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助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2024-09-29 00:00:00吴金桃丁鑫龙
中国商论 2024年18期

摘 要:文章为了探讨民营企业数字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收集研究对象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对2015—2021年长三角城市马鞍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数字化水平测度;比较分析数字化转型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出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数字化水平呈高度正线性相关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熵权法;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b)--05

1 引言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新兴的信息技术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在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若想保持竞争力并与时俱进,采纳数字化战略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正如陈春花等(2019)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此外,罗贞礼在2020年提出,数字技术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其数据化特征将原始信息转化为实用的知识,这些知识随后被应用于实体经济领域,从而为经济的高质增长提供了动力。

为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成果所带来的机遇,企业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这一转型对于激发创新至关重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需求[1-2]。本文以马鞍山市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数字化转型的效应,马鞍山市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17.26万户,资金数额221.14亿元;民营企业67614户,注册资金359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081户,出资总额35.92亿元,民营经济实体个数超过24万户。

民营经济在马鞍山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水平较低、融资难、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很突出,马鞍山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扶持。

其中,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融资支持和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更加优惠的政策等,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马鞍山市民营经济正在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作为长三角地区“白菜之心”的马鞍山,马鞍山的民营经济在追求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显著挑战。当前,该地区在推动绿色、低碳型增长的进程中遇到了瓶颈,这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的采纳和旧能源的替代上存在持续性障碍。

此外,土地、能源和资源的紧张局势,以及人才的匮乏,已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常态性问题。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经济体相比,马鞍山在多个发展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干关键因素共同影响着本地区民营经济的优质增长。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别强调,主张通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重战略,以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鉴于此宏观背景,本研究集中探讨了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促进其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2 综述

2.1 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提出以来,学界对其概念和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认为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核心为高质量和高效益,并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多样、个性、健康和可持续的特征(任保平等,2018;高培勇等,2019)[3-4]。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2018年最早开始有研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章。

学术界关于民营经济的研究大多基于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运营绩效和对策制度(李枫,2019;李荣素等,2020)[5-6],或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某一行业民营企业的作用、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戴美虹等,2020)[7]。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本质上涉及对其经济发展质量的深入评估。经过对现有学术文献的综合梳理,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估手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别。

第一类别是运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来评估经济增长的品质。例如,刘思明等(2019)的研究中,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进行了量化分析[8]。

此外,余泳泽等(2019)在研究中,将环境因素纳入考量,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探讨,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技术效率整体下降而技术进步效率上升[9]。

除了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另一种评估经济增长质量的策略是构建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这种方法通过集合多个维度的指标,旨在全面审视一个经济体的增长质量,并揭示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如魏敏和李书昊(2018)的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一个包含53个具体指标的评估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东部较高、中部适中、西部较低的分布模式[10]。此外,其他学者如赵剑波等(2019)、刘亚雪等(2020)、欧进锋等(2020)采用了类似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11-13]。

2.2 企业数字化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初步成熟,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将其融入生产流程中。Negroponte在1995年提出的观点是,企业数字化涉及三个主要领域: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商业活动,其中数字技术在生产资料的应用是关键,这不仅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还为商业创新提供了动力[14]。

目前,企业数字化的技术应用,学术界已达成普遍共识,即企业数字化实质上是企业采用数字技术的过程,这一点在胡青(2020)和刘政等(2020)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15-16]。

在衡量产业数字化水平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宋清华等(2022)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评估了产业对数字经济要素的依赖性,以此作为衡量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的单指标方法[17]。而傅为忠和刘瑶(2021)则构建了一个包含14个指标的体系,从数字化基础设施和能力两个维度来评价产业的数字化水平[18]。刘钒和余明月(2021)则从融合规模、投入、产出和效益四个维度出发,选择包括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重在内的9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的数字化水平[19]。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结果

3.1 测度方法

本文采用熵权法来界定民营经济优质发展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的权重分配技术,依据数据本身的特征来确定权重,有效排除了主观判断的干扰。本文的数据集涵盖2015—2021年马鞍山市的统计资料,主要从《安徽统计年鉴》《马鞍山统计年鉴》、企业年报及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的企业公开数据中抽取。通过极差标准化处理,实现了对各年度指标的无量纲化,进而计算了各指标的贡献率、熵值和信息效用值。文章利用这些指标的变异性,为每个指标分配了相应的权重,最终综合评估了民营经济的优质发展水平及数字化进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计算各测度指标的权重W,Ej表示各测度指标的信息熵,j表示测度指标。

式(2)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C,i表示年份,j表示测度指标,Xij表示各测度指标的原始值。

3.2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选取及测度

实现经济的优质增长不仅仅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还涉及对经济发展多维度因素的考量。这包括但不限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增长潜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产业组合的合理化等。这种评价反映了经济体在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方面的表现。其中,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是推动经济优质增长的核心环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地驱动地区经济的扩张,促进劳动力和资本从传统的第一产业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的优化配置,从而为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推动力。

本文采用任保平、高培勇等的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的需求,以产业结构优化及总量等为主要指标,构建马鞍山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结构和总体规模的视角,本文从四个关键性指标来衡量民营经济的优质发展水平。这些指标显示,当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增值比例提升时,通常标志着服务业的先进性和经济体的成熟度;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越大,这反映出民营经济的坚实基础;而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增值比例降低,则暗示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趋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其增长直接与居民经济福祉挂钩。如表1所示,在评价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各指标分配的权重大致相同,处于0.2~0.3。值得注意的是,民营经济的增值占地区GDP的份额在所有考量的指标中,对于推动民营经济的优质发展尤为关键。这表明马鞍山的民营经济已经打下了优质发展的基础,尽管如此,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仍显示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3.3 数字化水平指标选取

从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角度出发,结合数字经济内涵及以上文献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性和数据可得性为原则,从民营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构建了6个二级指标的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估数字化发展水平时,根据表2的六个关键指标权重被分配得相对均匀,表明这些指标对整体数字化水平的影响力大致相同。其中,R&D经费支出对数字化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企业比重。另外,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3项指标权重接近并且影响较小。专利申请数指标的权重最小,与其他指标相比,它对数字化水平的影响最小,而专利申请数越多,科技数字化水平越高。

3.4 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公式(2)测度2015—2021年马鞍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水平综合指标,并运用SPSS作图工具绘制两者发展趋势图,如表3及图1所示。

为研究2015—2021年马鞍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数字化水平的关系,本文对两者进行了拟合,发现两者拟合系数达到R2= 0.951,说明模型高度拟合,线性相关系数R=0.975,说明两者高度线性相关,在95%的置信水平下,正线性关系检验显著。

(1)数字化与经济质量的正相关性

自2015年起,马鞍山的数字化进程迅速发展,数字化水平从2015年的0.226增长至2021年的0.422,实现了86.7%的增长率。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数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七年间的增长速度为84.6%。统计分析表明,数字化水平与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51,特别是2018年之后,数字化转型对经济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2)研发投入的核心作用

研发(R&D)经费的投入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而创新本身是数字化发展的驱动力。在数字化水平的衡量中,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为0.181,是影响数字化水平的最大因素。若R&D经费占GDP的比重减少,将导致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不足,进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这对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不利的。

(3)科研人才的短缺问题

尽管科技创新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至关重要,但马鞍山地区的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落后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的缺乏,进一步制约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影响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数字化水平指标中,R&D人员的全时当量权重为0.155,这表明科研人才对数字化发展的贡献尚未充分发挥。

(4)整体水平较低

马鞍山市数字化水平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长三角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落差,已有数据显示,江苏、浙江和上海数字经济发展较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0.4以上且分列前三名。马鞍山数字经济水平均在0.4以下,近年有很大提升,需要加以重视,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4 数字化转型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4.1 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关键在于优化民营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发展环境。这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加速人才体制的改革,完善人才的选拔、引进、培养、评价和流动体系,并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增加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度,利用关键产业和重大项目作为人才集聚的平台。此外,应加强与教育机构如安徽工业大学和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以培养具有领导潜力的数字技术人才。

4.2 促进民营资本的流动性和金融支持

政府需助力企业在信贷数据和数据资产化方面取得进展,确保信息披露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减少融资成本,减轻融资难题。通过深化金融科技与企业发展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4.3 扩展民营经济的数字化增长空间

激励民营企业利用市场机制,结合国内外双循环机遇,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同时,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在关键行业和区域建立数字化转型中心,以促进不同规模企业的合作和数字化升级。此外,应鼓励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镇数字化,解决发展问题,并寻求农村振兴的有效策略。

4.4 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产业结构

鉴于产业比例失衡导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受限,应将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构建多元化的数字产业生态,以加速产业转型。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扩展其在教育、卫生等关键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政府机构也需采纳新技术,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综合性数字生态系统,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陈春花, 朱丽, 钟皓, 等. 中国企业数字化生存管理实践视角的创新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9, 22(10):1-8

罗贞礼.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属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7):6-12.

任保平, 李禹墨.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3):105-113.

高培勇, 杜创, 刘霞辉, 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 2019, 54(4):4-17.

李枫, 高闯. 新中国70年政策推动下的民营经济演化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 40(12):3-15.

李荣素. 新时代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市栾城区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0, 22(1):42-45.

戴美虹, 李丽娟. 民营经济破局“出口低端锁定”:互联网的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 2020(3):16-32+135.

刘思明, 张世瑾, 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4):3-23.

余泳泽, 杨晓章, 张少辉.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36(6):3-21.

魏敏, 李书昊.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11):3-20.

赵剑波, 史丹, 邓洲.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 40(11):15-31.

刘亚雪, 田成诗, 程立燕. 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比较[J].经济学家, 2020(5):69-78.

欧进锋, 许抄军, 刘雨骐.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 2020, 40(6):77-86.

Nicholas Negroponte. Being Digital[M]. Knopf, 1995.

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 2020(2):146-154.

刘政, 姚雨秀, 张国胜, 等. 企业数字化、专用知识与组织授权[J].中国工业经济, 2020(9):156-174.

宋清华,钟启明,温湖炜. 产业数字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74-84.

傅为忠,刘瑶. 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1(12).

刘钒,余明月.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07):1527-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