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渲染”下赋形思维的培养

2024-09-29 00:00:00戴涵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8期

摘 要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要做到文从字顺,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赋形思维。赋形思维是一种目标、理想、功能,是一个将立意变成材料、结构、文体的过程。在行文中,渲染在写作行文的思维模型中处于基础地位,既是行文过程中的思维操作技术,也是一种行文展开的控制因素。在赋形意识的激发中提升学生赋形思维,同时要善于运用反复的渲染,促使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关键词 渲染 反复 赋形思维 写作教学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的体验细致刻画,就是赋形思维,它的基本操作模型是“反复(重复)”与“转折(对比)”,但绝不是简单地反复与转折。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或者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进行谋篇造句,促使文章主题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运用赋形思维学生的体验、感悟自然流淌出来,就会“自成一家、风格迥异”,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奇妙效果。写作不仅是行文措辞的修饰,更是言语形成的过程,需要通过组织句子、段落和篇幅来抒情、言志。所以,写作的关键是语言的运用和建构,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写作思维首先是围绕写作主题展开“赋形思维”,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通过运用“渲染”去培养学生的赋形思维。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的写作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赋形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写作中,“文从字顺”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基本要求,把写作指导课上成单纯的语病训练课。这一单元写作板块的三个任务要求呈梯度递增:从写200字的景物片段到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再到写一篇景物与情思融合的文章,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培养学生建构起赋形语言思维模型,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一重渲染:在仔细观察中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作和思维是同步进行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行文思维时首先会产生强烈的赋形意识,力求把文章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以达到“辞达”的境界。赋形意识是学生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的一种力量,是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学生行文行为的持续性动力,赋形思维则是写作中表达赋形意识的一种思维模型。渲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核心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控制行文的因素。渲染是学生在写作中选择和文章雏形材料相近的材料,通过不断重复、对比,达到展现强调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一篇文章是随着学生思维活动而慢慢形成的,是在学生的细心观察和思想情感生长中形成的。上课之前,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杏花,并要求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透过“赋形思维”中的物质之形去感悟精神世界中的生命之形,学生不仅能够用眼睛观察到杏花的外形,还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在教学“抓住事物特征写感受”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个递进式写作任务。

任务一: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是一朵 的杏花。

任务二:用几句话进行写作。请你以“这是一朵 的杏花”为开头,写几句话,在写的时候要抓住杏花的特点,写出自己内心的感悟。

第一个写作任务主要指向学生表达直观感受的能力。例如,“这是一朵正在盛开的杏花;这是一片淡淡的粉红的杏花;这是一朵会跳舞的杏花”。其中,“正在盛开”“淡淡的粉红的”是学生观察到的杏花的形态和颜色;而“会跳舞”则是学生基于直观感受的理性凝练,渗透着学生的思维流动的过程。第二个写作任务是对第一个写作任务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第一个写作任务具体化的展现,不仅要求展现事物的整体特点,还要求表达出学生内心的整体感受,这就需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重复渲染的方法。下面是学生的写作范例片段。

这是一朵会跳舞的杏花。当杏花全部开放时,它才冒出嫩绿的叶子,当花瓣渐渐变白时,叶子也渐渐变大了,当花瓣完全变白时,就凋谢了。铺在大地上,像雪一样白。风吹来,杏花微微地笑了,跳起了动人的舞蹈。站在杏树下,让洁白柔顺的花瓣扑打面庞,是一件浪漫的事。当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你就会发现:圣洁的白色没有选错主人,让杏花来支配自己,只会显得更温柔、更妩媚。

这几句紧紧围绕“会跳舞”展开的片段描写,从开花的过程到花的颜色,再到拟人的描写,最后写从内心感悟到杏花的飘落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这样的描写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而是抓住杏花那些相似的特点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从字顺”是一种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把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写的文章本身,而忽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应包含语言的驾驭能力、心灵感悟力和价值思辨力。文字技巧体现为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而写作能力则更侧重个人的内心感受。这两个写作任务渲染的不仅仅是杏花的特点,而是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才是“文从字顺”的真正内涵。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一些名词或者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去感悟、体会渲染思维的运用,在材料指向的写作意图中,多次重复、层层递进,这样学生的写作意图会更加鲜明、写作主题会更加丰满。

二、二重渲染:在习作模仿中呈现文章章法

当学生习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源于大自然中的某种景物时,就可以运用构成分析对景物进行描写,实现写作的赋形。在写抒情类文章时,学生对所抒发的情感进行渲染,生成浓厚的氛围,进而能够以情动人,这就是正面的重复。例如,宗璞先生的《紫藤萝瀑布》就从宏观层面运用了渲染的写作技巧进行立意。整篇文章紧紧围绕“盛”字展开,由开始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紫藤萝瀑布开得盛,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渲染,这是赋形的基础。中间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渲染紫藤萝瀑布的“盛”,构成了一条“万花灿烂”的流动河流。正是因为作者有了对事物和生命的感悟,在渲染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才有了最后作者“加快了脚步”的行动。从整篇文章来看,渲染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按照“一树……一串……一朵……”的顺序来描写,有力烘托出了紫藤萝花的魅力,流动的不仅仅是花的色彩美、情感美,更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这里的尽情渲染具有感性的魅力,不仅仅是选择材料的思维,更是行文流动的生成。作者通过描写空间的不断转换、顺序的合理关联,顺应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能够在写作的时候一气呵成,读者就能够在阅读的时候有条不紊。这篇文章展现的是一个清晰的抒情过程,运用了过程分析的路径思维,以宏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微观角度运用重复、对比的赋形思维。从整体来看,整篇文章各部分都运用了“渲染”写作思维,借助这种手法来反衬作者的立意。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段。

这是一片绚丽脱俗的杏花。傍水杏花,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杏花开了,开得自然,开得泰若,开得圣洁,开得让人肃然起敬,因而,人们爱惜它,舍不得去折它的枝;它用它的美丽、它的芳香、它的善良,带给欣赏它的、懂得它的人们以无限的喜悦与遐想,真可谓天地之间一景色。杏花啊,你在为谁而害羞呢?朋友用手指了指公路的右边:我们到那一边看看。天啊!这么大的杏林,我还以为只有公路左边那一片呢。我们顺着穿梭在杏林中的小路缓缓走着,公路旁伸手可触的花骨朵,粉红得让我挪不开脚步,可远处山上那大片大片的杏蕾在风中向我招手,仿佛在说它才是最美丽的。我依依不舍于眼前的花蕾,又向往着远处的花蕾。虽然花儿没有怒放,可这羞答答的姿态,多像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

学生在仿写中反复运用渲染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特点,把自己对景物直观的感受演变成意趣横生的文字,让文字在思维的河流中流淌,这就实现了通过渲染达到深化文章主题的目的。在写作中运用赋形思维,能够让文章结构简单明了,在章法上对主题、立意不断进行反复渲染,通过对比、重复凝练材料,进行谋篇布局、创作。

三、三重渲染:在不断推敲中领会神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根据表达需要,能够学会借助语感和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文从字顺就是做到对关键语句进行适当的推敲,基于所要表达的情感对字词进行细细揣摩,然后达到用词妥当的目的。例如,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的一些用词就很讲究,作者用精炼的词汇表达对小桃树的深情:不管是情感的转折,还是对小桃树的外形的描摹,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对小桃树的怜悯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是学生在反复修改之后的写作片段。

学校花园里的杏花开了,一朵朵开得那么娇艳。

杏树的树干有一点粗,竟然还有一棵的树干在底部分了叉,树枝细细的,棕色的树枝上托着数朵白色的小花。杏花的一片片花瓣落在了地上,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的衣裳;有一些顽皮的小花瓣落在了草丛上,给碧绿的草丛点缀了一点亮丽,给大自然添加了一点光彩。

……

杏花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有它的清香,还有它的精神。它的花虽然小,但它的香味很迷人,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一样。我以后要学习杏花的精神。

教材中这一单元的写作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写出事物的外形,还要能够写出其内在的神韵。在写作中学生进行反复修改,运用渲染手法,不仅提升了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提升了自身的心理感受能力。

总之,写作过程中运用赋形思维,学生不仅能把文章写得具体化,还能够通过渲染手法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生动,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厚。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将赋形思维和渲染手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