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秀工作法”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曾鼓舞和激励了广大纺织工人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全国掀起你追我赶、拼搏奉献的建设热潮,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以郝建秀同志命名的“郝建秀小组”成立70多年来,一代代纺织人心怀“国之大者”、坚守初心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一
郝建秀,1935年11月出生于山东青岛沧口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身为家中的长女,她很早就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和料理家务的责任。
作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业基地,青岛刚解放时,仅国营纺织企业就拥有纱锭389074枚、线锭40216枚、织布机8064台,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为恢复战后经济、建设新中国,青岛纺织企业在广大工人的努力下,仅用10多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同年11月,14岁的郝建秀考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简称国棉六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她认真工作,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工人请教,一有空就练习接线头技术,成为同期进厂工人中进步较快的一员。3个月期满后,她被正式定为细纱甲班值车工。
1950年春节,郝建秀第一次值夜班,由于白天没有休息好,到了深夜打起了瞌睡,结果机器上出现了皮辊花(也称白花,是指粗纱进行细纺时,由于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或绒辊上的棉纤维),因此受到批评。事情发生后,她责备自己:“要不是解放,我哪有今天的生活,我一定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党团组织的培养。”她反复琢磨、研究纱线断头的原因,发现只要做好清洁工作,断头就会减少。于是,她紧紧抓住细纱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把几种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省出时间来做清洁工作,创造出“擦板不离手”和“巡回有规律”的方法,把过去“车管人”变为“人管车”。
二
1950年5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全国各地劳动者纷纷举行了旨在恢复经济建设的劳动竞赛活动,以实际行动庆祝自己的节日。国棉六厂细纱车间也开展了班与班、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减少皮辊花为考核指标的劳动竞赛。郝建秀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先进的工作方法受到工厂领导的表扬。
郝建秀以此为动力,进一步钻研技术。她反复练习减少断头的操作方法,使皮辊花出现得一天比一天少。她值车时每天出的皮辊花最多为6两,最少2两,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仅为0.25%。而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5%,郝建秀出皮辊花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与此同时,她的值车能力从看300锭逐步提高到400锭、500锭,一直提高到600锭。1950年6月,郝建秀被评为厂级二等劳模,并光荣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2月,中共山东分局工矿企业检查团到青岛检查工作,当深入国棉六厂时,得知了郝建秀的事迹,随行记者随即作了报道。上级领导看到报道后,要求国棉六厂研究并推广郝建秀的工作经验。国棉六厂积极响应,组织人员把郝建秀的工作经验提炼为“三勤三快”,即眼勤、手勤、腿勤,眼快、手快、脚快。3月13日,《青岛日报》刊出报道《积极学习,提高技术,国棉六厂细纱工郝建秀创少出白花新纪录》。两天后,《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国棉六厂十五岁女工郝建秀创少出白花新纪录,她的经验是:眼勤,腿勤,手勤》的报道。时任中国纺织工会主席的陈少敏看到报道后,认为“三勤三快”只是反映了劳动态度,是不完全、不科学的,郝建秀的成绩能够坚持七八个月,绝不是一个“三勤三快”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她指出“三勤三快”是增加劳动强度,这个没有推广的必要,要求青岛市工会进一步地挖掘总结。第二次总结仍然没离开“三勤三快”的框子,只是增添了车台卫生比别人干净,人从来不离开车挡的事迹,还是没有提炼出郝建秀工作方法的精髓。5月,陈少敏亲自带领工作组来到青岛,同青岛市的工会、行政部门共同组成专门委员会,重新总结。工人操作能手、技术人员、干部一起到车间,经过测定、研究、实际表演、观察、分析,于6月初总结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其基本特点概括为4点:一是工作主动,有规律;二是善于分配时间,工作有轻重缓急;三是善于组织自己的力量,把几件工作结合起来做;四是抓住了细纱工作的主要环节——清洁工作。
8月,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青岛联合召开细纱职工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的优点是:产量增加,而且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延长机器寿命;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人工作效率;既适用于前纺、织布和保全,也适用于各产业;为定额管理打下了基础,为实行经济核算创造了条件。10月,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从此,“郝建秀工作法”通过各级组织和各地优秀工人得到普遍推广。
三
“郝建秀工作法”引起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1951年,郝建秀被授予“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这年国庆节,郝建秀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国庆宴会上,郝建秀作为工人代表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鼓励她说:“你年纪还小,未来会更好,你要好好学习,未来有更多发现和贡献。”
郝建秀将自己事先写好的信交给毛泽东。1951年10月3日,毛泽东看过信后,嘱咐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她写了回信。信中说:“致毛主席祝贺国庆节的信,收到了。主席已经看过,因他工作太忙,不能亲自复信,特嘱我们谢谢你的盛意。在人民政府领导之下,由于你积极工作和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希望继续努力,虚心学习,团结群众,为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减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成品质量而奋斗!”
1951年10月13日,团中央印发《关于奖励郝建秀同志的决定》,指出:“团中央认为郝建秀同志的学习劳动创造,将鼓舞广大青年为建设和保卫伟大的祖国而更好地学习、劳动和斗争。郝建秀同志是模范的青年团员。团中央决定:授予郝建秀同志以奖状。”
1952年5月,郝建秀所在班组被命名为“推广郝建秀工作法模范小组”,简称“郝建秀小组”。小组成立后,立即向全国纺织战线发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倡议,得到全国400多个企业班组的响应。“郝建秀工作法”推动了全国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纺织生产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郝建秀被国家保送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历经9年,她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系统地掌握了棉纺织学的专业技术理论。1962年,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阔别9年的工厂,当上了技术员,又穿上工作服回到车间工人中去参加劳动。
1981年,郝建秀荣任纺织工业部部长。面对重重挑战,她果断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策略,为中国纺织业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四
“郝建秀工作法”不仅是纺织工业的先进典型,也是全国工交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的工作法,影响到全国各条战线。陈少敏当时指出:“一定要认真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如果全国纺织企业都达到郝建秀所在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水平,全国一年少出的皮辊花可以多产36738件纱;如果全国细纱工人的皮辊花水平和郝建秀一样,一年可多产44460件纱。只要全国纺织企业达到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水平,超额利润就可以买68架战斗机,用这些战斗机就能消灭更多的侵略军。”
“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后,不仅在全国纺织工业中把出皮辊花的数量降到最低水平,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强度,整个纺织企业产量大幅提高,每年可多生产4.4万件棉纱,相当于400万人一年的用布量。在“郝建秀工作法”的影响下,全国纺织战线职工生产热情高涨,形成了一个“标兵机台成列、表演竞赛成网、互助协作成风、先进经验成套”的局面。
“郝建秀小组”自1952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70多年的历程,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小组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可她们始终坚持“勇挑重担、拼搏创新、乐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火车头”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纺织人,成为全国纺织系统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