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文章从经济发展视角与社会福祉视角出发,结合“一带一路”的特点来剖析山东省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文章基于2014—2022年山东省16个设区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总值与区域创新能力作用显著,出口总额越高,创新水平越高,出口到国外的产品竞争力就越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在进一步的探究中,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出口贸易及区域创新能力交互影响表现显著,这些都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文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经济稳步增长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以期为推动山东省在“一带一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社会福祉;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b)--07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的十一周年,十年来,中国的“伙伴”国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30多份。2013—2022年,中国与“伙伴”国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wap/html/2023-10/11/nw.D110000renmrb_20231011_1-11.htm)。山东省2013—2022年与共建国家进出口规模由7450.5亿元上升到1.78万亿元,年均增速9.7%,较同期山东省外贸整体增速高2.1个百分点,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比重由45.5%提升到55.4%(山东新闻网https://www.sdxc.gov.cn/sdfb/xwfbfyr/202310/t20231020_12977257.htm)。山东省的钢铁板材、纺织织物、苹果等优势产品,有80%以上出口到这些国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山东省对外贸易将迎来更高质量发展。
我国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学界在经济、金融、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形成研究。国内最早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知名学者王志民创新性提出“丝路新秩序”,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的新思路[1]。姜泳帆(2024)在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以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2]。辛太隆(2024)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促进了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的扩大,优化了出口结构,提高了出口效率[3]。吴天博等(2024)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通过推进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及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其科技创新,中国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扩大与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规模来实现[4]。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基于2014—2022年山东省16个设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政策发展平稳期后对地市级城市的影响,而非仅仅关注政策初期的效应,并且从经济发展视角与社会福祉视角,研究发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经济发展时,居民的社会福祉会得到提升,同时居民会更加愿意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促进了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在经济政策制定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福祉的因素,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出口贸易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带一路”推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提高了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创造了新的国际市场需求。杨艳玲(2024)认为增强制造业和贸易数字化对出口贸易的支撑力度,提高出口贸易发展韧性,降低出口贸易过度依赖少数市场带来的风险[5]。曹玉婷等(2023)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发展集群产业,推动技术创新[6]。仇怡等(2023)在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重点关注了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7]。段联合(2021)在研究产业结构时,采用第三产业占比用来衡量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情况[8]。徐承红等(2017)在研究中重点关注了体现产业间结构优化的指标,即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本研究使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9]。
综上,以上研究关注了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壁垒与出口贸易稳定性、资源配置视角下出口强度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但是没有关注到“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平稳期后对山东省地级市的影响,本文基于山东省16个地市2014—2022年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展开深入探讨,研究显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经济发展水平。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出口会影响产业结构,即出口越多,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就越高。
1.2 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即一个地区能够有效将新知识转化为创新的产品、更先进的工艺和新型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决定区域经济在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关键性因素,还是阐释各地经济繁荣水平差异的不可忽视因素。蔡湘杰等(2024)提出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为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10]。郑小玲等(2023)认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创新环境,缩小区域差异,有利于提高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11]。鲁靖等(2023)认为增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通过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来推动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别攀升的趋势。除此之外,必须指出的是,创新能力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效果因地域和产业类型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12]。杜明威等(2022)深入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渠道机制,发现数字化转型引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能够提高行业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13]。陈囿蓉(2024)对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进行机理分析,并探讨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践路径,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参考[14]。孟维福等(2024)提出,自主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自主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这两个主要渠道实现,在东部地区和高创新水平地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15]。
综上,本文关注了区域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外贸高质量发展、出口产品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自主创新、FDI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没有足够关注地级市的创新能力与其他经济社会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地区创新能力对地级市的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山东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区域创新能力在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起中介作用。
1.3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化不仅是对环境保护的响应,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李丽霞等(2024)重点关注了绿色低碳循环的时空演变,发现科技创新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能源利用发展指数逐渐超过产业结构[16]。李博(2024)认为推动自贸区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产业绿色转型障碍、绿色贸易发展水平偏低等困境,并提出积极建设绿色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贸易发展等路径优化策略[17]。魏伦云等(2021)指出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作用机理,优化商品贸易结构,倒逼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8]。肖晓军等(2020)提出,环境规制的确对贸易出口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能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该结论在不同贸易方式和主体出口中依然成立[19]。
高红贵(2023)提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20]。刘盼盼(2020)提出,环境污染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本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会受到本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其交互项的影响[21]。齐济凡(2024)发现,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22]。陈婕等(2023)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可通过低碳减排这一路径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3]。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关注了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现状与趋势、自贸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与策略、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等多个方面,但没有关注不同区域在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和创新。
本文聚焦山东省内16个地市在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上的探索与创新,以及这些实践与地区出口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对于作为农业和工业大省的山东而言,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同时,应当加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应用力度,以此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YXoaRtZsI9Zp8e0a16BwKKMCjuKUp1gNURMpIM6XAjQ=,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中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指标会影响出口与地区创新能力的正向关系。
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
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贸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山东省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省份之一,其外贸产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文选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 、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菏泽共17个地市的样本数据。根据行政区划调整,2019年起,莱芜市并入济南市,自2019年开始选取16个设区的城市(莱芜市数据并入济南市)作为研究的城市。
鉴于共建“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分步提出的,而目前《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公布至2022年,因此,本文将时间范围合理界定在2014—2022年。
2.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2.2.1 被解释变量
产业结构水平。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参考郑若谷(2010)的做法,使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24],本研究选取山东省16个地市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以更好地认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2.2 核心解释变量
“一带一路”相关变量。根据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23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要求,本文选取山东省16地市从2014—2022年的出口总值(万元)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2.2.3 中介变量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推进科技创新能有效提升当地创新水平,能够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选取山东省16地市的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件)表示。
2.2.4 调节变量
目前,山东省出口贸易以工业品为主,参考陈梅等(2024)的做法,使用工业“三废”排放强度来衡量绿色低碳发展水平[25],具体指标选取山东省16地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为调节变量。
2.2.5 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选取控制变量为山东省16个设区城市从2014—2022年的进口总值(万元)作为控制变量。
2.2.6 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源自山东省及各市的统计局官方网站,在2014—2022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内16个地市《统计年鉴》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得到,同时参考《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地市生态环境局所发布的相关公告。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借助 Stata数据分析软件,对重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给出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看出,山东省16地市在2014—2022年平均出口总额为7247453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平均比值为684.22,创新水平指标中的平均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为10465.12件,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中的工业废水平均排放量为9260.63万吨、工业SO2排放量、工业烟粉尘平均排放量分别为31024.91和24537.14吨,平均进口总额为5391143万元。
3.2 相关性分析
为了保证本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对数据进行回归检验之前,使用 Stata数据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首先对模型涉及的相关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知,研究模型中的自变量出口总值与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与预期结果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有必要通过相对全面的研究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另外,相关系数表格还反映出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也是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的,在5%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也与研究假设的内容相契合。表2还反映出进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这说明将其纳为控制变量是合理的。
3.3 回归分析
3.3.1 主效应
本文探究山东省16地市在2014—2022年的出口总额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先是将所有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接着引入解释变量import,回归结果见表3。
模型1是只将控制变量加入模型的回归结果,根据表3可知,山东省16地市的进口总额会影响产业结构,且为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控制将进口总额设置为控制变量是合理且必要的。模型2则是加入出口总额的结果,结果显示出口总额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00020,p<0.01)。这说明出口总额越高,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越高,工业产品出口总额越高。这也说明出口总额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影响显著,没有出口总额时,产业结构明显低于有出口总额的情况。
3.3.2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本文通过Stata分析软件采用依次回归法检验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检验依据主要参考由Baron &Kenny(1986)提出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该方法对中介效用的判断原理可通过3个模型进行表示(以被解释变量为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为例):
sf=β0+cexport+Contrls+εi;i=1,2,…149(1)
patent=β1+aexport+Contrls+εi;i=1,2,…149(2)
sf=β2+c’export+b patent+Contrls+εi;i=1,2,…149(3)
在以上模型中,sf代表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是模型的因变量;patent代表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件),是模型的中介变量;export代表出口总值,是模型的自变量。
在3个模型中,只有回归系数a、b、c同时显著才能说明存在中介作用。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系数c’不显著,则说明专利是出口总额对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的完全中介效应,即出口总额只能通过专利作用于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
如果系数c’显著,则说明专利是对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的部分中介效应,即自变量不但可以对因变量产生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影响,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大小是c-c’。
如表4所示,出口总值与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中的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呈正相关关系(β=0.0018,p<0.01),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和第二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β=0.0093,p<0.01),这说明出口总额越高,创新水平越高,出口到国外的产品竞争力就越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3.3.3 调节效应
在完成对专利的中介效应检验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究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工业烟粉尘排放量(SD)、工业废水排放量(WW)、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SO2))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探究该变量对出口总额与专利的调节作用。调节效应的回归检验结果见表5。
如表5所示,出口总值与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中的指标的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存在负相关关系(β=-1.91e-08,p<0.10);工业废水排放量(β=-7.32e-08,p<0.01);工业SO2排放量(β=-5.13e-09,p<0.10)显示负相关关系,出口贸易对工业废水排放的作用影响显著。说明当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少的时候,出口与专利的正向关系较强,当排放量多的时候,出口与专利的正向关系被削弱,山东省各地市可能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到绿色发展工作上,减少了对创新专利的投入。因此,本文认为应该采用创新、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推动对外贸易结构升级。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一带一路”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在出口与创新能力之间构筑了紧密的联系纽带。研究数据揭示,出口总额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影响显著,出口的增长会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同时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第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提升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印证了出口增长对于创新能力的积极推动作用,技术创新不仅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还是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4.2 建议
本文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山东省涵盖41个工业大类。在其经济架构中,工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其中传统产业到了近七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必须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而引领产业向更加高端、智能和绿色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地,山东凭借港口群优势,特别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等重要港口,可以推动山东省内其他城市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关键城市群的外贸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形成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不仅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优势互补,还有助于单一的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变。
依托山东省各地市的产业优势,通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我国还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会增强共建国家的发展能力,还能为共建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好的社会福祉。
参考文献
王志民.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与“丝路新秩序”[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1):54-62.
姜泳帆.“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4(10):132-134.
辛太隆.“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影响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9):27-29.
吴天博,周丹,孙平军.“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4,43(2):1-6.
杨艳玲.苏州出口贸易保稳提质策略研究: 基于深圳和上海出口贸易的经验[J].对外经实务,2024,42(2):59-67.
曹玉婷,关勇军.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观察,2023,9(35):79-83.
仇怡,王艺衡,吴建军.“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节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5):62-73.
段联合.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3): 173-176.
徐承红,张泽义,赵尉然.我国进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7(4):63-75+204.
蔡湘杰,贺正楚.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效应的机理与检验[J/OL].当代经济管理,1-15[2024-05-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509.1637.009.html.
郑小玲,张淑怡.科技创新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8-66.
鲁靖,朱泓春,冯受秦.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与出口产品质量: 基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J].科技与经济,2023,36(3):21-25.
杜明威,耿景珠,刘文革.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来自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2(6):55-72.
陈囿蓉.数字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1):28-30.
孟维福,韩克勇,陈阳.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1):114-126.
李丽霞,金亚亚,林伟东,等.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24,37(4):17-22.
李博,殷汝婷.推动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困境和路径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4):40-43.
魏伦云,白帆.环境规制对大连市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17):73-75.
肖晓军,杨志强,曾荷.环境规制视角下贸易出口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非线性实证检验[J].软科学,2020,34(10):18-24.
高红贵,何美璇.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内涵特征与实践向度[J].生态经济,2023,39(8):13-18.
刘盼盼.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29):245-246.
齐济凡.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效应[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4(5):57-59.
陈婕,王丽娟.“双碳”战略目标下先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4-05-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0.C.20231130.1439.004.html.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C]//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经济研究》杂志社.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出版者不详],2010:16.
陈梅,黄言秋,孙建飞,等.长三角生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4,46(3):3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