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

2024-09-29 00:00:00霍杰田贵贤
中国商论 2024年18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阐述评价体系重构的重要性,提出评价体系重构应遵循的原则,构建包含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评价体系实施方法,指出当前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重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9(b)--04

2023年9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差距,找出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的评价体系还可以引导各地区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培育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文献回顾

1.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新质生产力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刘志彪等,2023;周文和叶蕾,2024;李政和崔慧永,2024;王国成和程振锋,2024;张辉和唐琦,2024)。姜长云(2024)指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并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概括为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绿色低碳、融合赋能和链网联动。张杰(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改革催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曾宪聚和曾凯(2024)则从政治概念、学术概念与产业概念三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属性进行了阐释,认为其是全球政治意识形态变化和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升级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 罗建文(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是具有适应新时代、集聚新知识、拥有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蕴含新动能、拓展新市场和满足人民新需求等质态内涵的生产力,具有许多新的基本特征。王炎龙等(2024)则从质态升级、要素创新与体系构建等方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科学评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王珏(2023)从生产力三个构成要件对应性构建了衡量指标,提出了1-2-3-4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孙丽伟和郭俊华(2024)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李阳等(2024)同样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设计指标。王珂和郭晓曦(2024)则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张哲等(2024)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四个要素方面设计指标。

1.3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

本文运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孙丽伟和郭俊华(2024)测算了2007—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现其呈不断提高态势,但区域差异明显。李阳等(2024)测算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发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仍偏低,地区间差异较大。王珂和郭晓曦(2024)测算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发现整体水平逐年上升,但不高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张哲等(2024)测算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现总体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四大区域差异明显。朱迪和叶林祥(2024)测算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发现整体提升明显,但水平仍偏低,区域差异较大。

虽然多位学者都尝试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来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这些体系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整合现有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以期形成一个更加统一、标准化的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跨地区、跨时间的比较和分析。

2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了一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出现,这种生产力是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应用及其融合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方向。

从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新驱动。在核心上,新质生产力依赖于创新,强调从原始创新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二是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主体间的协调互动,实现区域均衡、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发展。三是绿色生态。新质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四是开放合作。新质生产力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五是共享发展。强调成果的公共共享,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并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2.2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驱动因素不同。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资源、资本等要素投入驱动,而新质生产力则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强调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性。

二是发展方式不同。传统生产力多以粗放型发展为主,而新质生产力则倡导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

三是组织形态不同。传统生产力的组织形态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而新质生产力则呈现出柔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特点,更加注重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协同。

四是参与主体不同。传统生产力的参与主体以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为主,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各类市场主体的协同创新,更加注重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作用。

五是评价标准不同。传统生产力主要从产出规模、增长速度等数量指标来评价,而新质生产力则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

3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重构原则

重构科学合理的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重构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做到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够准确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避免出现偏颇或遗漏。同时,指标设置还要与国情相适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先进适用的计量模型和统计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对于难以直接量化的指标,可采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

3.2 全面性原则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力求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方面,评价体系应当涵盖新质生产力的各个重要领域,包括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等,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应当兼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当前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展现新质生产力的整体面貌。只有做到全面系统,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为相关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3 可操作性原则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是评价指标应当简明易懂,数据易于获取,避免设置过于复杂、难以量化的指标。二是评价方法应当便于操作,计算过程清晰透明,确保评价过程的可重复性。三是评价结果应当直观明了,便于理解和应用,为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四是评价体系应当与现有的统计和监测体系相衔接,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减少重复劳动。只有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3.4 动态性原则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动态性原则,及时反映新质生产力的最新进展。一方面,评价指标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优化指标体系,补充新的指标,剔除过时的指标,确保指标体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应当动态更新,根据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调整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同时,评价周期应当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既要保证评价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又要兼顾评价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只有遵循动态性原则,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准确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

4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重构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以全面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五个维度入手,选择了15个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

4.1 创新能力指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评价创新能力需要从研发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等方面入手:

(1)研发投入强度

研发投入的强度常被视作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标杆。通常是通过计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比例来判定的。

(2)专利授权数量

专利的授权数目为评估创新产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它不仅能展示创新成果的数量,还间接反映了其质量。可以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量、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从不同角度评价创新产出水平。

(3)新产品开发周期

从概念到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标准。开发周期越短,说明创新效率越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越快。

4.2 协调发展指标

协调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需要从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和区域均衡等方面进行评价:

(1)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评估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指标。

(2)城乡发展差距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等方面进行评价。要衡量城乡之间的发展落差,不仅要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还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3)区域均衡发展指数

区域均衡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选择区域GDP增速差异系数、区域人均GDP差异系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指标,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指数,综合评价区域发展的均衡性。

4.3 绿色生态指标

绿色生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需要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等方面进行评价:

(1)万元GDP能耗

万元GDP能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能效的重要参数。该指标数据相对容易获得,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资源利用效率。

(2)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量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衡量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评估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常常参考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等环保数据。

(3)绿色技术应用水平

绿色技术应用是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从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选择绿色技术专利数量、绿色技术产业化率、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率等指标,评价绿色技术应用水平。

4.4 开放合作指标

开放合作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需要从贸易开放、投资开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1)进出口贸易额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度,可以从其进出口总额中得到体现。可以选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等指标,评价贸易开放水平。

(2)外商直接投资额

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经济交融程度的重要标志,可以选择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GDP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评价投资开放水平。

(3)国际合作项目数量

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选择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友好城市数量等指标,评价国际合作水平。

4.5 共享发展指标

共享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需要从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1)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居民收入的增速提供一个观察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情况的视角。要评价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可以观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

(2)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水平反映了政府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共享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提供了一个评估公共服务覆盖面的窗口。

(3)社会公平指数

社会公平,作为共享发展的核心,应综合考虑机会、规则和分配的公平性。在评价社会公平时,机会、规则和分配的公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维度。

5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实施首先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应该涵盖评价指标所需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数据。数据来源多样,包括政府公告、企业内部数据和市场调研结果。数据采集时,必须确保其真实性、精确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

收集完数据后,需要进一步整理,过滤掉异常或无效数据,并对缺失部分进行合理估算或删除。为了让数据更加规范,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消除不同数据和数量级之间的干扰。

5.2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对于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中的某些定性指标,需要进行量化转换。这种量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例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或模糊评价法等。德尔菲法是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层次分析法是通过两两比较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隶属度函数将定性指标映射到[0,1]区间。

量化后的数据还需进行无量纲处理,常见的方法包括标准化和归一化,以确保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5.3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文章在设置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可以综合采用主观和客观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来确保权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例如,可以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再结合熵值法得出客观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平均得出最终权重。

5.4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加权求和、乘积法或TOPSIS法,这样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加权求和法是将各指标的标准化值与权重的乘积求和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乘积法是将各指标的标准化值按权重加幂后求积得到综合评价指数;TOPSIS法是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得到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轻松地进行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或者观察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参考文献

罗建文.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24(4):5-20.

张杰.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中国实践路径[J].河北学刊,2024,44(3):127-134.

朱迪,叶林祥.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J].统计与决策,2024,40(9):24-30.

孙丽伟,郭俊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4,40(9):5-11.

李阳,陈海龙,田茂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40(9):11-17.

张哲,李季刚,汤努尔·哈力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4,40(9):18-23.

王珂,郭晓曦.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J].统计与决策,2024,40(9):30-36.

曾宪聚,曾凯.新质生产力:复合概念、发展基础与系统创新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2):5-15.

王炎龙,黄婧,王子睿.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的质态、要素与体系研究[J].中国编辑,2024(4):22-28.

姜长云.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发展要求和发展重点[J].西部论坛,2024,34(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