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任危机与国际信任重建

2024-09-29 00:00:00刘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16期

编者的话:信任是国际关系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深度交织。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弥合分歧、重建信任尤为重要。本刊于2024年第8期推出“破解全球信任赤字”第一辑,系统阐释了全球信任赤字的形成原因、生成机制以及重建信任的中国方案。本期将继续聚焦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世界动荡变革期国际信任建设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以期为夯实全球信任之基提供重要学理支撑。敬请读者垂注!

【摘要】当前,世界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主要大国信任关系急剧下滑,彼此隔阂日益加深,互疑猜忌持续向国际体系扩散,国际机制深受权力政治因素影响,国际信任体系面临崩溃边缘。造成全球信任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行其道,长期积累的地缘政治矛盾激化加剧了这一趋势。国际信任严重缺失动摇国际和平稳定的根基,沉重打击国际发展合作,重建国际信任迫在眉睫。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动员起来,积极构建信任、真诚和团结,尤其是要加强联合国作用,强化国际法精神,推动坦诚沟通,促进践诺守信,才能共同解决困难,克服挑战,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

【关键词】国际信任 全球治理 国际政治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6.006

当前,全球深层次矛盾迭出,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1]全球信任危机越发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重建国际信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呼声。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出“重建信任”的呼吁,其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世界正面临转型的挑战,我们必须重建信任,并坚定我们克服挑战的信心。”[2]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25年定为“国际和平与信任年”。重建国际信任迫在眉睫,国际社会首先需要反思造成这一严峻局面的根源,尤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国际信任关系的毁灭性打击,在此基础上,全面思考系统性修复国际信任关系,包括加强信任制度、信任文化和信任措施建设。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促进国际社会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冲突,凝聚开放包容、合作共识,为国际信任重建作出积极努力。

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主要大国之间存在误解、猜疑、隔阂、忌惮等问题,竞争摩擦逐渐向对抗方向演化风险增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集体行动所依赖的信任和团结意识逐渐淡薄”,“深度且日益加深的全球互不信任”成为重大挑战。[3]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局部地缘冲突加剧,国际法遭受践踏,单边主义、违诺失信频现,国际体系弥漫负面情绪,国际合作遭遇寒流。

全球信任危机正在蔓延。信任是一种基于信心和相互理解的情感。对信任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世界上每一支体量较大的文明,在其轴心时代,也就是它的奠基时代,最重要的代言人都非常重视信任问题。就东西方两大文明来说,《论语》中“信”字使用了38次,在与道德有关的字眼中,它的频次高于其他很多重要美德的字眼,如“善”“义”“敬”等。在《圣经》中,trust和confidence也出现过几十次。[4]从东西方经典溯源可以看出,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已经融入各民族道德意识的深层,它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组织的黏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及社会系统的动力。出现信任危机时,人与人之间就会缺乏道德约束,不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彼此都难以或者无法相信对方的言行。

近年来,全球信任赤字愈演愈烈,国际信任关系缺失。根据2023年度“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因经济焦虑、虚假信息、阶层分化和领导失能引发的信任问题普遍存在。更为显见的是,美国作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近年来国际信任度迅速降低。2020年9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欧洲多国民众对美国的信任正在消失。2020年,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机构共同进行的调查显示,世界对美国的信任度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50%,降幅居世界首位。[5]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在37个国家调查发现,认同美国正确处理国际事务的比例仅为20%;其另一项民调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应对不力等因素,英、法、德、日、韩等国对美国的好感度均降至历史最低点。[6]新加坡智库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显示,东盟对美国信任度下降,尤其不满美国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反人道做法,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对美国人权双重标准表示严重关切。

美俄、欧俄之间战略互信殆尽,敌对情绪上升。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显示,2022年1月,41%的美国人视俄罗斯为敌,到了3月,这个比例急剧上升至70%,现在,将俄罗斯视为敌人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民意。2023年4月,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民意调查显示,约64%的受访者将俄罗斯视为“竞争对手或敌人”。相比之下,两年前这一比例为三分之一。2023年2月,俄罗斯独立调查机构报告显示,俄罗斯人对美国的正面评价比例仅为14%,负面评价比例为73%;对欧盟的态度也依然消极,正面评价比例为18%,负面评价比例为69%。[7]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至少一代人”不会把西欧视为合作伙伴,俄罗斯与西方已经陷入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对抗。[8]

中美互信也面临挑战,两国民意氛围恶化。2021年4月,美国晨间咨询公司(Morning Consult)一项民调显示,较上一年中国对美国好感度下降。中国受访者对美负面评价率从65%升至74%;好感度从21%降至17%。[9]2023年12月,《环球时报》舆情中心报告显示,中国人对美国政府持负面态度的受访者超过六成,达63.1%,较2022年增加3.3个百分点。同时,美国人对华错误认知也在上升。2023年12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一份关于中美关系的民调报告显示,有67%的人对中国有不好的感觉。2024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报告显示,81%的美国人对中国抱有负面态度,创历史新高。相关调查均显示,加强各层级交流,深化民间交往,增进了解和互信,成为稳定中美关系的当务之急。

信任危机向国际体系渗透。当前,国际信任危机正在从双边、多边向国际体系渗透,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矛盾重重,或陷入瘫痪或被工具化,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首先,联合国面临严峻信任危机。联合国作为国际社会处理和平与稳定问题上的权威机构遭到严峻挑战。美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而再、再而三越过联合国发起战争,制造国际混乱,不断削弱联合国地位。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紧张上升,大国之间利益冲突加剧,联合国正在失去对国际危机的处理能力,其影响力进一步遭到打击。乌克兰危机以来,大国之间紧张局势使联合国投票机制几近瘫痪。巴以冲突给联合国应对危机的公信力带来致命打击,美国拒绝联合国安理会第2728号决议的约束性,无条件支持以色列,严重损害国际法的权威性、联合国决议的严肃性。联合国机制脆弱性愈发显现,相关决策过程及决议公正性、有效性面临国际社会普遍质疑。

其次,国际贸易体制已陷入不被信任的局面。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多边贸易谈判和贸易政策监督三大功能受阻,改革尚无明确思路。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给WTO和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极大伤害,很多国家开始转而追求区域或双边贸易协议,全球贸易体系“支离破碎”。全球贸易摩擦加剧,WTO未能有效地制定全球规则和标准,其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威胁退出WTO,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轨道上越走越远,同时向世界各国挥舞贸易霸凌的大棒,也使得全球贸易体系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危机。拜登政府奉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以意识形态划线,在WTO多边框架以外构筑新的国际经贸规则。

再次,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进一步显现。国际金融体系未能组织有效的国际合作,其“合法性”广受质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决策权由西方掌控,未能及时帮助成员国有效应对金融动荡,还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采取不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滥用美元霸权、肆意举债、采取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严重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美国还利用国际金融体系主导地位,滥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将这个本应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安全交易通道的组织变成美国制裁政策的重要工具。美方行为已引起世界各国对SWIFT的信任危机。俄罗斯和伊朗宣布抛弃SWIFT,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去美元化”队伍。

最后,国际核安全体系公平性遭到质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秘书处遭到一些国家的操控,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未能恪守中立、发挥“独立作用”,核不扩散机制信任下降,其规则的有效性、严肃性受到质疑。IAEA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等问题上,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而是纵容了这种危险行为;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普遍质疑,推进福岛核电站污染水排海。面对澳大利亚通过美英澳“奥库斯”(AUKUS)联盟获取核潜艇,公然挑战核不扩散协定,IAEA没有加以谴责或阻止,而是采取绥靖政策,选择视而不见。

信任危机阻碍国际协调与合作。主要大国之间战略互信越来越低,国际社会弥漫相互猜忌、防范,隔阂和误解增加,国际合作明显减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合作晴雨表》显示,2012年至2020年全球合作呈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全球信任危机严重侵蚀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从2020年到2022年,全球合作总体下降了2%。[10]

国际信任缺失的影响正在向多领域投射,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性增加。首先,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武装冲突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发生183起冲突,是30年来最多的。在最新的调查中,死亡人数增加了14%,暴力事件增加了28%;世界“被越来越难以解决的冲突和武装暴力所主导,参与者激增,动机复杂且相互冲突,影响波及全球”。[11]古特雷斯在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开场白中警告,地缘政治分歧不断加深,国际合作遭到破坏,世界处于危险之中。

其次,信任缺失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供应链出现被动断裂和主动脱钩。西方垄断资本结成利益联盟,人为制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危险。单边主义大行其道,刻意“脱钩”“断链”,世界经济愈加脆弱,技术合作严重受阻。IMF表示,2022年全球各国共施加约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2019年的三倍。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仅剩3%,远低于2000年~2019年的历史平均值3.8%。[12]IMF警告称,如果世界出现严重阵营对立,全球GDP将减少7%。[13]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提示,各国在紧迫的全球问题上合作不足,可能导致多重危机的长期恶化。[14]

最后,信任危机动摇全球治理的观念基础,加剧治理失衡和缺失,弱化全球治理制度体系的效能。主要国家间战略互疑加剧,保守主义、民粹主义上升,对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意愿减弱,诸多领域的治理赤字问题严重,尤其是债务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面临持续恶化趋势,粮食短缺、金融动荡、能源价格上涨等导致的不平等现象激增。

造成全球性信任危机的原因

全球信任危机的加深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践踏国际法,违诺失信情况频现。不平等与不公平问题严重损害了人们对于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信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性地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几何式地增加信息供给,国际舆论充斥真假难辨的信息,给国际信任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强权政治推升国际关系紧张和不信任。当前,全球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国家为一己之私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破坏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一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不尊重国际承诺,违反国际条约,退出国际组织或国际协议,严重破坏国家间的政治互信。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移民协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等,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社会经过艰难斡旋促成伊朗核协议,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公然撕毁该协议,使得中东局势重回紧张状态。特朗普政府公然挑战国际刑事法院,颁布行政令,制裁国际刑事法院雇员,阻止其调查美军和情报人员涉嫌阿富汗战争罪,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上。美国单边霸道行为严重损害了国际协议的严肃性、约束力,削弱了国际组织执法的权威性。

二是固守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罔顾人类共同安全利益,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强化集团安全,蓄意煽动分裂对抗,将自身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严重损害国家间的安全互信。近年来,美国推进北约不断东扩,使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全面激化,彼此不信任和对立情绪进一步上升,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美国在亚太地区强化与日、澳、韩、菲双边同盟,构建“小多边”机制,包括AUKUS、美日澳印四边机制、美日澳菲四边军事协同以及美日韩三边军事合作,制造安全陷阱,胁迫地区国家选边站队,让他国冲在地缘对抗的前沿。美国还推动北约不断向亚太地区渗透,与亚太国家频繁举行联合军演,拉拢日、韩加入北约网络防御中心,拟在日本设立北约办事处。美国推动北约全球化,掀起军事对抗,严重动摇世界战略平衡,架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加深了世界的安全隐患。

三是漠视《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大搞双重标准。奉行“强权即公理”的逻辑,违反国际法治精神,严重损害国际信任基础。违反主权平等原则,公然对他国发动侵略战争;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鼓动“颜色革命”。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大幅增加军事干预,动用武装力量152次,平均每年6.1次。[15]更为严重的是,美西方对国际基本准则奉行双重标准,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严重损害国际法的公正性。例如,美西方一方面强调尊重乌克兰主权,另一方面纵容以色列轰炸加沙,试图阻止联合国安理会达成加沙停火决议草案;一方面,口口声声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对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默不作声。

保守主义思潮泛起加剧负面情绪扩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多,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焦虑感、不安全感,保守主义、怀疑主义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保守主义思潮推动下对外政策整体右转,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给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带来深刻影响。

一是大搞“脱钩断链”、建“小院高墙”。“新华盛顿共识”力图背离几十年来的经济思想观念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逻辑。美国违背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精神,人为阻断国际产供链,组建“小圈子”,在小范围内建立所谓的信任,却在更大的范围内打击国家间的经济互信;制定排他性产业政策,导致各经济体之间信任缺失。美国凭借技术霸权,对其他国家实施了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之间的平等地位,还引发了技术领域的信任危机。

二是经济手段“武器化”推高信任赤字。“泛武器化”为代表的竞争和冲突思维渗透到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加大全球分裂,加剧信任赤字。美国全方位打压竞争对手,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联盟“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将大宗商品“武器化”;炮制“产能过剩论”,将关税“武器化”,对他国优势产业加征高额关税;利用美元霸权制裁与俄罗斯、伊朗等国有相关业务往来的企业,将金融手段“武器化”。美国所作所为严重影响国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全球信任风险,增加他国发展成本,导致全球经济形势恶化。

三是民粹主义泛滥引发广泛质疑和否定。民粹主义向国际矛盾与分歧提供简单化的解决办法、伪解决办法、阴谋论。为转移不断累积的国内社会矛盾,一些国家政治精英推卸内治不善的责任,把问题“甩锅”给其他国家。民粹主义煽动过激舆论,导致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泛起。非理性、反体制思潮向现行国际关系、国际机制体系渗透,阵营对抗、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大行其道。不断加剧的民粹主义严重损害国际政治互信、经济互信,进一步造成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隔阂。

全球治理赤字侵蚀国际互信合作基础。全球治理体系应对突发或长期全球性问题显得无能为力。西方作出各种“脆弱承诺”,导致言而无信和“有组织地不负责任”,致使全球治理陷入集体性行动困境。科技领域的治理缺失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治理机制不断被霸权国“工具化”地使用。

一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国际互信基础。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市场剧烈振荡,人心恐慌。各国为防控新冠疫情,中断交通,严格限制人口跨境,导致人员、物资、资本的全球流动急剧下降。新冠疫情加剧了国家间的矛盾,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现象不断发生。国际秩序与互信关系受到破坏,主要双边关系急剧下滑,官方交往几乎停滞。一些国家政客应对新冠疫情不力,造谣抹黑、“甩锅”他国。新冠疫情对国际信任关系造成的“后遗症”影响深远,“新冠溯源论”“新冠责任论”等不时沉渣泛起。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缺失加剧全球信任危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打开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新路径,也为一些国家对外实施认知渗透攻击提供了新武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深度伪造,给信息传播带来严峻挑战,使得信息真假难辨,给一些国家操纵公众舆论提供了新手段。古特雷斯表示,“技术革命虽然在多方面改变了世界,但其阴暗面也是加剧人们不安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对滥用人工智能的潜在破坏力深感忧虑。”[16]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把人工智能对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影响确定为今后几年对世界最大的威胁。

三是全球治理机制的“政治化”“工具化”。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偏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平等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严重缺失。全球治理机构的决策过程常常缺乏透明度,导致了决策的不合理和不公正。更为严重的是,霸权国频繁将全球治理平台“政治化”“工具化”,强化对全球治理体系的集团化、集权化和等级化的塑造。全球治理的逻辑正在从过去的效率公平优先转为权力和竞争优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国家之间的信任赤字。[17]

重建国际信任的路径选择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信任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结果。在全球信任危机加剧、世界和平稳定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更应有紧迫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携手合作,重建国际信任,尤其是加强信任制度、信任文化和信任措施建设。面对国际信任缺失、局部失序的乱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重建国际信任作出积极努力,为动荡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强化信任制度建设。信任重建的基础是平等,相互尊重。要换位思考,理解他国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国的权利。为此,要切实遵循《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协商,才能增进互信、减少猜疑。那种“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做法,无疑会破坏信任与合作。要摒弃零和博弈、保护主义,加强政策沟通,增进政治互信,逐步扩大战略共识。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

重建国际互信必须坚决捍卫联合国权威性、联合国决议的严肃性。近年来,一系列危机挑战一再警示我们,偏离联合国这个主渠道,国际社会只会陷入更多的纷争与混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的地位必须维护,不能取代。鉴于大国的国际行为示范性和影响力,主要大国不仅要带头履行联合国有关决议,共同促进和加强联合国机制的作用,还要有效凝聚全球共识,协调全球行动,推动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为国际互信建设提供更多支持。支持联合国举办未来峰会,重振多边主义、弥补全球治理差距,重申现有承诺,在公平和团结的基础上帮助重建信任,完善多边制度和框架。通过深入对话磋商,达成各方都受益的“未来契约”,使其将“成为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的契约”,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18]

改革和完善国际多边机制,捍卫国际公平和正义。坚定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恢复WTO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深入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决策机构和决策进程中的发言权及代表性。推动IAEA改革,强化其宗旨原则和核心价值,捍卫该组织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公信力。

强化国际法治,信守契约精神。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任何国家都不应自行其是、另搞一套。各国应该遵守规则、履行承诺。国际社会需要增强双多边条约有效性,创新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实现公平有序的制度化、体系化;推动实现国际规则之间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问题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创新法律制度,完善国际法体系。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在联合国主导下推动相关问题协商和解决,维护联合国的合法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反对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切实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积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妥善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的发展失衡问题,摒弃损人利己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抵制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恪守国际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直面全球新问题、新挑战,积极参与网络空间、人工智能等领域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国际法治提供中国立场和方案。

坚持坦诚对话交流,强化信任文化建设。加强对话和沟通是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要“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19],“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20]。信任的前提是相互了解,核心是真诚,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信任建设需要展现开放心态,分享彼此想法、感受,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诉求,建立心理共鸣和情感连接。从长计议,久久为功,厚植诚信底蕴,以信用文化涵养信任关系。

强化文明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开放平等的心态尊重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反对居高临下,以傲慢和偏见对待其他文明。崇尚和合包容,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制造阵线对立,最大程度上增强各类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民心相通,促进诚信友爱的文化交流,为国家间互信关系奠定广泛的民意基础。促进外交对话,共享信息,澄清模糊不清的内容,破除谣言,避免相互指责,减少相互猜忌,使彼此受到尊重和信任,在对话协商中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重拾多边主义精神,摒弃排他的伪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政治文化,以尊重多样性为思想前提,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各国的利益平衡为基础,超越大国中心思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搞阵营对抗和排他性小圈子,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强调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命运与共、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包容共享等原则,不断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会议等,引领“全球南方”对话合作,增进南北交流,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全球文明论坛等,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和不同信仰间的广泛对话,鼓励彼此间包容互鉴、相互理解。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加强国家间战略沟通,增进安全互信,化解矛盾,管控分歧,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鼓励冲突各方以对话建互信、解纷争、促安全,反对“递刀拱火”、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积极推进沙特伊朗关系正常化、哈马斯法塔赫和解,派遣欧亚事务特别代表,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积极斡旋。

促进践诺守信合作,强化信任措施建设。信任的关键是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守信是建立信任的核心。强化信任措施建设是促进践诺守信的重要途径。

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在涉及全球战略平衡、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要积极发布立场文件,明确自己的主张,让国际社会理解认同本国政策。大国在核战略平衡、太空非武器化等问题上作出国际承诺,将极大地增加国际战略信心。一方面,通过单方信任措施,积极主动提供国际承诺,增加对外政策的透明性;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性措施,就重大战略问题对表,展现出共同原则和意愿,增加彼此政策的可预测性。

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沟通渠道。针对棘手的热点问题,设立多样化沟通渠道,包括利用第三方平台,倾听和尊重当事各方的意见,消除在相关领域活动和意图产生的误解、不信任和错误判断。明确沟通目标,共同制定处理相关问题的原则,评估沟通效果,建立反馈机制。可从低敏感领域入手,循序渐进,探索建立解决问题的沟通机制和特殊安排。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违约成本。

积极探索信任建立的措施。积极培育合作应对挑战的意识,通过共同行动、共同朝着有意义的目标努力,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强化危机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领域的行为准则,避免关系恶化和危机升级引发意外事故。针对新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创新增进互信合作的方式。

中国致力于信任措施建设,增强与各国和地区间的政治互信、安全互信。积极倡导“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理念,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推动五个核武器国家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愿意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以实际行动捍卫全球和地区安全与稳定。建设性地参与联合国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工作,推动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表决通过“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各领域务实合作,培育地区持久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安全观和寻求维护和平的新方式。近年来,中国主办了近50个东盟地区论坛合作项目,并倡议建立安全政策会议等机制,协商建立区域安全信任措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会议),推动制定并更新《亚信信任措施目录》,深化各领域信任措施合作,不断提高亚信安全对话与合作的整体水平。

结语

国际信任危机加剧是当前国际关系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大国战略互信急剧下降,彼此隔阂加深,地缘政治“碎片化”纵深发展,国际秩序面临“礼崩乐坏”危局。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力量结构急剧变化,霸权国家为一己之私倒行逆施,奉行强权政治,以牺牲国际信任博取大国竞争优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失信失范冲击全球信任体系。加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多,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焦虑感、不安全感,保守主义、怀疑主义蔓延,加剧了国际关系隔阂和猜忌。为了阻止国际信任危机演化为国际关系严重失序和国际体系崩裂的趋势,全面系统地修复、重建信任关系时不我待。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积极推动国际信任制度建设,持续坚韧地深化国际信任文化建设,缜密细致地促进守诺信任措施建设,为国际信任重建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注释

[1][19]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3月26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0351.htm。

[2]《只有合作才能重新点燃解决问题的动力》,《人民日报》,2024年1月19日,第15版。

[3]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愿景陈述 “重建信任,激发希望” 未来五年的联合国》,2021年3月23日,https://www.un.org/sg/sites/www.un.org.sg/files/atoms/files/SG%20visionstatement.Chinese.pdf;《古特雷斯在联大峰会呼吁通过新型社会契约和全球新政战胜“五大人类威胁”》,2020年9月22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9/1067102?_gl=1*p0lpb0*_ga*MjExODk4NDkwLjE3MDAzODQ3OTU.*_ga_TK9BQL5X7Z*MTcxNjA0Mzg2Ni41LjEuMTcxNjA0Mzk0Mi4wLjAuMA。

[4]郑也夫:《信任危机下的中国人,如何重建信任?》,2016年8月9日,http://www.rmlt.com.cn/2016/0808/435834.shtml。

[5]《制造并散布谎言,加速美国信誉破产》,《人民日报》,2023年2月28日,第3版。

[6]《2020年9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2020年9月16日,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202009/t20200916_7816653.shtml。

[7]《独立调查机构发布数据,俄罗斯人更讨厌美国,其次是乌克兰、欧盟》,2023年3月12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JB4CEG0528MQRO.html。

[8]Lavrov, “Russia 'Done' with Western Europe 'for at Least a Generation',“ 18 May 2024, https://www.rt.com/russia/597827-lavrov-europe-no-partner-for-generation/.

[9]齐倩:《美民调:拜登上台后,对美持负面态度的中国人增至74%》,2021年4月29日,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1_04_29_589271.shtml。

[10]《世界经济论坛晴雨表显示全球合作呈现下滑趋势》,2024年1月31日,http://chinawto.mofcom.gov.cn/article/ap/p/202401/20240103470276.shtml。

[11]卿松竹:《远不只俄乌加沙,全球冲突量“创30年来新高”》,2023年12月17日,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2a64f23c36c7684ab69b2a98b8222b11。

[12]沙晗汀:《IMF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0%》,2023年7月26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3/07-26/10049700.shtml。

[13]《2023年12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2023年12月12日,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202312/t20231212_11200876.shtml。

[14]章一叶、陈维琴:《世界为啥需要重建信任?中国智慧闪耀达沃斯!》,2024年1月17日,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lm2XqV3kJyr。

[15]朝阳少侠:《十批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2022年9月21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9k1FWdQ9fr?qq-pf-to=pcqq.c2c。

[16]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愿景陈述 “重建信任,激发希望” 未来五年的联合国》,2021年3月23日,https://www.un.org/sg/sites/www.un.org.sg/files/atoms/files/SG%20visionstatement.Chinese.pdf。

[17]任琳:《“四大赤字”冲击全球治理秩序》,《世界知识》,2022年第12期。

[18]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未来峰会是重建信任“独一无二的机会”》,2023年9月21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09/1121987。

[20]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第2版。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梁丽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