》采用的是平远法,而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山水表现技法上产生了分歧,有没有一种可能,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了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表现技法呢?

学生A:有这种可能。

教师:大家分别找一下在《千里江山图》中三种表现技法的应用痕迹。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远法”的理解,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的空间美,掌握山水画形式美、空间美,并分析山水画中留白的作用。)

(三)设计探究活动三——以“人物画”为例

教师:如何理解“人物画为什么注重传神写照?”

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各个朝代的帝王图,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造型手段以及审美追求三个方面赏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教师:细数《历代帝王图》中共有几位皇帝,各自神态如何?

学生A:《历代帝王图》中共绘制了13位皇帝,每位皇帝的神态都不一致,画家突出了每位皇帝的特点。

学生B:阎立本画家对13位帝王形象的处理,基于帝王各自的特点,并将自己对各位帝王的看法、观念融入画作之中。如果是开国皇帝、有着丰功伟绩的皇帝,作者画笔下都体现出其“王者气度”“伟丽仪范”;如果是昏聩之君、亡国之君,在作者的画笔下就体现出猥琐庸腐之态。

学生C:画家通过对人物的眼神、眉宇、嘴唇等部分的处理,将帝王的性格、气质予以刻画,更表现出画家对帝王作为的一种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代帝王图》中帝王形象的赏析,体会人物画的传神写照,进而理解人物神态、作为,画家通过人物画表达出的神韵之美。)

(四)设计探究活动四——作业布置

教师:我们学习了山水画、人物画,那么花鸟画又如何欣赏呢?如何理解“花鸟画由写生到写意的变化,体现了绘画者什么样的情怀?”

教师给学生展示韩干的《照夜白图》、马逸的《国色天香图》。

教师: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讨论,也可独立完成。

四、教学总结

中国传统绘画拥有庞大的体系,历朝历代的画家的绘画技巧各不相同,独具特色,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画面“程式”,有助于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程式”与“意蕴”是中国传统绘画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本节课利用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程式”与“意蕴”,这对学生赏析中国传统绘画有积极的作用。在整节课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以往高中美术赏析课堂浮于表面的状态,切实达到高中美术赏析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白水县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