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生本意识:语文教学应“学、思、悟、行”

2024-09-29 00:00林雅聪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8期

摘 要 生本意识突出以学生为本,鼓励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生本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据此,语文教学研究的范畴在涵盖文本解析、教学方法探索的同时,核心聚焦于学生学习的需求、过程与成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守生本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学、思、悟、行”,方能师生协同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 生本意识 语文教学 学思悟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生本意识则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学习语文即学习生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世界的真与善,感悟人性的美好,使精神得到充盈,获得生命的成长。正如倪江老师所说:“语文是让人幸福起来的一门学科,是让生命敞亮起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思维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凸显生本意识,加强求真意识、建构意识和倾听意识,学、思、悟、行,促进师生协同发展。

一、生本意识渗透于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1.学: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中,教师应摒弃强行灌输与一言堂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建构,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初中生处于青春懵懂阶段,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意识有所增强而学习能力与兴趣尚待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自主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方法等融入教学过程中,构建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引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巧妙设计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大脑细胞的神经元,使其处于活跃状态,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些新颖且具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如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问题:“生命是宝贵的,人死不能复生,那么题目中的‘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有反差的问题,激发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阅读原文,从而找出答案。然后在精读阶段,教师可以抛出如下问题:“作者是通过什么素材来引出‘再塑生命’这一话题的,对于这些事例你有什么思考和想法?”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在不断反思中深化理解,直至再次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在持续的思考与探索中得到显著提升。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对生命进行认知和探索,并写出自己的感悟。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又如,学习《愚公移山》,在引导学生学习愚公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可以提问:“愚公移山的初衷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直接移动大山,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比如,是否可以考虑迁徙居所,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相对容易地达成目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跳出传统认识,运用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思路得以拓宽,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进而促进了其阅读鉴赏水平的提升。

2.思:开展多元化互动,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也是生本课堂所追求的。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动中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而不只是教师一味地讲授知识和理论。师生在互动中可以交流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评价等,促进彼此思考探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碰撞思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能够有效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使关系更为融洽。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关系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才能够激发彼此最大的能量,促进共同成长,并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文化沙龙、头脑风暴等,以此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与理解,锻炼其思维能力,提升其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父母亲情为出发点,开展讨论和交流。结合课文中作者描写的“步履蹒跚”的父亲笨拙地爬月台去买橘子等细节,思考回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流露的点滴之爱,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更乐于去分析这篇文章。

又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鲁达的性格特征,他粗中有细、有情有义的丰满形象就出现在了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畅所欲言,将文中的人物与实际生活中自己所认识的人物作比较,深化印象,从而引发共鸣,激发思考。人物讨论之外,还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由这篇课文延伸至《水浒传》整部小说,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林冲、武松等,并对“逼上梁山”进行深入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3.悟:联系生活,感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他们都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应该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与体验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教学文本,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和能力。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不仅包括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囊括大量的文化精神元素。自然风光如辽阔的大海、广袤的草原、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等,文化元素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除此之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每天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发生,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让人气愤或者唏嘘,存在着“真善美”和“假丑恶”正反两面的社会现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思所得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方能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时,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在文本中寻找作者描述的场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文本,当然也就蕴含着丰富的真实情感和学习素材,只要善于挖掘,努力思考,将其中的营养吸收消化,便能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父亲平凡的外貌、笨拙的动作,但是处处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表现了父亲的伟大形象,读来感人至深。在阅读和学习这篇经典散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思考生活中父亲、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反而更能衬托亲情的伟大。将从生活中体会到的情感与作者描写的话语和写作手法进行对比,并学习借鉴,将其中有用的元素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运用。

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抛去文本的束缚,单纯地从内心出发,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去体会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并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初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意识,能够清晰地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见闻,将其记录下来,以作为有用的语文学习素材。比如假期家长带着学生去游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么学生就可以记录这些风光的特点、背后形成的原因以及人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情操陶冶等。又如学生参观了某个名胜古迹,就可以将这个地方的特征、历史渊源、背后的故事典故等写下来。再比如生活中遇到的邻里之间的哪怕是帮忙拎东西等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升华一下,将人们的善良记在心中。如此等等,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取之不尽,只要善于思考和积累,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4.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内化为行为习惯

生本意识还要求语文教学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相关情境,或者开展与语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在表演之前,学生首先应该将这个故事的脉络和情节了然于胸,对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也有所熟悉,再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游刃有余。经过实际表演,学生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和思想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学习和表演的情况,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写下来。可以是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和分析,也可以是针对作者写作初衷的挖掘和感悟,还可以是对某个自己喜欢人物的形象分析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都会有所提升。

又如,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旖旎的风光。如看到美丽的彩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彩虹产生的原因,以及彩虹的特征,进而得到美景的熏陶。看到碧绿的大草原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原如此的广阔能激发内心远大的理想,如呼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之音。描写身边实实在在的景物,由于置身其中,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到景物的特征及美丽之处。如在大海边看到夕阳西下,几只海鸥轻轻地飞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一幅自然和谐的美妙画卷。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生活实践,如探访社区或村里的先进典型和贫困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对模范先进人物的尊重之情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情。将这些思想情愫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增强情感感知能力,丰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践行生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在多元互动中探究语文学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去感悟语文、感悟人生。生本意识的渗透应讲求求真原则、建构原则和倾听原则,以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依托,仔细倾听学生关于学习的感悟,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思、悟、行,提升综合素养。正如学者马丁布伯所讲的,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的心灵。凸显生本意识,遵循教育和学习的规律,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