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邦(1911—1959),江西永新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和长征,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宁夏军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历尽艰辛走上革命道路
王道邦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就帮助家里打猪草。12岁时,王道邦得以到私塾上学,但只一年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15岁时,他到吉安城当泥瓦匠学徒。1928年秋,王父因病去世,王道邦不得不返回家乡,挑起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此时,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已经打下永新城,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农民赤卫军。王道邦受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的鼓舞,毅然加入了农民赤卫军。
1930年8月,王道邦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军直属特务营。他学习认真、训练刻苦,不久就当上了班长,并于1930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王道邦的革命斗志更加昂扬。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进攻,命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部向南砻推进。对此,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十八师引进龙冈,随后集中红军主力围歼了该师,王道邦也参加了这次战斗。敌十八师被打得四散奔逃,其中一小队国民党士兵爬上一个山坡企图从山坳逃走,却与王道邦带领的四班相遇。王道邦在与连队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决定歼灭这股敌军。他发现山坡左侧的树丛中有一条小路,于是带领四班的战士们走小路绕过山坳抄近路前进。他们刚到山口,这股国民党军正从山坳里跑出来,被堵个正着。当时敌人有50余人,而四班仅有10人。王道邦沉着冷静,他判断此时的敌人犹如惊弓之鸟,根本不知道红军的虚实,于是向天上开了一枪,大声发出命令:“一排往左,二排往右,三排中间堵住敌人!”他接着喊道:“白军兄弟们,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此时山间云雾缭绕,能见度很低,敌人分不清红军到底有多少人,以为真的被红军包围了,于是缴枪投降。这一仗,王道邦率四班俘虏国民党士兵50余人,缴枪30多支。随后,他又跟随大部队追击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在东韶歼敌一个多旅。因为表现出色,王道邦被提升为红十二军特务营三连排长。
1932年,王道邦被安排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他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34年10月,王道邦跟随部队踏上了长征路。在漫漫征途上,他和战士们一道跋山涉水、浴血拼搏,先后战湘江、取遵义、渡赤水、翻越雪山草地,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之后,王道邦又参加了东征、西征以及山城堡战役。
鏖战华北击毙“名将之花”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王道邦所在的红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他担任该团政治处组织科科长。
当时华北战场的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日军则气焰嚣张,疯狂向华北纵深进攻,妄图速战速决,甚至公开声称“3个月内解决中国战事”。9月中旬,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突入山西,打败了阎锡山的晋绥军。阎锡山为保住晋北要地,请求八路军火速向灵丘开进,阻挡日军攻势。一一五师奉命抵进灵丘县城后,师长林彪决定利用平型关有利地形伏击日军。9月24日,王道邦随独立团赶到腰站村并立即投入战斗,打退增援日军的多次进攻。战至25日下午,得知平型关方面已经取得胜利,独立团随即迂回到日军侧翼发起反击,并收复涞源县城。
协助主力部队夺得平型关大捷之后,独立团不断发展壮大,从1700多人扩充到7000多人。10月23日,独立团被改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成立,独立第一师被整编为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下辖第一、二、三3个大队(后改为团),王道邦任第一大队政委,大队长为陈正湘。
1938年秋,侵华日军在华北集中了5万多人,分兵十路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9月30日,日军第一路军4000余人在航空兵、炮兵、骑兵配合下,开始向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围攻。晋察冀军区令第一军分区两个团负责正面抗击,另一个团从两侧侧击;令第三军分区主力从东西王林口、东西庄三面突击;以冀中独立旅阻击北援日军。王道邦和陈正湘奉命率领第一团到达阜平以东的东西庄地区,担任伏击任务。部队到达后,王道邦和陈正湘立即带领几个营长察看地形,做好战前动员工作。10月4日,日军1000多名骑兵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向阜平发起进攻。上午9时左右,第一团二营阵地被日军先头部队攻入,王道邦和陈正湘指挥二营实施反冲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日军的援兵源源不断,向八路军阵地连续发动猛攻。王道邦和陈正湘指挥部队进行英勇反击,打得日军死伤枕藉。为挽回败局,日军集中大炮轰击并发射毒瓦斯,一时间,辛辣的气味呛得指战员们头晕咳嗽、四肢无力。王道邦和陈正湘见状,指挥部队全线出击,大批战士从毒气和烟雾中冲出来,用手榴弹、刺刀和吐着火舌的机枪向日军猛攻,日军顿时乱了阵脚,纷纷抱头鼠窜。此战第一团和其他部队一起消灭日军1300余人,掩护晋察冀军区机关安全转出阜平。
1939年11月4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亲率两个大队1500余人,对八路军发起“扫荡”。晋察冀军区接到敌情后,决定由第一军分区第一、三团连同其他部队打一个歼灭战。
在第一团召开的敌情分析会上,王道邦建议拖住日军,并将日军引至黄土岭、寨头方向。经第一军分区同意,王道邦抓住敌人急于寻找八路军决战的心理,率部引诱日军东进。阿部规秀果然中计,11月6日傍晚,日军分两路进入司各庄、黄土岭地区。7日拂晓,王道邦和陈正湘指挥部队进入寨头以东地域待命。8时前后,王道邦看到日军正向寨头开进,于是命令一营派1个连迅速占领垭口东南高地,掩护团主力展开;令二营第一梯队迅速插至寨头西南,猛打猛冲,给行进的日军迎头痛击,第二梯队迅速抢占山头阵地;令三营迅速占领主峰,炮兵连至793高地东山沟隐蔽待命。15时,黄土岭战斗全面打响,八路军收网合围,阿部规秀做梦也没想到,日夜寻找的八路军竟然把自己兜进了网里,于是慌忙指挥日军突围。聂荣臻指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迅速压缩包围圈,绝不能让日军逃出去。
16时,王道邦和陈正湘在指挥所用望远镜察看敌情,发现在南山根部山梁的中间有所独立小院,几个日本军官正举着望远镜对793高地观察。他们判断这就是日军指挥所,于是立即报告杨成武。杨成武命令炮兵营迅速上山,进入阵地马上攻击。随着一声“打”的口令,4发炮弹蹿出炮膛,准确落在日军指挥所,阿部规秀中弹后命丧黄泉。第二天,日军出动了大量援兵,为避免打消耗战,八路军撤向外线安全地带。黄土岭战斗取得了辉煌胜利,共毙伤日军900余人,缴获军用物资200多车,其中,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日本朝野为之震动。
挺进西北建设崭新宁夏
1949年9月,时任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政治委员的王道邦参加了解放宁夏的战役。宁夏解放后,六十五军奉命驻守宁夏,担负起剿匪、建政和生产三大任务。10月,中央军委任命王道邦为六十五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和宁夏军区司令员。当时,军中有一些干部、战士不愿意留在大西北这片艰苦地区,为此,王道邦深入部队开展了全面的形势教育,做了许多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在全军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整训。通过政治整训,指战员们认清了革命形势,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树立了扎根大西北、建设新宁夏的思想。为解决宁夏地区党的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王道邦还从六十五军中挑选了一批优秀干部进行集训,令他们系统了解地方实际情况,学习群众工作方法。
宁夏解放初期,溃散在各地的马鸿逵部残余、国民党特务以及当地土匪互相勾结,大搞破坏活动,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图谋叛乱。当时,仅在六十五军驻防区域内就有10余股土匪,尤其是宁夏北部最大的土匪头子郭栓子长期出没于贺兰山一带,四处烧杀抢劫,制造了许多血案。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迫切希望解放军能剿灭这股土匪。解放军进军宁夏时,郭栓子曾假意向解放军投诚,暗中却与国民党特务勾结,企图破坏人民政权。在被国民党委任为“西北讨共救国宁夏军区司令”后,郭栓子更是暴露出本来面目,大肆进行反革命活动。
为彻底歼灭这股恶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王道邦亲自率部深入贺兰山区,采取“集中对集中,分散对分散,山里山外结合,控制主要山口、道路,分片分段搜索”的策略,在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打响了剿灭郭匪的战斗。经过近一个月的严密搜剿合围,郭匪的活动范围被不断压缩,不得不窜逃至贺兰山中段苟延残喘。10月16日,这股匪徒被解放军“一锅端”,罪恶滔天的匪首郭栓子也受到了严正的审判。之后,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流窜于宁夏各地的残匪纷纷投降自首,宁夏地区多年的匪患终被全部肃清。
人民军队既能打破旧社会,也能建设新江山。针对宁夏地区“盐碱地上流苦水,黄河古道断炊烟”的恶劣自然条件,以及长期战乱造成的经济困难,王道邦向驻宁夏部队发出了“安下心,扎下根,劳动建设新宁夏”的号召。不久,六十五军在宁夏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大生产运动,把延安的“南泥湾精神”带到了“塞上江南”,以昂扬斗志向一望无际的荒野进军。在人迹罕至的荒原草滩上,到处是挥洒汗水的人群,到处是上下飞舞的锄头,到处回荡着雄浑豪迈的劳动号子,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大生产的热潮中,王道邦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挥汗如雨。新入伍的年轻战士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和他们一起抡镢头、推犁铧、挑箩筐的铁汉,就是从土地革命时期一路走过来的王司令员。
经过全军指战员的艰苦奋斗,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可喜成绩,仅在第一年就收获粮食400余万公斤,养殖家畜家禽1.4万余只,开办各种作坊388个,挖得甘草125万公斤。大生产运动不但把荒野改造成了良田,有力保障了军队后勤,也减轻了当地人民负担,推动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赴朝参战谱写英雄赞歌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1月中旬,中央军委命令六十五军做好入朝准备,并任命萧应棠为六十五军军长、王道邦为政治委员。
经过两个月的整训和补兵,六十五军于1951年2月中旬到达朝鲜的新溪、大坪、楸川里地区集结,归属第十九兵团,准备参加第五次战役。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兵团命令六十五军由高浪浦里、新垈强渡临津江,攻占弥陀寺,配合六十三军消灭英军第二十九旅。六十五军在王道邦和萧应棠的指挥下,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奋勇冲锋,顺利渡过了临津江。其中,第一九三、一九四师以猛烈火力攻占了弥陀寺和武建里,一九四师五八一团还在武建里穿插战中活捉了英军格洛斯特营中校营长卡恩,俘虏274名英国兵。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于1951年7月开始与中朝代表进行停战谈判。但是,美方又毫无诚意,采取拖延破坏的策略,并企图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达成其在战场上达不到的目的。为了粉碎美方的阴谋,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了反击。8月26日,王道邦和萧应棠奉命率部由新溪、大坪地区进至开城地区,担负起保卫开城的光荣任务。
开城是朝鲜古都,也是停战谈判的会址,这里不仅进行着激烈的军事斗争,而且进行着复杂的政治斗争。王道邦深刻认识到,保卫开城,既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要完成这个光荣使命,必须让全军指战员明确肩负的重任。在他的建议下,全军上下进行了广泛的思想发动,大讲开城的重要地位、保卫开城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王道邦还与萧应棠联名向全军指战员发出《彻底粉碎敌人侵占开城的阴谋》的公开信,号召全军上下“紧急动员起来,坚守开城,寸土必争”。军党委还决定,在全军开展创建“保卫开城英雄部队”的活动。全军有8000多名个人、近1000个集体向党委、党支部表决心、定计划,争创英雄部队。经过有力动员,全军指战员情绪高涨、信心百倍。
为了使部队在开城站稳脚跟,王道邦和萧应棠商议后,提出了向前推进阵地的设想。报经上级批准后,11月上旬,王道邦指挥部队对砂川河西、汉江北岸的“联合国军”发起进攻,将阵地向前大幅推进,极大改善了开城防御态势。
为了能够在宽正面的阵地上长期坚守,王道邦认为当务之急是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他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道战的经验,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制定了防御阵地修筑方案,组织部队构筑了以坑道为主体、坑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阵地。同时,在新的谈判地点板门店附近挖掘了3道防坦克壕,改造了不利的地形,从而把全军的防御阵地建成了钢铁防线。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亲临视察,充分肯定了六十五军构筑“V”形小坑道加以连接的做法,并在全兵团进行了推广。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此也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一个创造”。
根据志愿军总部“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王道邦和萧应棠组织部队开展高频次、小规模的出击活动,以伏击、袭击、侦察、反侦察等手段进行打击,以起雷、破网、收线等办法消耗疲惫“联合国军”,取得了良好效果。
1952年9月中旬,按照志愿军总部统一部署,六十五军发起秋季战术反击。为此,王道邦和萧应棠率领机关和师、团干部多次进行现场勘察,周密制订了作战方案,以一九四、一九五师为攻击部队,夺占砂川河东岩一线阵地。这次作战的对手是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为使战斗更有把握,王道邦和萧应棠深入一九四师,与师长赵文进、师政委陈亚夫一起到主攻团五八二团研究选定攻击点。
正在这时,萧应棠被召回国进军校学习,王道邦便政治委员、军长一肩挑。10月上旬开始,王道邦指挥主攻部队先后向西场里北山(红山包)和67高地发起进攻,创造了三打红山包和67高地的战绩,有力地打击了守敌。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尤其是一九四师五八二团五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在67高地防御战中,身负5处重伤,双目失明,仍由通信员搀扶着顽强指挥战斗,为保住阵地,他毅然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喊话“向我开炮”,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这个团,赵先友的事迹被写入文学作品《团圆》,该作品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开城保卫战期间,王道邦指挥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歼灭“联合国军”1.43万人,击落飞机290架,击伤击毁坦克、汽车200多辆及汽艇40多艘,缴获枪支500多支。开城保卫战的胜利为停战谈判争取了主动,受到志愿军首长的赞扬,六十五军也赢得了“光荣的开城保卫者”的称号。1953年9月,王道邦率部从朝鲜凯旋。
王道邦回国后,继续带领部队进行训练和生产,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9月,他被任命为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一上任就大抓兵役工作,提倡民兵行动军事化、生产战斗化,得到上级的肯定。1959年1月,王道邦不幸遭遇车祸,身负重伤,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