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其对法治思想的意义重大,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贯彻该思想,结合实际案例提出该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成为“三观”正、爱国情感强、思想品质优秀的人才。本文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策略进行研究,并以九年级上册“建设法治中国”为例,分析了教学现状,进而提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法治认同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5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以九年级上册“建设法治中国”为例
(一)“建设法治中国”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从内涵、案例等多个方面介绍相关内容,将建设法治中国界定为治国理政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须鼓励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推荐适合初中生的法治节目,鼓励学生放学回家后观看,并讲解法治实践活动的意义,使学生成为参与主体。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使其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帮助。
2.教材分析
出于对新《课标》的考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法治中国”的教学开始前,教师需将“五位一体”的理念放在首位,通过该思路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建设法治中国”是本次教学的构成部分之一。这一章节的内容属于重点,强调从依法治国方面展开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明确法治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转变学生之前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认知不足的局面。
3.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较多法治知识。教师需考虑到这一特征,认识到设计并调整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学习中,教师需通过有效方式引出法治观点和法治道路,确保教学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二)“建设法治中国”教学实施过程
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是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第四课,教学时需夯实法治基石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从历史视角和现代社会视角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历的阶段,对法治道路产生清晰认识,意识到法治道路是正确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要素和意蕴价值;
道德修养: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对国家法治要求的关注度,将社会主义法治认同落实到自身的一言一行中,秉持着任何事情不可违法的理念,并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对“良法”和法治产生明确认知,利用教材、课外材料、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我国的法治是如何推进的,以崇高敬意面对社会主义法治,自觉成为法治中国的践行者、维护者;
责任意识:深入思考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形成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了解该领域的各种法律条款,成为国家法治建设发展的参与主体。
2.确定教学思路
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出发,并将议题探究作为一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案例思考的空间,构建出创新、独特的学科课程。
课前准备:教师整合、分析有关“建设法治中国”的资源,将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PPT,提前把学生分为不同小组。
学生了解“建设法治中国”这一章教学内容的核心,捕捉大致框架,寻找到重点词语和句子,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并绘制出思维导图。
情境导入:播放纪录片,突出“法治兴国”的理念,引导学生融入学习中。
3.开展教学活动
模块一:初识社会主义法治,感受法治。
【展示图片】同学们,请认真观看PPT上的四幅图片,并想一想这样协调有序的场景来源于哪些人员的贡献呢?思考一下具体原因吧!
【讨论】之所以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场景,这与执法人员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也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
【案例速递一】
案例展现1:“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2022年6月10日,一男子在烧烤店殴打多名女子,在社会中掀起了热潮。
案例展现2:临沂市通达路未成年人“飙车炫技”生悲剧。2022年7月15日临沂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针对未成年人在不同时间段“炸街”“飙车”情况进行打击处罚,并在本市查看有无出现非法改装机动车的情况。
【教师提问】两则案例当中,警方都积极履行了执法职责,通过果断、有效的方式为受害人伸张正义,促使犯罪人员绳之以法,从中你发现法治有哪些意义呢?
【教师引导】同学1:“法治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安定,通过依法治理打击违法犯罪人员,对受害者的权益形成保护。”同学2:“法治代表的是依法治理,是对有违法犯罪念头的人一种警示,为人们安全稳定的生活保驾护航。”
【扩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法律为根本,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强调将公正司法放在第一位,促使司法案件的判决结果不会使人民群众失望,教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司法案件。
模块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小组探究活动一】教师:“同学们,相信上述两则材料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执法人员在立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惩治犯罪人员,法治在社会生活中处在何种位置呢,法治与人民幸福有哪些关联性呢?”就该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议题】“什么样的法可以称得上良法呢?”小组合作搜集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及时讨论这些条文最初制定的目的和目前的实施情况,最好可以举例说明。(时间5分钟)组内成员完成议题的讨论后,教师随机提问某个小组或多个小组的代表,将本小组讨论后得出的答案说出来。
【得出结论】学生认为符合新形势发展需求的法律为良法、可以为人民合法权益提供支持的为良法、对犯罪分子有切实打击的法律为良法等等。
【提问】“良法”的出现在社会中起到哪些作用呢?可以直接说已经实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吗?为什么。
【点拨】“尽管良法在社会层面实施起来,还需做到善治,促使公民成为公共活动的一分子,避免权力形式化,促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在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同时共同打击犯罪分子,营造出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知晓以人民为中心是该思想的第一要素)。
【拓展】人治和法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上述环节提出的案例,使情境在拓展环节有所体现,并采取凝练议题的方式,再鼓励学生结合掌握的知识点和自身想法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的空间,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性。
【小组合作探究二】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具有丰富、漫长的特征,充满了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这些困难,才构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美好今天。此环节将之前的PPT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不易。
【得出结论】当师生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画上句号后,发现我们之所以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联系较大,而实现该目标的主要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者。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二的作用下,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解更加贴切,为坚定党的领导、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感到自豪,解决了学生政治认同不够强烈的问题。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特点。
【PPT展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探究。
(三)案例总结与分析
本节课在最开始的几分钟,利用纪录片《法治中国》铺垫了后续相关的教学内容,又在教学设计中开发了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将社会中影响力较大、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现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从法治的立场上进行探究。
1.结合法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本课以课程目标为根本,树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法治思想为核心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转变学生对活动探究的消极情绪,通过教学课件和讲解讨论并行的方式呈现出社会热点,以初中生并不陌生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可靠、有价值的素材和资源融入本堂课中,构建了法治色彩强烈的教学情境,又从情境中探索出供学生们展开头脑风暴的问题,逐渐接触到本次教学的难点、重点,在符合预期目标的前提下参与探究活动。
2.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学生内化法治认同
本次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和情感色彩,教师需将“选择法治道路”作为第一要素,该主题的渗透也是本课的任务之一,教师还需将“描绘法治蓝图”这一关键词呈现给学生。教师需通过创新性、严谨性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知识点,从而清晰界定为何要全面依法治国,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此环节的教学是有帮助的,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刻体会这一目标,使学习的环节衔接起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和实际生活有关联的内容是较多的,之所以学习此课程,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为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保障。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将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起来,遵循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增添新的生机,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注度,在教学开展的恰当时机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初中生的立场上来看,他们的认知能力处在转折点,此时教师要将其认知能力的特点、发展规律纳入考虑范畴,思考生活实际后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流程,通过生活化元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保障教学效率及质量。
(二)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重大,是强化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举措,也缓解了学生价值情感不足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属于一个整体化的体系,有关德育的内容占比偏高,这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相辅相成,也涉及价值情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将情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互动、讨论、辩论赛形式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不断强化教学情感外,还要使其与学生的情感体现在同一层面,避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创设主题活动
如若想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创设提上日程,鼓励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题活动的形式不止一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分析,了解个体特征,遵循现代化原则设计主题活动。首先,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共同观看影片形成感悟,注重对影片的筛选,影片的主旨、中心思想、具体内容不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脱节,也要在某些层面到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塑造学生健康的思想。在此情况下,他们会认识到影片传递的正确观念和思想品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全面彰显自身价值。观影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将内心所想写下来吧!”在学生撰写本次观后感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正确的价值观的认识。此种活动形式的积极影响较大,可以避免课堂氛围比较死板,使电影主题上升至新的高度。学生在写观后感的环节会再次回顾课堂中的知识,并融入内心想法,思考在后续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履行的职责,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此外,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影响较大,不只是观点和理念。为学生讲解名人、英雄、楷模的感染事迹能够引起学生思索,教师需将“讲故事大会”展现课堂中,每次相当于一期,直到十二堂课后结束,每一期的主题分为不同板块,保障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致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内涵、要素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采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注重对教学程序和模式的调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第一位,总结出该思想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关联性较强的地方,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完善整体教学,鼓励学生从法治角度分析案例的性质、处罚情况,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和谐社会对不同主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商菲琴《初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课堂建构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
[2] 袁婧《用好〈读本〉铸魂育人——浅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使用》,《小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27期。
[3] 陆琳琳《基于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读本教学例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为例》,《小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