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优化与调整工作,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掌握学习方法。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雷雨(节选)》为例,分析运用问题教学法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实现以问题为驱动创设综合性学习场景的方案。
一、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节选)》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以戏剧为主,帮助学生了解戏剧的题材,了解戏剧名家,在分析戏剧过程中掌握戏剧分析的方式方法,了解作者如何在戏剧中完成情感表达。《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并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人文情怀。
二、学情分析
《雷雨》剧本篇幅比较长,学生对《雷雨》剧本认识比较少,而教材中的剧目只是其中一部分,从而增加了阅读理解难度,学生对人物、剧情故事的理解容易受到限制。但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并对人物进行初步分析和内容概括,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剧情介绍和内容分析引导工作,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分析了解人物主要形象和性格,初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学会鉴赏戏剧。(2)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况。
教学难点:(1)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2)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阶级本质的揭露。
五、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学习《雷雨》作者、背景和戏剧搜集任务,同学们完成材料搜集和学习了吗?
生:完成了!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搜集的资料?
生1:我主要搜集了关于曹禺先生的资料,发现曹禺是笔名,作者的真名是万家宝,其代表作有《日出》《家》《孤胆剑》《王昭君》等,是我国戏剧界大师级人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禺的生平)
生2:我主要搜集了戏剧的相关资料。戏剧是舞台的艺术,可以按照艺术形式、剧情结构、矛盾冲突性质等进行分类。(电子白板展示戏剧文字内容,强调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内容并标红)
生3:我主要搜集了《雷雨》社会背景,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白板展示戏剧社会背景内容)
师:同学们将资料总结得非常好,老师也用白板展示了同学们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性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白板展示文字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二)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思考
师: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初步阅读了文本内容,那么为什么要用“雷雨”作为标题呢?它有什么样的含义?
生:因为戏剧对话背景就是发生在一个雨夜,风雷大作,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师:同学说得很多,但只是自然环境因素,而实际上将“雷雨”作为标题还有深层含义。
白板展示:《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发生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天空下,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生:老师,这里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知识我们在历史书学过。
师:对,文史不分家,《雷雨》的故事背景是1925年,想一想那一年发生了哪些事件呢?
(设计意图:以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语文分析容易流于表现,即只注重自然环境渲染和单纯文本分析,而没有深层考虑和分析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心思想、背景角度进行拓展分析,从文史结合角度拉近学生与本节课内容的距离。)
(三)快速阅读,提炼情节结构
1.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师:本节课内容很多,学生快速阅读一下,了解主要任务和故事梗概。
师:话剧中的主人公有哪些?
生:周朴园、鲁大海、周萍、鲁侍萍。
师: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父子、母子、兄弟、情人关系。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多,用一句话可以表述为:周朴园与侍女鲁侍萍生下了儿子周萍和鲁大海。(白板画出关系图)
2.分析部分,了解内容
师:我们分析文章时都会将文章划分成多个段落便于分析总结,那么此次的戏剧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呢?
生1:第一部分可以看成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过去的矛盾,第二个段落是现在的矛盾。
生2:第二部分就是父子会面和母子会面。
3.初步分析,了解主要矛盾
师:同学们对戏剧内容的不同部分内容、人物都把握得比较好。导入环节我们强调过,戏剧必然会有冲突,那么本节课的冲突有哪些呢?
白板展示:父子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母子矛盾——鲁侍萍和周萍;兄弟矛盾——鲁大海和周萍。
师:从文本分析角度主要有三对矛盾,但实际上也可以根据本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转为两个矛盾。
白板展示:(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2)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生:这个和我们历史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相同之处,当时就是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劳动阶级的矛盾。
师:是的,我们学习戏剧需要从写作背景出发,便于理解戏剧冲突和表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及其关系,进而了解整个课文内容的主要矛盾,帮助学生加深对《雷雨》内容认识,为后续分析和课文指导奠定基础。)
(四)精细阅读,分析课文重点
完成快速阅读和人物分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细阅读并分析课文重点。
1.围绕舞台说明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同学们,文章开篇说到“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在戏剧里面这段描述被称为“舞台说明”。这段舞台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第一时间肯定是想到渲染文章气氛,介绍自然环境,这是我们分析文章内容常规思路,但我们学习了文章背景、了解戏剧故事内容和梗概,从深层次想一想这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生: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自然会带有文章思想内涵,可以理解为在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压迫非常大。
师:如果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我们会称它为什么呢?
生:象征手法。
师:对,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舞台说明描述了环境的压抑,烘托了人物的焦虑情绪,同时象征当时资本主义压迫下的社会状态,并反映出当时正在酝酿的社会大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舞台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戏剧文分析方法,了解象征手法和分析方法。)
2.鲁侍萍与周朴园从不相识到相识过程人物分析
师:仔细阅读鲁侍萍与周朴园对话过程,他们二人应该相识,但只是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二者对话的前后语气发生了变化吗?
生:是的,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时,语气还比较好而且有一些好奇,随即引导鲁侍萍说出三十年前的事情,而且随着鲁侍萍的诉说情绪有所波动。
师: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语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语气和动作明显都发生了变化,情绪变得激动。
师:为什么一开始鲁侍萍没有将自己的事情公开呢?
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愤怒吧。
师:为什么鲁侍萍会愤怒呢?
生:文章里面写了“不公平的命指使鲁侍萍来的”。
师:请展开说一说。
生:鲁侍萍的母亲被气死了,大一点孩子被逼留在了周朴园家中,才出生三天的孩子还是因为快要死了才被允许带走。
师:对,但后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又在打“感情牌”。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白板展示:鲁侍萍用第三方的口吻表述自己的遭遇说明鲁侍萍内心其实已经很强大了,当然也从侧面看出鲁侍萍认为是命运造成她现在的遭遇,因为她反复说是命运让她来的,因此可以判断出鲁侍萍没有认识到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思想和制度。同时在周朴园打感情牌时,鲁侍萍的思想也出现了动摇,因为善良的她选择了轻信,这种矛盾让其表现出非常复杂的一面。
(设计意图:偶然见面却没有第一时间认出,这与学生“电视剧剧情”认识明显不一样,因此学生也会分析鲁侍萍为什么没有表明身份,试图从对话中寻找答案。学生寻找答案时,教师通过问题和总结方式进行提炼,可以帮助学生从简单文本阅读中脱离出来,分析戏剧矛盾与冲突,初涉人物分析。)
3.仔细阅读,关注细节
师:同学们阅读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戏剧对话内容感觉很生活化,而且融入了思想内容,在细节刻画方面非常好。
学生沉默不语。
师:同学们看来对细节还没有很好地把握。在戏剧中细节通常被称之为“潜台词”,是作者基于行为而自然延伸的一种思想和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里面的细节之处(白板展示内容):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如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为什么作者要说“很自然呢”?如果没有这几个字也是可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潜台词:鲁侍萍对周围环境非常熟悉,如果不熟悉其动作肯定会不自然,会小心翼翼。试想一下,你如果到了陌生的环境里也会小心翼翼,反之如果在熟悉的环境里肯定会放下戒心,不用小心翼翼。
生:老师说得对!
师:此外,我们看到周朴园看到鲁侍萍关窗户时,文章写到“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加上后续对话我们可以分析这里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是否说明周朴园已经对鲁侍萍身份产生怀疑了呢?是否看到场景后联想到了一些什么?
生:老师说得对,因为后续周朴园开始有意识地问鲁侍萍一些问题,包括姓名、籍贯等信息,而且后续二者相认时也可以看出周朴园是有意识地询问而非随意要求其拿衣服。
师:那么二者相认是偶然还是刻意呢?
生:二者遇到一起应该是偶然的,但相认应该是刻意的,这里周朴园可能是认出鲁侍萍了,而鲁侍萍一开始并不愿意与其相认,这也说明之前我们认为鲁侍萍存在复杂的心理。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二者相认过程,帮助学生完成故事梗概学习,初步了解人物性格与形象,为分析人物奠定基础。)
(五)分析人物,了解人物性格
师:周朴园和鲁侍萍二者从不认到相认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仔细阅读内容并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和内容。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周朴园的语言:
白板展示:(1)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有规矩。(2)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吗?
生:我感觉这个周朴园还是挺重感情的。
师:如果单纯从文字看是这样的,但如果从前后文和整体背景角度考虑呢?首先,周朴园是认为鲁侍萍已经死了。其次,周朴园的生活并不如意。最后,当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一系列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有情之人。
生:那他为什么说鲁侍萍贤惠呢?又要找她的坟!
师:其实这就是戏剧人物复杂和矛盾的一点: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死了,因此夸她贤惠是否为了显示自己有情有义呢?但如果他有情怎么可能会赶走鲁侍萍呢?找一个人的坟地需要30年吗?为什么他与别人谈起鲁侍萍时要找人坟地呢?是否说明他的精神上空虚,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标榜自己呢?
生:老师说得对。
师: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作为过错方的周朴园夸奖鲁侍萍贤惠,但被加害一方的鲁侍萍说自己“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不理解,鲁侍萍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呢?
师:其实这里要综合地看,周朴园夸鲁侍萍是要维护自己的“人设”,而鲁侍萍贬低自然也是要打破周朴园的“人设”。从“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后来看,公子不要她了,大一点的孩子被留在了周家等,这些都让周朴园看似体面的形象崩塌了!
生:对,因为后面有周朴园的神态“汗涔涔地”。这里的潜台词是因为周朴园被鲁侍萍拆穿了,导致自己的“人设”无法立起来,周朴园自然就出汗了,也体现出他心里是羞愧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分析方式让学生既要注重文本内容,又要注重从前后文对照角度分析人物性格,为后续教学提供方法基础。)
(六)课堂小结,深入思考内容
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分析语言对话而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复杂性,对周朴园和鲁侍萍人物进行分析,整体分析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对话分析、联系上下文分析和背景分析,对人物性格有了一定了解。后续同学们自行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对人物的认识。
六、总结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从导入到课堂人物分析,教师均设计了教学问题,并且将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的单一文字分析逐渐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背景进行人物分析,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