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历史渊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推动了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实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塑造,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打造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机制。
【关键词】中国形象 传播机制 话语体系 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D820/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6.010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从“真实、立体、全面”迈向“可信、可爱、可敬”的新境界,这一转变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方向。“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推动了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历史渊源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表述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行为操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基础。“信”“爱”“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蕴含于对社会理想愿景的描绘和中华民族的行为操守之中,是新时代国家形象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首先,“可信”的中国形象根植于悠久的诚信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文明一直将诚信视为传统美德。[3]无论是儒家的“言必信,行必果”,还是道家的“诚信为本”,纵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绵延发展历程,诚信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熏陶下,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守公正、真实、坦诚的品格,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其次,“可爱”的中国形象得益于灿烂多彩的文化艺术。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极具特色,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更是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可爱”的中国形象增光添彩。[4]最后,“可敬”的中国形象源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在对外交流中,中华民族坚持以礼待人、以和为贵、包容并蓄理念,追求“协和万邦”,例如,作为商业和文化交流桥梁的古代丝绸之路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平性。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现代溯源。“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智慧,其理论形成也与各个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主张和策略,强调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平相处等外交理念,为新中国的“可信”形象奠定了基础。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标志着现代中国形象中“可爱”基因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树立“改革开放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并维护“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5]进一步巩固了“可信”和“可敬”的中国形象。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地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注重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的蓄意诋毁,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迫切性、重要性日渐凸显。我国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与全球各地文化交流,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在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提升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6]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理论创新价值。“可信”强调真实性和公信力,为塑造“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坚实基础;“可爱”通过展示中华文化、民族风情、中国现代发展等传播内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喜爱和认同;[7]“可敬”则强调从中国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国家品格和国际责任感等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深化海外受众对中国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形象话语体系建构正从单向传播朝着双向交流跃迁,体现出对国际传播环境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多维内涵,拓展了国家形象的研究视角,是新时代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根本遵循。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科学构建
实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有效塑造,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打造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形象传播实践机制。
坚持“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确价值引领。首先,坚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基石。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注入不竭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心,弘扬蕴涵“信、爱、敬”价值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只有坚定对可信观、可爱观、可敬观的自信自强,才能以自主昂扬的姿态有效地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8]
其次,坚持深化“信、爱、敬”价值理念的全球交流和融通。世界各国基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形成了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应以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为远景目标,围绕“信、爱、敬”这一文化内核,设计多样生动、富有人文意蕴的议程议题,构建开放多元的交流平台,以多维文化视角和包容性姿态深度聆听并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共识,推动这一中国价值融入不同地域和文化环境,并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深刻理解。
最后,坚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展现大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9]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担当对于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下,中国必须积极维护国际道义,通过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敬,实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体而言,中国应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要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国际反恐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事务,用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关注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与支持;另一方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高度文化自信,以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为基本途径,主动将蕴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风格的标识性概念体系融入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格局中,从而推动国际交流交融。就实践路径而言,应当着力夯实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基础,概括提炼出“标识性概念”并形成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最终通过构筑中国故事“原型叙事”的集成化路径,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话语体系。[10]
首先,不断提炼富有现代创新性、流行性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蕴含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因此,要正确把握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在全球化大背景和世界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下,识别和提炼出能够表达这一价值理念的文化资源以及具有现代感的精神内核和精神标识。一方面,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和大文化观,深入中国历史和社会,发掘“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内容,从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文化视角深化对相关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从中提炼出富有现代创新性、流行性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另一方面,在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主动与其他民族文明展开对话与交流,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彰显“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核心价值与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
其次,深入拓展中国形象话语的核心标识体系。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十年的辉煌伟大成就与深刻变革,为我们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中心任务,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建构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深入拓展中国形象话语的核心标识体系。其中,核心工作在于深入系统挖掘并提炼出具有鲜明阐释力、说服力与引领力的话语标识,这些标识应当以鲜明深刻的文化张力和特性,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后,持续构建“深情演绎”中国故事的实践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1]这要求我们在讲述和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时,注重把握好基调,做到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
中国的发展轨迹与辉煌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和坚实的叙事基础。在塑造和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时,我们要秉持实事求是原则,紧密结合国情实际,用准确数据和生动事实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形象,这是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基础。要深入挖掘并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通过讲述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案例,向世界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中国,这是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点。要强调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和坚定立场,特别是中国历来所主张并践行的真正的多边主义立场和鲜活实践,从而全面展现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这是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落脚点。总之,需要构建关于中国故事的实践体系,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消除国际误解和偏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更加生动、立体、全面的方式呈现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12]
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3]应从顶层设计维度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从具体实践维度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矩阵。
首先,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14]一方面,围绕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目标,加强国家形象顶层设计,制定远中近期的战略传播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之间能够相互协同、整合发力、系统推进。其中,远期目标侧重于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近中期目标应基于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国际舆情、受众体验研判,研究相关的议题设置、话语方式和舆论引导等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战略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传播目标、受众群体、传播方式、效果评估、反馈机制、过程控制等传播环节的闭环管理能力;[15]更新传播理念,培育传播领域新业态,以适应社交化、分众化、碎片化的传播格局。
其次,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传播矩阵。一是建立官方国际媒体传播矩阵。官方媒体作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应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建设包括App、多语种大屏端、海外社交账号等在内的多元传播矩阵,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打破西方媒体的偏见与遮蔽,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二是创新民间自媒体的对外交流渠道。自媒体创作者是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拥有广泛海外受众的自媒体账号,应主动承担使命,利用社交媒体及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成就,让海外民众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助推“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实现二级甚至多级传播。
最后,积极深化中外民间交流,不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国形象传播。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利用国际会议、经贸往来、互访游学等多样化的交流方式,深化海内外之间的真诚交流,持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触及海外受众的内心。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引导企业商会、智库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来,借助社会力量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1]《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2][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3]谢清果、韦俊全:《理论、历史与传播:国家形象传播视域下“中国之治”的三重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2期。
[4]邹宏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人民论坛》,2024年第2期。
[5]杨玉成:《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回答的重大执政课题》,《人民论坛》,2020年第24期。
[6]赵新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历史溯源、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7]唐维红:《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入人心——共情传播视角下的人民网国际传播实践》,《国际传播》,2023年第2期。
[8]张婷:《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民族报》,2023年4月11日,第5版。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10]赵新利:《“敬”论视野下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2页。
[12]刘松岩、范红:《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博物馆国际传播的价值与策略》,《出版广角》,2022年第1期。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6页。
[15]钟新、蒋贤成、崔灿:《构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媒体传播策略——CGTN云南野生象群迁移热点事件报道分析》,《电视研究》,2021第9期。
责 编∕杨 柳 美 编∕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