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宁国、广德、建平、孝丰、於潜、昌化、绩溪、婺源、泾县等广大山区县域,活跃着一支红军队伍——上浙皖独立营,他们和地方党组织、游击武装力量相互配合,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宣传发动群众,创建游击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顽强的斗争,谱写了南方游击战争史上一首壮丽的诗篇。而独立营的政委李冬财(也作李冬才)能征善战,参与和指挥了数不清的大小战斗,他在安徽省宁国中村(现属仙霞镇)指挥的石壁山之战,更是我军游击战争中一次以弱胜强、以巧制敌的著名战例。
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人物谱》记载:李冬才,江西横峰县人,早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在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打散,李冬才转移到宁国县黄瓜岭上被俘后下落不详。
为了进一步挖掘红军游击队在上浙皖地区革命史实,笔者与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同仁一起前往江西横峰、弋阳等地实地走访、调阅档案,初步整理出李冬财参加革命及被俘的坎坷历程。
红军中历练,战斗中成长
1911年冬,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石桥村的一户姓李的人家,一个小生命伴着寒风来到人间。李家世代贫困,靠种田帮工勉强维持生活,新生命的到来给李家带来了希望,为此,父亲给这个男孩取名“冬财”,希望他长大以后有出息、能挣钱,不再受穷。
幼年的李冬财饱受饥寒,勉强读了几年书,后因家里拿不出学费辍学回家。此时由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人民生活一片黑暗,少年李冬财感到在家帮工的生活没有奔头,于是决定走出大山寻找出路。1927年冬天,年仅16岁的李冬财毅然离家,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横峰暴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红军部队里,聪明、勤劳、能吃苦的李冬财很快适应了军营的紧张生活,在领导和战友的关爱下迅速成长起来。1929年5月,李冬财入团挂党,担任苏维埃黄树圩乡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调往赣东北省(后改为闽浙赣省)红军第五分校学习6个月,1930年6月军校结业后被调往赣东北省军区政治部,从事抚恤委员会主办工作。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兵分几路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中共中央指示闽浙赣省委另辟新苏区以牵制敌人,缓解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从1933年12月到1934年4月短短5个月时间,就建立起一个东西长250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的皖赣边新苏区。1934年8月,李冬财受方志敏委派,去往新组建的皖赣独立师,调任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师总支部书记等职,直接参与了皖赣新苏区暴动,4个月里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和战友们一起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闽浙皖赣苏区的“围剿”也愈发疯狂,皖赣边新苏区相继丢失。1934年12月,谭家桥一战使红十军团(由红七军团与方志敏的红十军合编而成,对外仍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受重创。方志敏根据斗争形势,在安徽太平县柯村(今属黟县)召开会议,决定将苏区改为游击区,改组军事力量成立皖南红军独立团,熊刚、刘毓标分别任团长、政委,受皖南特委领导,并决定以黄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大力发展白区秘密工作。
1935年三四月,由于皖南特委书记王弼叛变、皖南特区苏维埃主席宁春生被捕,皖南党政领导机构遭到严重破坏,特委所在地大板也被攻破。独立团经七天七夜浴血奋战冲出包围圈,由皖南回师赣东北找闽浙赣省委。临走时,独立团将李冬财及一部分战士留下,保护和支持当地的党组织不被破坏。根据安排,李冬财任婺源县委游击队政委,他组织游击队凭借 崌山的山高林密,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打击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李冬财指挥的游击队活动引起了回乡的地主豪绅的惊恐和不安,将其视为眼中钉,不断向国民党政府报告,要求尽快派军队予以“围剿”消灭。不久,敌人派出五十五师两个团在当地反动势力的协助下,将游击队紧紧包围在 崌山,企图将他们困死、饿死。在被敌围困的20多天里,李冬财和战友们不敢生火、不敢大声说话,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喝凉水。在断粮的艰难日子里,李冬财和战友们互相鼓励,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李冬财与熟悉地形的婺源县委书记潘礼坤、肃反委员会主席费广泉反复研究,决定采取“声西击东”的方式突围。李冬财找准时机,带领战士们从东面山势险峻、大河阻挡,但敌人把守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强行撕开口子,突出重围。
突围取得成功后,游击队向婺东挺进,然而强敌追至,将游击队冲散。李冬财和两名战友转战到婺东三十里岗,次日傍晚,被冲散的游击队员也先后到达这里。因得到情报说浙江开化库坑、福岭山、下坪一带有游击根据地,李冬财当即决定向开化前进。
李冬财与费广泉带领游击队昼伏夜出,几经曲折,终于到达开化库坑地区,在天堂山找到了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书记赵礼生。这里的群众对游击队相当热情,纷纷送肉送粮慰问。自从离开苏区,李冬财和战友们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之后游击队与开婺休游击队合编,合编后共80余人,60余支枪,队长为宋泉清。
5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游击队突然接到情报:敌500余人从寺坑、牛岭、大庾岭三条路向我游击队包抄过来。宋泉清带领一个精干连120余人阻击敌人达3小时之久,因敌人火力猛,后在开婺休游击大队领导人邱老金的带领下,避实就虚,迅速甩掉敌人,向休宁地区转移。这次战斗,歼敌200余人,俘敌90余人,缴获长短枪120余支,游击队也有小的伤亡。此役后,游击队在开化站稳了脚跟,根据地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独立团在赣东北找到闽浙赣省委后,根据新任书记关英的指示,又重回皖南,在鄣公山一带打游击,建立发展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1935年秋,关英派刘毓标等在浙江开化县、江西婺源县及安徽歙县、休宁县进行频繁联系,收集散在各处的游击队,整合扩大根据地。不久,关英等率领闽浙赣省委机关也移驻鄣公山石屋坑村。
转战上浙皖,扬威天目山
1936年春,李冬财和皖浙赣边分散斗争的其他游击队陆续到达鄣公山。4月,闽浙赣省委在此召开扩大会议,改组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为书记,刘毓标、邵长河、赵礼生等为省委委员。会议决定,成立赣东北、皖赣、上浙皖、开婺休和下浙皖5个特委,邵长河兼任上浙皖特委书记和红军独立团政治部主任。
皖南红军独立团改称皖浙赣红军独立团,仍由熊刚任团长,刘毓标任政委,下辖3个营800余人,直接受皖浙赣省委领导。
相较于其他特委,上浙皖是新开辟的地区,范围包括安徽宁国、宣城、泾县、建平、广德和浙江昌化、孝丰、於潜等8个县,是联系刘英、粟裕并找到中央的立足点。省委在安排特委负责人时调派了精兵强将,特委书记邵长河长期与关英并肩战斗,特委副书记阙怀仰为独立团二营政委,李冬财、余玉堂、彭长清、杨彪等特委领导同志皆为江西、福建革命苏区的老红军。
随后,邵长河、阙怀仰、李冬财等率三四十名红军抵达宁国,以南极乡冯家塔为据点,在宁(国)广(德)孝(丰)三县交界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其间,李冬财随独立团参加了攻打开化城的战斗,一举攻克开化城,俘敌百余名,缴获了机枪6挺、步枪100余支、子弹4万多发、电台1部。
开化大捷后,关英交代阙怀仰和李冬财带领一个连留下,就地坚持斗争。李冬财按照分工,带一名交通员到宁国中村一带发展地下组织,以程根元家为联络点,开展工作。其间,程根元等人加入共产党,党组织也逐渐建立了起来。
9月,上浙皖特委成立中共宁(国)广(德)县委和孝(丰)广(德)县委,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阙怀仰、李冬财带领连队和发展壮大的游击队进行合编,成立了上浙皖独立营,两人分别任营长和政委,杨彪任参谋长。上浙皖独立营成立后,配合特委及地方组织开展工作,不断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革命声势逐步扩大。
独立团在攻打宁国甲路乡公所时,从缴获的报纸上看到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留的消息,全体指战员欣喜若狂、士气高涨,纷纷要求打个大仗以震慑敌人、扩大影响。独立团刘毓标、熊刚和独立营阙怀仰、李冬财及宁昌中心县委书记余玉堂等反复研究权衡后,决定攻打昌化县城。
经过前期侦察,12月20日晚,熊刚、刘毓标率领皖浙赣独立团第二营270余人,在上浙皖独立营配合下,从宁国西南边境翻越千顷塘关口,进至昌化境内的桃花溪,沿着崎岖的山路,经荞麦岭直奔昌化,急行军50余公里,于21日拂晓抵达后葛村。之后,击溃安营乡壮丁队,沿杭徽公路绕过石壁湾,向昌化县城急进。一路上,李冬财和独立营战士争当先锋,首先冲进昌化城,和随后跟进的独立团呼应配合,很快攻进县城,在无一战士伤亡的情况下,毙、伤、俘国民党保安队39人、缴枪100余支,释放监狱被关押人员100余人,取得完全胜利。
大捷四角田,智胜石壁山
奇袭昌化城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有力地推动了昌化、宁国、孝丰、於潜等天目山两侧地区的革命斗争。在上浙皖特委的领导下,独立营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37年1月,独立营由孔夫关向天目山一带活动,走到四角田(离浙江於潜县城7公里)时,迎面碰到敌人4个便衣人员,紧接着又与敌浙江保安团一个排遭遇。李冬财沉着冷静,指挥战士们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包抄过去。这一仗除敌排长和一名士兵逃脱外,其余全被我军俘虏。此次行动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改善和充实了独立营的武器装备。这也是独立营成立后单独活动取得的最大战果。战斗结束后,部队回转宁国,进入三元高坎和中村石壁山一带休整。
四角田战斗的胜利,深深地刺痛了敌人,敌三十四师和浙江保安团紧盯着独立营不放。
石壁山位于宁国东部三元、中村两地交界处,与浙江孝丰毗邻,因山口巨石形成绝壁而得名,由东坞岗、园包、三角叉、毛口塘尖等大小5个山头组成。
部队到达石壁山后,为了防止敌人偷袭,首先在石壁山口及园包等处布置岗哨警戒,然后留下炊事员在园包脚下的人家中烧火做饭,独立营主力七八十人则爬上石壁山最高峰东坞岗隐蔽休整。这天,正逢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石壁山云雾弥漫,大小5个山头都隐没在茫茫的雾气之中。一大早,李冬财找到园包脚下的农民小老柴,请他下山帮忙买一些猪肉和粮食,部队准备欢度小年。谁知,中午已过,小老柴还迟迟未归,大家非常焦急。下午3时多,园包脚下突然传来一阵枪响,大家知道出事了,独立营立即冲下东坞岗………
原来,独立营到达石壁山休整设防,被山下的保长李小炳打探得知,李小炳立即跑到中村,向驻在此地的国民党三十四师某营报告。敌人得知这一情况后,放弃从中村正面进攻石壁山的计划,由李小炳带路,迂回高坎偷袭石壁山,企图打独立营一个措手不及。途中,李小炳碰到了下山买菜的小老柴,敌人又从小老柴身上搜出了红军的购物字条。敌营长如获至宝,亲自审问,企图探知我独立营的人数和兵力布置,并强迫小老柴带路。小老柴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毫不屈服,最后惨遭杀害。
随即,敌三十四师一个营和得讯赶来的浙江保安团两个中队共500多人,绕过石壁山口抱枪而睡的哨兵,悄悄摸进石壁山。当敌人走进园包脚下的几户人家时,被正在这里做饭的炊事员发现了,炊事员立刻鸣枪报警。由于农舍已被敌人包围,几个炊事员不幸被捕,仅有两人乘乱冲出包围圈,急奔园包报信。
战士们刚冲到下山,就迎面碰到急奔而来的两个炊事员。简短了解敌情后,李冬财命令大家就地埋伏,待敌人爬上园包再迎头痛击。刚布置好,园包上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事先警戒在那里的地方游击队与敌人交上了火。一会儿,枪声渐渐稀疏下来,为了迷惑敌人,同时也为了节省弹药,游击队故作弹药不支,阻击了一下就撤退了。敌人蜂拥而上,攻占了园包。正当敌营长得意忘形时,游击队的机枪、步枪一齐吼叫起来,园包上的敌人被打得往山下直滚,敌营长当场毙命。紧接着,李冬财指挥战士们乘胜发起了冲锋,经过一场肉搏,迅速夺回了园包。大家坚守在园包山顶,越战越勇,连续击退了敌人几次反扑。园包山顶、山腰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敌人尸体。
战斗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偶尔几声枪响在山谷中显得格外刺耳。在打退敌人又一次进攻后,考虑到敌众我寡、久战不利,李冬财命令大家悄悄撤出阵地,来到石壁山附近的农户家中休息。独立营离开后不一会儿便听见石壁山上又枪声大作,原来是由于天黑和浓雾,四面围攻上来的敌人不分敌友、自相攻击、乱成一团,伤亡十分惨重。
落败野鸡冲,坎坷余生路
昌化之战以后,国民党对皖浙赣革命力量发展极度恐慌。1937年1月,蒋介石调集10万余兵力,分三路进攻皖浙赣边区,欲在3个月内消灭游击根据地的共产党和红军。敌人采取分进合击、搜山烧山、移民并村、联保具结等毒辣手段,使上浙皖地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上浙皖独立营也被敌驱赶到山上,失去了群众的支援,只能靠冬笋、野菜、树皮充饥,以草棚住宿,处境被动。
为了保存力量,避免被敌袭击,特委决定武装分散活动。李冬财和邵长河率独立营一部到广德独树街、誓节渡、铜沟、横冲等地活动,在纸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和地方武装。
6月的一个晚上,李冬财和邵长河带领一支队伍在广德野鸡冲隐蔽休整,不料出去购买粮食的刘某叛变,带领国民党三十四师一个营将游击队包围。战斗中,部队被打散,李冬财和一名新兵转移到宁国黄瓜岭上,不幸被敌围住俘虏。
被俘之后,李冬财几经转折,最后被遣送老家江西横峰县关押,后经兄弟李火财和族人作保,被释放回村。李冬财作为一个革命了十几年的红军战士,虽被监视在家,但时时思念着革命队伍,他数次打听部队的下落,渴望有机会再次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但一来此地偏僻、消息闭塞,无法打听部队下落;二来他身不由己,不能自由行动,因而只得在家以种田为生。
1940年,国民党乡政府的乡长软硬兼施逼迫李冬财当保长,以期李冬财当了保长便不与他闹事。李冬财知道,如果不当保长,他们全家没好日子过,而且自己也可利用保长之位替百姓做些事、替地下工作者打掩护,于是勉强同意挂了一个保长的头衔。有一次,他把派军粮的任务全部分摊到地主和富农户头上,引起对方的不满,地主、富农还为此同李冬财打起了官司。后来,李冬财败诉,只好将家中田地山场卖了作赔偿,保长自然也做不成了。
1948年11月,上饶某地一个名叫谢里的青帮头目到石桥乡一带拉人参加青帮,说该组织是迎接解放军过江来的。由于急切盼望着解放,李冬财在没有辨别真假的情况下就参加了,参加后他虽然没参与任何活动,但仍后悔不已。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李冬财这个经受十年艰难困苦革命斗争的战士,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革命胜利、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在党和人民的信任下,李冬财被选为美屏乡(即石桥乡,后并入葛源镇)副乡长。
1950年3月,李冬财被人诬告为革命叛徒、贪污犯,结果在没有物证、也没经过调查了解的情况下,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劳改释放回家后,李冬财忍辱负重,遵照村和生产队的安排,积极参加劳动,力争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979年底,经横峰县葛源公社、横峰县公安局实地调查,李冬财被摘掉“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还以清白。
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李冬财终于在年近古稀之年获得平反,恢复了老红军的身份和待遇,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去世。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