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在20世纪80年代便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以语文视角对《蒲柳人家》进行再解读,该作品大量运用民间口语俗语,尽显乡土特色;巧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句生动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塑造动人形象;精心构思,让故事情节曲折多彩。
关键词 《蒲柳人家》 乡土小说 俗语 修辞 细节 情节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代表作,其有“荷花淀派”的清丽柔媚,有“燕赵文化”的劲健阳刚,有大运河的乡土地域风味,有乡间百姓的逸闻趣事。读《蒲柳人家》,我们能看到一幅幅弥漫乡土气息的风俗画,领略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感受淳朴热情、嫉恶如仇的劳动人民的情感。作者将《蒲柳人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写得很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别具风味。《蒲柳人家》在20世纪80年代便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目前的统编九年级第二单元课文是原小说的节选。文章尝试对乡土小说《蒲柳人家》进行语文视角的再解读,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特色语汇,彰显乡土风情
《蒲柳人家》写人叙事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为作者善用民间口语、大众化的俗语,并对之加以精心提炼,形成了一种凝练、灵动的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彰显了独特的乡土民俗风情。这种接地气的语言,令读者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例如,小说写一丈青大娘对孙子何满子的爱,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勾魂索命,为避邪免灾,就给他缝了红肚兜,让他男扮女装。可何满子毒日下到处跑,肚兜“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这里用方言口语生动地说明大热天裹红肚兜的坏处。又如,小说写一丈青大娘看见几个纤夫穿着不雅,就“断喝”阻止。纤夫们在大热天逆风顶水远道而来,“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这是方言口语,很生动,若写成“还没休息,心里很恼火”,就没有兴味了。而纤夫们毫不理睬,把一丈青大娘的话当成“耳旁风”,“耳旁风”这句俗语,指他们根本没有把一丈青大娘的话放在心上。一丈青大娘挽袖阻挡到纤夫们跟前,一个年轻纤夫说“好狗不挡道”,这可像“捅了马蜂窝”,惹得一丈青大娘大怒,“好狗不挡道”“捅了马蜂窝”这两句俗语通俗易懂又形象。写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用口语突出一丈青大娘武力强。何满子的母亲长得漂亮,但身子单薄,一丈青大娘认为她是“一朵中看而无用的纸花”,轻视她不会劳动。一丈青大娘与儿媳妇有矛盾,她的儿子为了照顾媳妇的情绪,要在城里定居,她虽不愿意,但想到一家人“鸡吵鹅斗”,惹人笑话,“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这些都是方言口语,带有乡村地方色彩,形象地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心理矛盾。小说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方言口语,如“人配衣裳马配鞍”“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攀高枝儿”“一脑门子官司”“气不打一处来”“睁眼瞎”“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等,都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蒲柳人家》中的特色语汇还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特点,如多用四字短语,遣词造句文白相间,对称押韵。读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例如,描写何大学问外貌是“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很有《三国演义》评书的语言味道,简练顺畅。他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运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文采和趣味。又如,何满子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叫得山响”,“官讳”为书面语,“叫得山响”为口语,两者结合显得幽默有趣。
二、巧妙修辞,打造生动语句
若一味用口语俗语,则未免显得单调,刘绍棠还使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格打造精美的语句,使语言俗中有雅、生动形象,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例如,小说中写天气“热得像天上下火”“头顶着火盆子”,这是兼格修辞,借形象感强的事物设喻,夸张天热的程度。写何满子穿着红肚兜,小姑娘们打趣他,他恨不得“找个田鼠窝钻进去”,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何满子的害臊、尴尬之情。写何满子生气,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写何满子往外跑就像“野马摘了笼头”,一天不着家就像“野鸟不入笼”,用比喻写他的顽皮任性。写何满子被关在家里,头顶像“压着一朵乌云”,屁股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这些是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他极端厌学的情绪。写奶奶找何满子,他跟奶奶玩捉迷藏:“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这段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何满子稚气、顽皮的情形,生动有趣。形容一丈青大娘骂人,“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写纤夫被扫落河水,“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此处有比喻有夸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泼辣刚直的性格特征。写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爱是要天上星星,也“赶快搬梯子去摘”,把孙子当“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孙子没有回家,奶奶像丢了魂,“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一丈青大娘见孙子天天被先生挨打,“心疼得就像一块一块剜肉”,以上这些句子,或夸张,或比喻,或排比,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小说中写何大学问喜欢“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用排比句简练生动地突出了人物个性。小说中还用了一些对偶句,如“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开口诗云子曰,闭口之乎者也”“头顶着星星,脚蹚着露水”“三间泥棚茅舍,八亩河滩洼地”,这些语言句式对称、音韵和谐,简练地写出了具体情境。
从以上修辞手法分析看,刘绍棠充分发挥了每种手法的艺术功能,或直白通畅,或生动形象,或简练传神,或音韵和谐,彰显了其斐然的文采。
三、雕琢细节,塑造动人形象
《蒲柳人家》在语言上有讲究,在叙事上也详略得宜,有白描式的轻描淡写,也有关键处的浓墨重彩,在细节上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着意雕琢,把生活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一丈青大娘让人印象深刻,其中细节功不可没。前面说过,有纤夫们行船从一丈青大娘家门口经过时,大娘见他们赤身裸体,只系腰带,卷裤盘头,便责令其穿裤。纤夫们嫌她多管闲事,不予理睬。且看作家是怎样写一丈青大娘的:心理是恼火;动作是挽了挽袖口,冲下河坡,挡住纤夫,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语言是“不能腌臜了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有纤夫非但不听,反而用手推她。她的神态反应是“勃然大怒”,动作是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写纤夫挨揍的细节也很精彩:“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通过对纤夫的动作、外貌的描写,衬托了一丈青大娘力气之大、出手之狠。其他人见同伴挨揍,蜂拥围攻。一丈青大娘火爆性子上来,折断河柳,呼呼挥舞,将他们统统扫下河。这里“折断”“挥舞”“扫下”一串连续动作,描述了一丈青大娘惩治纤夫的痛快淋漓,扫下河还不算完,她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不准他们爬上岸来,直到船老板请人说情才罢休。这段文字,作者着重刻画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写一丈青大娘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有力表现了她泼辣刚直、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一丈青大娘脾气火爆、嫉恶如仇,但为人是热心肠。她会给别人治疗外伤,会接生,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她都主动帮忙,对年幼的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的孙子十分顽皮,整天在外疯跑,见不到孙子面,奶奶是提心吊胆,出来进去团团转,四处寻找,亮着嗓门喊,这里通过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写奶奶的担心。接着一个细节更是感人,孙子天黑回家,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打,顽皮的孙子面无惧色,一动不动,老人只得“扔下”顶门杠子,叫声“小祖宗儿”,然后就去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这段细节对动作、语言的刻画很精彩,要打是因为孙子惹她生气,她担心孙子出事;“扔”是她疼爱孙子,不忍心下手。一声“小祖宗儿”饱含她对孙子的怨气和无奈,以及对孙子的万般疼爱。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小说除写一丈青大娘,还写何大学问逗弄孙子、严管孙子、自己在学问上下功夫,写何满子四处疯跑、上课厌学等。每个人都写得很逼真。事实证明,只要精心雕琢细节,就能塑造动人的人物形象。
四、围绕主角,构建曲折情节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巧妙,故事才有趣味。《蒲柳人家》叙事没有平铺直叙,内容反复穿插,情节环环相扣,颇有特色。
故事开篇倒叙,写火热的中午,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这就设置了悬念,一个六岁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大错?扣人心弦。接着作者以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何满子为线索,串起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一些故事。先写何满子具有特点的外貌,初露顽皮、不安分的特点。随后笔锋一转,写奶奶对他的爱,她求人用彩线为他做红肚兜,寄予对孙子出人头地、驱凶避邪的意愿。可是事情并不像奶奶想象的那般顺利,矛盾出来了,何满子认为红肚兜穿在身上非男非女惹小伙伴们笑话,不愿意穿。奶奶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说起奶奶,接着又介绍她的外貌及言行特点,并讲述了她惩治穿着不雅的纤夫们的故事,还概括地讲了她的勤劳能干和为人古道热肠等事迹。接着又插叙何满子,写他呱呱坠地后,奶奶烧香拜佛;“洗三”杀鸡宰羊,摆小宴;满月杀鸭宰猪,摆大宴,缝百家衣;周岁打造长命锁;等等。极写奶奶对孙子的溺爱。说起孙子,接着又插叙她当初在选儿媳妇的问题上与何满子爷爷的矛盾,后来与儿媳妇的矛盾。接着又插叙写何满子暂时留在奶奶身边时的淘气,奶奶又气又疼爱。奶奶给爷爷告状,于是便出现开头的一幕,呼应了开篇。
接着笔锋再转,写何大学问的外号由来、经历、绝技及其仗义疏财等特点。笔锋又转到写何大学问反思没有文化的家史,写他要栽培孙子让孙子有文化,便请了家教。可是聪明的孙子并不理解爷爷的苦心,读书无心,上课走神,没有少挨先生的打,再引出爷爷与孙子的矛盾。接着又写何满子听到爷爷奶奶吵架,明白了爷爷这次赶马是死里逃生。至此,何满子才清楚爷爷把气撒自己身上的缘由,解开了开篇设置的悬念。结尾写何满子盼望奶奶早来解围,再次呼应开头,结构非常巧妙。
从以上情节来看,何满子起着重要作用,他就是整个故事的一个“结”,一个焦点。全文围绕他聚聚散散,既统一了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绾结了全文内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描写各种人物对何满子的不同态度,进而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小说内容的多次插叙回述,也使故事情节更显摇曳多姿。
五、结语
从以上几个方面解读《蒲柳人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学习作家运用语言和构思情节的能力。作为一篇20世纪80年代便入选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我们应该对《蒲柳人家》予以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这篇小说的美育、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