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助推力,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江苏省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发展规律。一方面,从结构状况、整体状况与均量状况三个考察指标判断苏南、苏中、苏北消费升级情况。另一方面,从生产效率、创新能力与产业协调度三个指标考察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产业升级情况。通过耦合度分析研究三大区域的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协调程度。研究认为,苏南、苏中、苏北的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协调度在2020年有下降趋势,且三大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时代需在引导消费与产业复苏的同时,持续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同步促进与错位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强区域团结互补合作。借助新基建,扩大内需多方协同,统筹规划新基建,形成自我主导产业明显、差异发展鲜明的地区产业联盟,以期推动三大区域间的消费与产业结构双升级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江苏三大区域;耦合度分析;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消费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b)--05
消费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消费与产业双升级能够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推动江苏省经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当前,江苏省消费市场呈现出由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型的趋势,消费者对于品质、服务、体验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前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错位情况。新常态下如何正确认识地区差异,充分开发各自潜力激活地区经济活力,促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当前重要议题。
1 新常态下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研究的必要性
2024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江苏省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传统的高速增长模式已然不复存在,我们必须迈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新阶段。消费升级研究将有助于把握和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激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升级研究对于明确转型方向,把握技术发展脉络,提升产业链水平具有指导性作用。探讨和研究双升级机制,能发现并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内在动能转换和外部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制定出更加精准和实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江苏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江苏省消费和产业双升级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要求,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紧迫的必要性。
2 双升级机制理论指导
2.1 生产创造和决定消费理论
不同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论和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李嘉图经济学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古典经济学派,该学派强调生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消费则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分工协作等手段实现。此外,李嘉图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创造了剩余价值,这一剩余价值可以用于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双向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之一。他提出,有效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因素。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有效需求是指由消费者和政府支出等决定的总需求,而生产则是根据需求调整的,生产者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赚取利润,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作用和效率,同时认为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依存的。该学派采用生产函数的方法来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强调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与输出量联系起来,从而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
在经济新常态下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展,以供给创新去实现和满足新需求模式。而生产的支配地位要求我们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换代,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2 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反作用理论
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观点,它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对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消费对生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作用。首先消费决定需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将决定市场的需求。生产者在决定生产和投资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因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生产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消费影响产业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也影响着产业的结构。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某些产业会出现繁荣,而其他产业则会减少需求。生产者必须调整其生产结构,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市场竞争和利润最大化。
最后消费推动技术创新,消费需求的变化也推动了技术创新。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开发和改进产品,同时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消费者对高品质和新型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也推动着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新常态下产业和消费市场有所改变,但究其根源,传导开端更多来自消费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复苏是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同时,在新冠疫情与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下,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而新的消费需求引领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资源重新配置。资金由低端化产品与服务流向高端化产品,为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促进产业升级。
3 消费与产业双升级实证分析
3.1 数据处理
3.1.1 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科学合理的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评价指标,对于研究江苏省三大区域消费与产业双升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结合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域特点与消费习惯,分别选取了消费升级指标与产业升级指标。
(1)消费升级评价指标:本文从苏南、苏中、苏北各自的消费结构、人均消费和消费总量三个方面考察消费升级情况。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用于衡量居民消费结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用以衡量均量消费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用来衡量消费总量。
(2)产业升级评价指标:本文从创新能力、产业协调程度和生产效率三个角度考察了苏南、苏中和苏北的产业升级情况。其中,专利授权量指标用来考察三大区域创新能力;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来考察区域产业协调性;劳动生产效率,即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效率。
3.2 数据标准化
在利用耦合分析模型时,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来消除指标属性和指标单位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数据处理公式如下:
如果Xij为正向指标:
如果Xij为反向指标:
Yij是指第(i=1,2,3…k)个研究对象的第(j=1,2,3…n)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范围:0-1),Xij是原始数据。
3.3 权重分配
本文用熵值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本文用熵值法来进行赋权。首先,计算第i个研究对象的第j项的权重ωij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计算第j项的差异系数vj:
计算得出第j项指标权重pj:
本文选取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下:
3.4 耦合分析模型
耦合度分析模型中,衡量各个指标间关系的强度,用耦合度(B)表示;在各个指标耦合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衡量各系统中耦合协调性的指标,用耦合度协调度(D)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结合各指标的权重与《中国统计年签》和《江苏省统计年签》的数据,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及耦合分析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2019年前苏南、苏中和苏北消费升级综合得分呈微弱上升趋势,2019年后,三大地区除苏中以外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苏南综合得分远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其中苏中和苏北人均消费支出明显不足,是拉低消费升级综合得分的重要因素。苏北的消费结构得分严重不足,居民在食品支出上花费较大。苏中消费结构得分略优于苏北,但远低于苏南。
由表4可以看出,从产业升级的综合得分来看,苏南优势明显,苏北最低。苏南创新能力、产业协调和生产效率三个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且产业创新指标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域,可以看出创新力对于苏南产业升级具有很大的拉动力。苏中在产业效率方面得分高于苏北,其他方面动力不足。苏北在创新能力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效率、协调度得分较低且综合得分最低。考虑创新产品的利用效率问题。
总体来看,苏南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综合得分上都远高于苏中和苏北。江苏省区域间发展极度不平衡。
根据综合得分分析耦合关系,得出结果如图1所示。
如表5所示,为了更好说明江苏三大区域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需要划分耦合协调度等级。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10个等级,每类等级对应一种协调状态,更为直观地反映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如图1所示,利用2016—202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综合得分,计算得出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耦合协调度。 可以发现,苏南地区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优质协调,虽然2020年低至0.90,但没有跌破优质协调等级。但整体增长趋势不强,得分不稳定。苏中整体处于0.30左右,处在轻度失调等级,整体协调度有轻微下降趋势。2016—2017年,三大地区中,苏北地区的协调度最低,但整体有上升趋势,有望突破0.3,上升到轻度失调等级。
4 结论与建议
4.1 根据区域特点同步促进与错位提升
根据表3、表5和图1可知,江苏省三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苏南与苏中、苏北差距极大。苏南协调度一直处于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度平均处于0.92左右,与苏中有0.6左右差距。苏北和苏中虽然从数据上看差距较小,但考虑存在总量指标,苏中只有扬州、泰州和南通三个市,而苏北有五个市,所以实际的差距还要大。新常态下消费和产业受到冲击的同时带来新的产业升级机遇以及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江苏省要结合区域自身特点,做到抓重点,找特点,同步促进与错位提升。
4.1.1 同步促进
消费和产业“双升级”在江苏三大区域的实现路径存在差异,三大区域关注重点有重合点也有差异点。重合点在于供需都存在拉动作用且有乘数效应的领域,三大区域都应该实行多种措施促进“双升级”,比如生物医药。
4.1.2 错位提升
正确认识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各有侧重,充分开发各自潜力,助力新常态下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南整体处于优质协调,产业与消费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苏南的重点应放在寻找新的消费需求点,淘汰低端、落后的消费,利用消费错位提升产业升级,比如养老行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同时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三大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苏中与苏北的消费与产业双升级协调度都处在失调等级,与苏南存在较大差距。从表3可以看出,苏北和苏中的消费均量得分较低,说明两个区域的消费动力不足,重点放在复苏消费上,政府可以利用消费补贴措施,比如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复苏。在低收入人群较多的地区实施更为直接和重点的扶持政策,如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减免税收、提供政府补贴。短期内,一些受特殊情况影响严重的家庭可考虑暂时纳入低保。中长期出发,政府要做好保障低收入人群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升人均消费。充分挖掘苏中、苏北的消费潜力。
新常态下,苏中、苏北首先复苏消费,发挥消费对生产对反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其次促进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最后形成需求与供给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达到产业与消费双升级的目的。
4.2 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区域互动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关键动因。如表4与图1所示,苏南的产业创新得分较高,其他两项指标表现一般,但协调度一直处于优质等级,创新力为苏南的双升级发挥巨大推动力。当产业升级发展影响要素众多,包括劳动力的“相对竞争力”、技术能力、高层管理者或企业家素质、企业投入、基础禀赋和发展潜力、政府调控、行业协会的技术和创新要素供给的协同作用等,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使得科技创新在其产业演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不仅带来供给侧产品创新发展,还推动消费内容和方式的变革。
苏南、苏中和苏北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在各自创新过程中互通有无,互补合作。江苏政府应促进区域间合作,加强区域团结度,协调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的创新技术交流。例如,苏南企业可以将新技术作为一种投资资产与苏北企业进行合作,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税收优惠、补贴吸引苏南企业进行技术投资。
4.3 借力新基建促进区域“双升级”
新基建可助推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发展,新基建投资对象集中在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七大领域。这七大领域基础设施和装备都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功能的系统配套设备和装备,这些基础设施功能几乎全面覆盖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公共管理等多个方面。
4.3.1 改善民生
就当前来看,新基建的建设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复苏。从中长期来看,新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量级的增加。如表1所示,苏中和苏北的消费均量指标得分较低,新基建可以增加人均消费支出,扩大内需。同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满足居民高端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反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引领产业发展创新,江苏省应该大力建设新基建,以其为抓手促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
4.3.2 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三大区域的新基建设应在明确各地的特点与社会文化状况下进行。避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苏中、苏北地区应着重关注新基建赋能传统产业的领域,巧用推力和拉力,利用新基建挖掘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三大区域间应根据各自地区产业和市场需要,统筹规划新基建,形成自我主导产业明显、差异发展鲜明的地区产业联盟。集地区间的创新资源,获得更多的协调效应,促进苏南、苏中和苏北协调发展,助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一方面,从结构状况、整体状况与均量状况三个考察指标判断苏南、苏中、苏北的消费升级情况。另一方面,从生产效率、创新能力与产业协调度三个指标考察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产业升级情况。通过耦合度分析研究三大区域的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协调程度。
研究认为,苏南、苏中、苏北的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协调度在2020年前后有下降趋势,且三大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新常态下消费者的行为和需求有所改变,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促进江苏“双升级”的措施要结合区域自身特点,做到抓重点,找特点,同步促进与错位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强区域团结互补合作。借助新基建,扩大内需多方协同,统筹规划新基建,形成自我主导产业明显、差异发展鲜明的地区产业联盟。推动三大区域间的消费与产业结构双升级的良性互动。江苏政府应促进区域间合作,协调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的创新技术交流。集地区间的创新资源,获得更多的协调效应,促进苏南、苏中和苏北协调发展,助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消费和生产的“双升级”将继续深化,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环保标准的提高等。因此,企业需要持续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个性化和环保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员工的数字技能,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龙少波,丁露,余康.中国式技术变迁下的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互动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10):71-84+136.
张其仔,许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6):58-70.
何玉长.2020年新基建提速影响几何[A].人民论坛.2020(7):10-47
杨秀云,尹诗晨.行业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4):91-104.
俞剑,方福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5):68-78.
刘仁营,朱有志.重温马克思关于消费与生产辩证关系思想[N],光明日报,2016-02-03(13).
刘华军,王耀辉, 雷名雨.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7):99-116.
夏维.高新技术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基于省际数据的面板VAR分析[J].商业 经济,2019(6):1-2+12.
钱水土,李正茂.金融结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跨国数据的经验验证[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2):24-32.
丁露.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互动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J].重庆: 重庆大学,2021.
杨翠红, 陈锡康. SARS对我国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J].管理评论, 2003(5): 14-18.
Poon. 2004.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 1(1): 130-145.
Ohlin, B.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Li, L., Dunford, M,Yeung,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Dynamics: Geographical and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Chinese and Sino-EU Merchandise Trade [J]. Applied Geography, 2012(32):130-142.
NGAI, L, RACHEL, et al. 2007. 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lvarez-Cuadrado F, Long N V, Poschke M. 2018. 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labor income share[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87(feb.):206-231.
Keynes, J.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M]. Cambridg. UK: Palgrave Macmillan, 1936.
Markusen, A. A Consumption Base Theory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nference 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Rural Creative Economy[C]. NAREA Annual meeting, 2006(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