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人生信条。许多人对这句话产生了共鸣,认为在既定轨道或世俗框架内生活是禁锢也是痛苦,而去未知的旷野随心所欲地“撒欢儿”则意味着享受“松弛感”,尤其在刚刚结束的中高考之后,相关讨论或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着考生们的目光。此时,这句话的出现似乎成为了一些失意考生的“避风港”。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宽慰,或者借着这句话换取短暂的心灵慰藉。但无论是“轨道”还是“旷野”,人生没有既定答案,也没有是非优劣之分,它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去尝试、去体会。
像被贴上“爽文人生”“神”等标签的雷军,也经历过尝试、碰壁、再尝试的过程。还是学生时的雷军和学长成立过一家小公司,卖卖电脑、搞搞印刷、鼓捣鼓捣电脑硬件,但都以尴尬的方式收场。一直是“好学生”的雷军受挫了,他听从父母意愿到航天研究所就职,从此获得了“铁饭碗”和北京户口,也算踏上了“轨道”。可一段时间后,他便觉得工作无聊,折腾着跳槽去了“金山”。但跳出“轨道”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就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有好多个晚上,我独自坐在沙发上,看着对面楼里的灯光,一盏一盏熄灭,再看到天色一点一点亮起来”。雷军再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后来,他开发软件、制造手机,直至今日成为了风头最劲的“顶流”新能源车企老板。有位作家曾用“迭代”“不断修复自己BUG”等本用于形容机器或程序的词来形容雷军。的确,雷军一直在自我更新、自我修复。
又如被称为“90后知心小狗”的作家余华,成名前也经历过缓慢而阴郁的时期。18岁的余华高考落榜,在家人的安排下成为了一名牙医。本以为找到了可以按部就班生活一辈子的“轨道”,但余华却逐渐开始自我怀疑,怀疑着往后的日子似乎都要从事并不适合的职业。他决定离开“轨道”,开始一边写作一边投稿,但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离开“轨道”后的余华变得有些找不着方向。缘年后,他终于抵达了自己的“旷野”,也走上了写作这条“轨道”,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出版了。
所以说,不要纠结是“轨道”还是“旷野”,轨道伸向何处而旷野又引向何方?况且“轨道”与“旷野”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要的是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之路上慢慢前行,每一步有每一步的收获。正如鲁迅先生对青年所言:“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希望经历着诸多考试的青少年能够凭借这份“生力”,去开天辟地,去大展拳脚。
责任编辑石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