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探讨《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看到实用文如何在美育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绘,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园林的美。其次,通过与园林的情感交融和精神对话,促进了物我合一的审美交互,加深学生对“情趣美”的理解和体验。最后,通过对苏州园林“图画美”概念的探索,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和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 《苏州园林》 图画美 美育价值 审美体验
课程标准的“审美创造”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在这一框架下,以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为例来探讨实用文文本的美育价值,尤其是从“图画美”的角度,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还能为学生提供深刻的文化和审美体验。
一、获得审美体验:身临其境,感受“图画美”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精心描绘了苏州园林的美景,通过文字构建了一个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幻想空间。例如,他提到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不仅展现了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精妙设计,也反映出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美感体验。这样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体验美。
又如,叶先生在描绘假山池沼时,强调了自然元素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揭示了这一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精妙,引导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苏州园林中的“图画美”。 假山的堆叠不单是对真实自然的模仿,更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通过人工的精心设计与自然形态的和谐对话,创造出如画的景观。这种景观设计不仅展现了假山自身的美感,还通过精细的层次与结构变化,让游览者在每一个角度都能享受如同观赏一幅精美图画般的视觉体验。通过这样的描述,叶先生巧妙地引领读者进入一种超越实际空间、融入艺术构想的审美空间,实现了对“图画美”的深刻领悟。提到“大多引用活水”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苏州园林中水与景观的和谐共存,流动的水不仅为园林带来生机与活力,更为园林的整体美景增添了变化与灵动性。活水的引入,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使得整个园林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随着时间而展现出不同的美。这样的设计让游览者在游赏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不同时间、不同视角下的美,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暗藏着四季变化的美。叶先生所述:“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段描述深刻体现了中华园林艺术中“模拟自然”的设计原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活美学。通过精心挑选和布局各类树木,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重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创造出一种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自然景观。这种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复制,更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诠释和赞美,让人在游览中能够体验到自然界的无限魅力。进一步地,叶先生强调的“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景观效果,体现了苏州园林设计中对时间深度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落叶树与常绿树的相间布置,以及不同季节花开的树种的选择,苏州园林将时间的流逝转化为可见的景观变化,使得园林不仅是空间的艺术,也成为时间的艺术。此外,通过细致描绘园林中树木的不同姿态,叶先生让读者体会到每一种树木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这种对生命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传达了一种生态美学的理念——即在自然和人文的相互作用中寻找和谐共生的可能。
通过阅读《苏州园林》,学生能够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美的体验。如叶先生所言:“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不仅传递了苏州园林的美学追求,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尊重。同时,这种从文本到心灵的跨越,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追求,还能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美。
二、促进审美交互:物我合一,体悟“情趣美”
在《苏州园林》中,叶圣陶先生深入揭示了园林之美不仅源于其外在的造型和布局,更重要的是园林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和精神对话。他提到:“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种设计哲学的背后,是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情趣的独到追求。园林中的每一处布局,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在与观赏者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引导他们从物我分离的观察者,变成物我合一的体验者。
叶先生对花墙和廊子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精美细节,也深刻体现了中华园林设计中追求的视觉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这不仅是对苏州园林独特美学的具体展现,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留白”原则的现代体现。通过空间的有意留白,引发无限的想象与情感共鸣。此外,镂空图案的墙壁不仅增添了空间的透视感和层次感,更让光影通过图案投射到地面或对面的墙壁上创造出时时变化的美景。廊子两边无所依傍的特点,不仅强调了结构上的轻巧和视觉上的开阔,更在精神层面上强调了自然与建筑的无缝衔接。游人在廊中行走,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园林中的花木,又可以远眺园外的景色,体验中华园林设计中的“借景”之美。
此外,叶先生还细致描绘了园林中门窗的设计艺术和色彩搭配,这些元素体现了苏州园林工匠和设计者的精湛工艺和独到审美。通过精细的图案设计、雕镂与色彩运用,苏州园林的门窗与其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为游览者提供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体验,从而深刻体会到“情趣美”。
苏州园林中工艺精细与图案优美的门窗,不仅仅是园林建筑的一部分,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展现了工匠的巧夺天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工艺的精细程度和艺术性的高度,使得每一扇门窗都能与园林中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和谐共存,引发游览者对美的主动探求和深层次欣赏。苏州园林的色彩搭配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和谐美的追求。叶先生指出,“极少使用彩绘”的设计哲学和对比色彩的谨慎选用,如“墙壁白色”“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以及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色彩协调,这些都巧妙地将建筑融入了自然之中,创造了一种静谧而和谐的环境。这样的色彩设计不仅令人感到安静闲适,也在无形中增强了游览者与园林之间的情感连接,激发了其对园林美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这种体验,不仅令人在视觉上得到享受,在精神层面上也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
通过《苏州园林》课文的美学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园林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中情趣美的体悟,他们可以学会如何与周遭的环境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这种审美交互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意识和正确审美观念的关键所在。
三、激发审美创造:由此及彼,体认“文化美”
《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概念不仅深刻揭示了苏州园林设计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探索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对于初中语文教育而言,该文本不仅是美育的载体,更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引导学生体认“文化美”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积累拓展活动的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一目标。
在探讨《苏州园林》与《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时,不仅要发现两者在园林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和自然景观营造上的异同,还要深入探索它们所反映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审美理念。《苏州园林》体现了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包括追求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借景”“映景”的设计手法,通过精心布局的山水植被,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意境。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则同时融合了北方和南方园林的特色,不仅有广阔的空间感,也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和雅致。大观园中的建筑、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元素,都是作者用以映射人物命运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苏州园林》中的空间布局注重“隐逸”“幽深”的感受。通过曲折的路径、分隔的景致、掩映的手法,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布局则更加复杂多变,空间的变化和场景的转换,旨在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深层思考。大观园的自然景观营造,如水面的波光、花木的芳香、假山的奇峰等,都富有诗意和画意,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通过对比《苏州园林》的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结合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综合艺术特色,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寻求自然与人文的平衡。例如,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理想园林,不仅要考虑自然元素的布局(如水体、植被、山石),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文化元素(如诗、书、画)来增强园林的文化氛围和审美价值。这样的活动设计,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深刻的自然感受,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
在跨文化视角下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特点,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知识,还能够激发其审美创造力,深化其对“文化美”的理解与体认。例如,西亚园林,尤其是伊斯兰园林,以四分法的布局、丰富的水元素(如水渠和喷泉)为显著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对天堂的向往。此外,西亚园林中常见的几何图案和精美的瓷砖装饰,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对天堂美景的想象和追求。欧洲古典园林,特别是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强调对称性和几何图形的规则排列,通过大规模的景观设计和雕塑装饰,展示出皇家权力的象征和视觉冲击力。欧洲园林借鉴了古罗马园林的风格,通过轴线对称、开阔的视野以及精心设计的花坛和喷泉,展现了一种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关于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资料,使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形式,系统比较这三种园林在设计理念、风格特点、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异同。基于这些资料教师可以布置设计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融合中国、西亚和欧洲园林元素和设计理念的虚拟园林,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美学元素,还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园林设计中体现跨文化的交流和包容性。这个作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园林设计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化美”的体认和创造。
《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篇展示江南园林美学的文章,更是一座通过美育教育链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桥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更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审美创造力,进一步体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