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小说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重要体裁之一,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小说内容,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个方面设计思辨性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辨析,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小说 思辨性问题设计
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欧阳林老师在《思辨性阅读:从理解、求异到建构》中指出:“思辨就是一种思考辨析的能力,即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别分析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方面的能力。” 设计思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说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拥有完整的布局、情节发展、主题思想及形象鲜明的人物,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小说教学中设计思辨性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小说阅读的深入学习。
一、从整体出发,设计思辨性问题,梳理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事件发展的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结构,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是展现小说的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情节具有精巧性和完整性。完整性体现在小说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的全方位呈现。对小说情节进行梳理既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也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突破口,更是深度阅读的起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时往往侧重于从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概括内容。这样的任务设计过于宽泛,可能导致学生抓不到关键点,概括的情节也比较零散、片面。教师可以采取整体性的视角,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小说情节进行多重分析、推理和判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指向性。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教师在一般情况下设计的问题都是“小说以时间为序展开描写,请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这样的问题设计比较笼统、不够精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创新设计,如:“小说中描写了三种故乡,你能根据例句仿写另外两种故乡吗?(例句:梦幻的过去的故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概括小说的兴趣,还促使他们跨越时空,深入探索小说内在逻辑与主旨。此设计精简而高效,促使学生从单一情节梳理转向多维度思考,深入阅读,理解文本结构安排与主旨深意。
又如,在教授《孔乙己》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说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这样的问题设计,虽然明确提出了概括小说的内容的要求,但缺乏指向性,学生容易缺乏兴趣。教师可以从整体出发,设计思辨性问题:“小说虽然很长,但是可以用一二三等数字来概括小说中的关键元素,请你试一试。”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明确且具有挑战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阅读兴趣。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指导下去寻找文中与数字相关的事件、人物、描写、主题等,例如一个环境(咸亨酒店)、二次到店、三种叙述(顺序、倒叙、插叙)、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次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二、利用对比,设计思辨性问题,感受小说环境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一般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可以设置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可以渲染事件气氛,暗示社会环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的性格或命运;可以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旨;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描写铺垫或伏笔。抓住环境描写进行思辨性阅读,要求教师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是多次出现的,并且贯穿在小说中。抓住不同环境的对比,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一个契机。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可以将小说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设计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辨析。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老师通常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请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环境描写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缺乏指向性,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辨析。教师可以利用环境对比,根据文中“三种故乡”来设计这样的思辨性问题:“请画出文中三种故乡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问题设计从环境对比的角度出发,具体又明确,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学生很容易找到三种故乡中相应的环境描写,并且从“梦幻的过去的故乡”描写中感受到那时的故乡不论是人物还是社会环境在作者心中都是美丽的、有趣的、最温暖的,从“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的描写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人物变得荒落残破、丑陋自私,从“理想的未来的故乡”中感受到作者告诉大家只有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美好的未来。学生在三种环境的对比中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人物分类,设计思辨性问题,品析小说人物
人物是小说中不可或缺元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人物的生活时代、身份、阅历、性格、品质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也可以从文本中有关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但这样的分析过于单一。人是社会群居动物,无法脱离其他人而单独存在。所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从人物自身方面分析,更应该将个体放在众人中分析,这样才会更加全面、立体。
设计思辨性问题,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注重群体性。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要关注刻画人物的关键细节,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物放到群体中,将小说中的人进行分类,从不同的群体分析中品味人物的鲜明个性,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进行赏析,如闰土、杨二嫂、“我”。设计的问题大多是:“请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带动下,会找出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只抓住小说中的单个人物进行赏析,忽略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小说教学的系统性。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可以将小说中人物进行分类,设计这样的思辨性问题:“小说中一共塑造了多少人物?从年龄层次的角度,你能将他们概括成几代人?作者塑造这几代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三代人:杨二嫂和母亲、“我”和闰土、宏儿和水生。其中杨二嫂和母亲是旧社会衰败的见证者,“我”和闰土是现在社会腐朽的目击者和受害者,宏儿和水生是社会希望的接班者。这样的问题设计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和辨析,激发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又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将孔乙己放在人群中进行赏析。首先让学生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罗列出来并分类,然后设计思辨性问题:“文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孔乙己、长衫主顾、“我”(小伙计)、掌柜、荐头、邻居孩子、丁举人等,请将他们分为四类,并赏析他们的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单指向孔乙己,而是引导学生从孔乙己与他人的对比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辨析,从而得出那个时代的人物特点。从人物的地位和身份角度出发,学生很容易将这些人物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长衫主顾,即剥削者,包括丁举人、荐头、掌柜,这些人位高权重,他们对孔乙己是冷酷无情的;第二类是短衣主顾,即受压迫者,包括短衣主顾和“我”,这些人地位虽不高,但是也瞧不起孔乙己;第三类是邻居孩子,他们天真活泼,与孔乙己关系不错,但是经常取笑孔乙己;第四类就是孔乙己,他是特殊人物,穿长衣衫但是地位低下,是充满矛盾的人物。学生在四类人物的赏析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孔乙己经济地位和思想状况的矛盾,概括出孔乙己好吃懒做、迂腐穷酸的形象。
再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可以设计如下思辨性问题:“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时,菲利普夫妇极其憎恶、极力躲避,但有一人例外。请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概括菲利普夫妇和‘我’的行为。”紧接着再设计问题:“20年后,若瑟夫会不会变成和菲利普夫妇一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更深刻、讨论也会更加激烈,从而走向深度阅读。
四、多角度出发,设计思辨性问题,品位多元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作者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达出来的贯穿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作者、社会、环境、人物等多角度出发,设计思辨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品味小说的多元化主题,促进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可以从社会时代的角度设计思辨性问题:“小说中的三个故乡是中国当时三个时代的缩影,从时代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向性明确,三个不同的故乡反映了现实与过去的巨大变化。故乡的变化、故乡人的变化,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村、农民生活的现实,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痛,以及他将希望寄托在大家一起寻找“路”。
也可以从小说中人物变化的角度设计思辨性问题:“‘我’记忆中的闰土、杨二嫂和现在的闰土、杨二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一想,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社会原因还是自身原因?”或者从作者的角度设计思辨性问题:“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想表达什么?”还可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思辨性问题:“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肩上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你认为鲁迅先生希望我们怎样做?”这样多角度地设计思辨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小说的主题,深化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
综上,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利用对比,抓住人物分类,多角度分析,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阅读小说文本,提升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