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邓小平的“油印博士”这个雅号,见证了他早期革命生涯中留学法兰西的青春岁月。差不多相同时候,来自安徽巢湖的“农民博士”李慰农也在法国勤工俭学。两位“博士”寻求革命真理之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得以交汇,二人也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巢湖、广安到巴黎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人民饥寒交迫,民族危在旦夕,大批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选择赴法国留学。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华法教育会在安徽招考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刚刚毕业的李慰农,听到消息后踊跃报名,并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到了法国后,李慰农一边打工,一边刻苦学习法语和俄语,阅读了大量马克思、列宁的经典原著,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并有了在勤工俭学学生中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打算。
1919年8月28日,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成立。闲居老家四川广安的邓小平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准备留洋事宜。1920年9月10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追求,在上海黄浦码头登上邮轮,远赴万里之遥的法国巴黎。
来到法国不久,邓小平便被分到巴耶中学学习法语。这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日渐困难的家庭无法再寄钱给他。同时,巴黎华法教育会也因困难重重,不能继续支持在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无奈之下,邓小平只得离开巴耶中学,开始自己长达4年多的法国勤工生涯。
木棚里面初相识
不久,邓小平便在法国克鲁梭施耐德钢铁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工厂的档案里,至今还保存着他入职时候的登记卡。但是,他在这里并没有工作多长时间。1922年春天,邓小平离开巴黎,来到蒙达尔纪的哈金森橡胶厂做工。
哈金森橡胶厂规模较大,据说是当时欧洲唯一的橡胶厂,以生产胶鞋和自行车胎闻名。邓小平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那里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他的生活状况也有了一定改善。下工后,青年学生们或是回到距离工厂不远的小木棚里读书交流,或是在小树林里散步、交谈。在这里,邓小平结识了早一些到来的郑超麟、李慰农、汪泽楷和尹宽等青年学生,也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与李慰农等一大批勤工俭学生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由于李慰农早两年来到制鞋车间工作,且年长邓小平十来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十分关心邓小平。两个人在上下工的途中,除了聊聊做工时候的一些趣事,还会共同回忆从国内赴法过程中的很多见闻,交流彼此的思想认识。原来,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们都曾参加所在学校支援北京爱国学生的斗争。那时候,身为农场管理员的李慰农已经是芜湖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不但亲自qiboiwYQ08qZI3vHwNvCNH8fhgwP0Ra+PupRS6b3Xts=组织学校师生的各项活动,还与其他进步青年一起联合芜湖各校几千人组织示威游行、罢课罢市、抵制日货斗争。邓小平看着眼前神采飞扬的李慰农,一下子想到了在广安参加学生游行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些老师和学长,他们都是真正的革命先行者。
邓小平来到哈金森橡胶厂不久,四川籍学生李鹤林枪杀北洋政府驻法大使陈箓未遂被捕。这件事当时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在法留学的青年学生们纷纷踊跃捐款、设法营救。虽然邓小平此时已是囊中羞涩,他还是想办法凑出5法郎捐助。邓小平仗义疏财、困己达人的举动很让李慰农感动,他更是慷慨解囊,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的10法郎全部捐献,是捐款最多的人之一。
革命友谊长相知
在法勤工俭学的这两年,李慰农不但潜心研读马列著作,还认真考察法国的革命历史,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各类革命斗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得到极大提升和丰富。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李慰农从邓小平炽热的眼神中看到的是追求理想、追求进步的执着,他开始有意识地向邓小平推荐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在李慰农、王若飞等人的影响下,邓小平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关于社会主义的书报”,有时候还会在同学们争辩时谈一些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且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
此时,在旅欧进步学生中建党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已经成熟。1922年6月3日,李慰农与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18名勤工俭学生在法国巴黎郊区的布洛涅森林举行会议,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2月改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赵世炎任中心执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李慰农被指定为蒙达尔纪地区负责人。
会议结束后,同住一个木棚的李慰农、尹宽、郑超麟便组成一个小组织,单独讨论如何在木棚进行工作等事宜。在赵世炎、周恩来的指导帮助下,李慰农积极组织蒙塔尔纪的勤工俭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还多次召开谈论会、讨论会,并及时将勤工俭学生中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了解和观察培养,李慰农发现邓小平性格活泼开朗,思想认识提升很快。二人经常躺在工棚的床铺上交谈到深夜,真诚交换彼此的学习心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思想碰撞共进步
1923年6月,18岁的邓小平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成员。再次回到巴黎的邓小平一边继续做工,一边从事团的宣传工作,之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编辑《少年》(后改为《赤光》)杂志。《少年》是旅欧共青团的机关刊物,主要任务是“传播共产主义学理”,周恩来负责编辑、发行,邓小平负责蜡版和油印工作。在周恩来的带领下,邓小平每天做完杂工就到编辑部刻写蜡纸、油印装订,常常工作到深夜,太晚了就在编辑部的小房间里打地铺。由于刊物字体美观、油印清晰、装订工整,大家都赞不绝口,不约而同地将“油印博士”的桂冠戴到邓小平头上。
此时的李慰农正执着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原名“尔珍”,后自己改名“慰农”,以示振兴中国农业、拯救贫困农民的志向。留法期间,李慰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性质,初步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设想。在考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时候,他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是“共产革命的先锋军”,同时指出“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最大多数,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由于李慰农认识深刻、见解精辟,许多投给《少年》杂志的文章都引起同志们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周恩来等人的高度评价和支持,同志们热情地称呼他为“农民博士”。在《少年》杂志社工作的邓小平,差不多每一篇李慰农寄来的稿件都能先睹为快,他在高度赞赏李慰农有关中国革命观点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虽然邓小平和李慰农的学历都不是很高,但都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奋斗之路上笃行不辍。身处异国他乡的两位“博士”并肩战斗,都把《少年》当作革命阵地,以手中之笔为诛敌利剑,积极撰写用阶级分析观点阐述国共合作、宣传国民革命的理论文章,广泛影响在欧洲旅居学习的中国人。
追思题书忆挚友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遵照中央指示,李慰农等10人于1923年11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深造。一年后,已然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李慰农,听从党的召唤回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祖国,后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青岛接替邓恩铭领导工人运动。
青岛是南北海运的交通要冲,当时是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这里集聚着大批的铁路、纺织和石化产业工人。来到青岛后,李慰农立即着手解决工人生活救济问题,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工人与日本厂主进行斗争,并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日本厂主并不甘心失败,他们直接向亲日军阀张宗昌施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青岛“五二九”惨案。
青岛惨案以及随后发生的五卅惨案,点燃了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怒火。李慰农认真总结工人罢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广泛联络上海工商学界,领导青岛全市开展反帝斗争。7月下旬,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李慰农不幸被捕。1925年7月29日凌晨,李慰农被军阀张宗昌秘密杀害于青岛团岛,牺牲时年仅30岁。
李慰农牺牲的噩耗很快传到法国,身为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之一的邓小平心如刀割、悲痛不已。在邓小平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旅法华人反帝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邓小平还出席抗议国际帝国主义在中国暴行的会议,用实际行动追思曾经的革命同志。
李慰农是在青岛壮烈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的光辉事迹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青岛市编辑出版了《李慰农烈士专集》一书。得到这个消息后,年逾八旬的邓小平亲自题写书名,告慰自己留法的革命挚友。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