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发散—发现—发展”模型基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最终实现写作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文本分析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学生写作兴趣不足、写作思维存在局限以及写作技能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在学习写作时缺乏动力和深度体验。因此,教育实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其技能全面提升的教学策略。引入“发散—发现—发展”的整体教学思路,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写作教学框架,通过分阶段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从自由发散的思维探索,到对优秀写作实例的深入分析,再到自己作品的精细打磨和展示,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一、发散:激发创意与兴趣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从写作主题选择和创设写作情境两方面入手。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主题设置需兼顾灵活性与指向性。好的主题设计应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在一个开放的框架内自由地展开思考。同时,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也能够激发他们完成写作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多媒体和实物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工具,是适应现代教学环境和学生认知习惯的必然选择。多媒体素材如视频、音频和动画等,能够提供更为直观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在感官上获得更全面的体验,从而拓展思维、激发创意。同时,实物的引入能够使抽象的写作主题具象化,加深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写作内容的深度,并增强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自由地表达想法。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写作思维导图,以视觉化的方式组织并扩展思路,使写作前的准备更为系统化和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清晰构建文章框架和逻辑链条。发散阶段的教学指导必须基于对初中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深刻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为语文写作打开思路。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抒情”写作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心情色彩”主题活动,通过让学生探索与不同心情相关联的颜色,来引导他们表达与这些颜色相关的个人情感和记忆,从而激发他们在写作上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能力。教师首先介绍颜色与情感之间的关联,例如,红色通常与爱情、激情联系在一起,蓝色可能与平静或悲伤相关,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图片或物品,激发学生对特定颜色的感受。接着让学生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己当前心情的颜色,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这种颜色在他们生活中的体现。然后教师提供写作框架——从描述这种颜色开始,引出与之相关的情感和记忆;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本的情感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颜色,写一段大约200字的短文,表达这种颜色引起的情感以及相关的故事,鼓励学生探索个人感受,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文字。最后,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同学和教师的反馈,进一步讨论各种颜色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理解如何更有效地传达个人情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如何表达个人情感,还能围绕颜色这一具体元素来发散思考并创造性写作。这种方法使得写作不再是单一的学习任务,而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探索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发散”阶段活动,以学生的真情实感为写作出发点,通过具体的视觉元素来引发学生更广泛的思考,使其能在更自然、更深入的层次上进行语文学习和创作。
二、发现:引导深入思考
在初中语文写作的“发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发掘更丰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不再停留于表层的描述,而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分析优秀例文是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策略。例如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何通过巧妙布局来加强文章的逻辑性。通过解析,学生可以发现优秀作品背后的复杂思考和精心设计,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和辩论,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并表达其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情感背景,提高其文本理解深度。辩论则要求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找到有力论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写作中有效表达和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学习优秀例文之后,对写作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师要开展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精细化教学,包括如何安排文章的开头、过程和结尾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和修辞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通过这些具体而深入的指导,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语言,提高表达的清晰度。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任务是“语言要连贯”,教师以本单元课文《背影》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如何运用语言精确地传达情感,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让他们掌握如何通过连贯的语言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安排了一场辩论,辩题是“《背影》中的情感表达是否主要依赖于语言的连贯性?”让学生通过辩论深化对文本结构和语言功能的认识。学生按意愿分配角色,正方认为文中情感表达主要依赖于语言的连贯性,反方认为文本情感表达主要依赖于文章内容本身和读者的共鸣。正方论点强调,朱自清通过详细的场景描写、连贯的叙述流程和内心独白来加深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反方论点强调,情感表达的多元性,如读者对父爱的普遍共鸣,文中情感的触动并非完全依赖于语言的连贯性。辩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在辩论中获得的洞见。教师总结辩论的关键点,特别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背影》中的语言连贯性和情感表达,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
辩论之后,教师开展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精细化教学。《背影》这篇文章的连贯性不仅在于语句之间的流畅过渡,更在于朱自清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与内心感受的表达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朱自清详细描述了父亲购买橘子的场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年迈且体态略显笨重的父亲。朱自清的内心感受是通过对父亲动作的观察逐渐展开的,当看到父亲努力攀爬月台时,他的心情由平静转为触动,最终流露深深的感伤,“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情感的转变,不仅仅是作者个人情绪的流露,更是对父亲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含义的理解和感悟。这种由外部动作引发的内心感受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和深层情感。通过这样的发现之旅,《背影》中的连贯叙述和情感深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效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增强文本的连贯性和感染力。
三、发展:完善和提升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将之前阶段所获得的创意与洞察,转化为有条理、有深度的文字表达。此阶段的目标是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作品,同时强化学生的写作习惯,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确保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持续进步。
在“发展”阶段中,修订和编辑不仅是改善文本的技术性过程,更是深入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知晓写作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次反思和改进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审视并调整自己的作品。
展示和分享环节旨在让学生向更广泛的观众呈现自己的作品,这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激励他们在写作中追求更高标准。通过课堂展示、学校刊物发表或网络平台分享等方式,学生的写作不仅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反馈,还能得到源自更多视角的评价,这对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极为有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观察和思考,以维持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识别并表扬学生在写作上的努力与进步,即使是微小的成功也应及时予以认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写作目标,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增强学生对写作学习成果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写作指导,教师能在“发展”阶段帮助学生将前期的创意转化为成熟的作品,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修订能力和对写作的长久热情。这一环节是学生写作能力成熟的体现,他们将成长为自主学习者和有效沟通者。
例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后,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创作”,将他们从诗歌鉴赏中得到的创意与洞察转化为有条理、有深度的诗歌创作。一名学生对自然景观有深厚感情,因受到《我爱这土地》等诗歌的启发,他写了一首表达对春天变化和个人成长感受的诗歌——《我与春天皆过客》:
春风又绿江南岸,
我行过许多烟雨桥。
花开又落的轮回里,
岁月静好,我只是过客。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的意境很美,但提议可以更深入地描绘春天的具体场景,增加一些个人情感,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教师建议在句式上进行一些变化,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阅读的动态感。例如,可以使用并列句或其他复杂句型来增强语句的多样性,使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有层次。根据同学们和教师的反馈,该学生对诗歌进行了修改:
春风又绿江南岸,柳丝轻拂水波间。
我行过无数烟雨桥,踏过的每一步皆成痕迹。
花开又落的轮回里,我见证了无数的开始与结束。
岁月静好,我只是过客,带着希望和哀愁轻轻地走过。
在“发散”阶段,教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写作情境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展开思考的平台。进入“发现”阶段,通过系统地分析优秀本文,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掌握复杂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在“发展”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修订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发散—发现—发展”的三阶段教学指导,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