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4-09-28 00:00:00宋普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6期

摘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明显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从认知层面正确理解优秀文化的内涵,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在论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并从多个维度探究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策,以期让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道德与法治 全面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51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及焦点。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能在课程知识传授方面进行创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并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能够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世界上的古代文明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断裂,唯独中华文明井然有序地传承下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至今,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仍在引导着我们前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历史使命,也是初中生的责任,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2.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正确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言行举止等行为习惯的影响,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吸收课堂知识,并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良好的个人品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有效体现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无论是心理发育还是身体发育都还不够成熟,再加上大多学生的生活方式为“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因而对外界的事物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既能充实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体现了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1.部分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虽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着充分的认知,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以知识的传输为主,而未能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活动相结合,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思政课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对课堂文化知识的吸收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导致这门课程的育人效果大大降低。

2.融合方式呈现单一化现象

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教学价值,并尝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往往缺乏多样化的融合方式,以致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有选择性地将部分传统文化事例作为教学内容来讲解,并未真正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初中学生日常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在面对较严谨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时,自然难以调动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与所学内容间关系的兴趣,以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未能得到有效培养。

3.融合标准与方法存在差异

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对于传统文化在教学层面的综合运用缺乏详细的规定和说明,这就使得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时产生了困惑。加上不同地区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一线教师无法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学习,以致出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不规范状况,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策

1.提升一线教师的学科综合素养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想要加强一线教师传统文化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间的关系。教师应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本质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教学中,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形成全面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论教学体系。其次,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养成,同时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并主动开展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积极参加相应的培训,利用网络、图书等途径,参与到各种有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并积极探索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最后,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发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类公益实践活动,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提高。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的邀约》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的教学时,教材中有关于“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方面的内容,即当人们觉得羞愧的时候,就会产生不愿意做某件事的念头。教师可以结合《论语·子路》,对我国古代“士”的概念进行阐释,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使学生在对“明廉耻、知荣辱”产生正确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养成“明廉耻、知荣辱”的道德观念。

2.强化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初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内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及初步的认知,但这远远不足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而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两者相互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及良好品行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第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学生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及价值,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观看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或者是观看关于我们国家的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的纪录片等,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或通过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印证自己在课堂所学知识的真正用途,进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教师要重视家庭教育功能。学生家长的言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严格自律,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国庆节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向祖国母亲表示祝贺,还可以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庆祝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对于国家的荣誉感与责任感的认识,从而形成崇高的理想和深厚的国家情怀,促进学生在行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3.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要想改善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价值,再以真实的学情分析为依据创新多种教学方法,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应立足教材从多个角度寻找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之处,积极探索创新融合教学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方式的最终效果。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情况,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及时更新,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得以传承及发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让学生将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于实际生活中,进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健康成长。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与社会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紧密的思政课程,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同时通过与时事热点的适当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的国际信息,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台湾的风俗习惯,向学生讲授台湾的发展史,进而让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正确认识到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4.立足教材创设多样化课外活动

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于课堂的45分钟时间内,同时还应延伸至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用多样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科文化知识,还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创设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另外,各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应立足教材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精心创设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并运用多种方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而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时,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网络中的传播途径”为主题开展知识竞赛类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竞赛准备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进一步探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以“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为主题开展小组辩论类活动,以强化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并促进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各类利于学生成长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以生为本构建互动与交流平台

教学活动不应止步于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记忆,还应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价值感,并且在教材中增加了大量互动与交流环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由交流,让学生可以获得充分表达自我的空间。基于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和特点,以生为本构建互动与交流平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互动与交流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进一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小故事,并集体探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初步认识到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关联;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使其成为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基础,然后播放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典型案例,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讨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例是违反了相关法律还是社会道德标准?”进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社会道德、法律法规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形式的互动与交流,教学活动不仅成为传授文化知识的桥梁,更成为培养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综上所述,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教学内容,立足两者间的契合或高度关联之处,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进而让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惠玲、刘乐、闻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年第3期。

[2] 吕晓怡《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德育的实践探究》,《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年第2期。

[3] 黄敬辉《立足学生核心素养 培育“三有”时代新人——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4] 杜霞《“德主刑辅”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启示》,《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