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入贯彻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活跃历史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促使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效果,是历史教师需要着重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基于此,文章立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从拓展历史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巧设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热情;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深化学生的参与体验四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能给历史教师一些启发。
关键词:初中历史 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46
新《课标》倡导初中历史教学应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以此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完成优化历史学习环境与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与学习历史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巧妙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得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积极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科学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记忆历史知识、把握历史事件的意义,从而获得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1.活跃历史课堂的氛围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氛围相对枯燥、刻板。一方面,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教师通常会采取单纯讲述的方式,向学生阐述历史知识与历史事件,由于方式较为枯燥,且缺乏生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进度,而缺乏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以至于历史课堂中的趣味元素相对较少,未能唤醒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比如,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张与之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可以对比甲骨文与现代文字,促使学生从源头把握汉字的读音与含义,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2.促使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初中历史教学历来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影响较深,即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如果学生碍于各种原因未能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那么他们就无法倾听教师的讲解,学好相应的历史知识。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比如,在学习《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教师可以将与之有关的内容制成内容精炼、时间相对较短的微视频,然后发布到指定的在线平台上,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巨大的支持;在课堂上,可以将重难点部分以微课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供学生学习与消化;授课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所用到的课件、微视频、思维导图等全部发送到在线平台中的“资源”栏目,以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学习,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效率。总之,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可以使学生脱离枯燥的历史课堂环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学习的目标,为他们学好历史学科、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1.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历史学习资源
历史学科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历史现象,并将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展示出来。过去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再现的,为此,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只能通过各种材料来了解历史,而无法触碰到历史事件。通常情况下,历史学习资源的内容越是丰富、种类越是多样,学生的理解就越是深刻。而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切实丰富历史学习资源的内容与种类,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中,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要讲述的历史内容,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此加深他们的记忆与认识,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核心素养目标。
第一,科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VR技术等开设了线上虚拟展厅,并将馆内许多文物的信息上传到虚拟展厅,以此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满足群众了解馆内藏品的需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数字博物馆中的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课本中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关的内容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共一大纪念馆虚拟展示厅中的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共一大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与结果,促使他们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这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供的历史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既形成良好的历史解释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又形成家国情怀,为科学的历史观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巧用电子古籍档案资源。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活动,并非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历史题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利用有价值的史料来判明历史事实,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一些专业权威的电子古籍、档案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久而久之,获得历史素养的不断增强。
比如,在学习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资源检索查阅功能,围绕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后期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等问题,自主查阅、整理相应的档案史料,并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全班学生分享,以便学生对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对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原因以及引发的后果有所认识,进而从更深的层次把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这期间,教师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探究主题,譬如“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文字狱的表现与危害等,使学生对“专制”一词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
2.借助信息技术,创建翻转课堂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创建翻转课堂模式,使历史课堂由原来的先教后学转变为现在的先学后教,以此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第一,科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突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举措,也是学生完成深入学习目标的重要条件。预习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部分历史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很难完成预习目标。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定预习清单,提供预习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在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还能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结合书本中的内容,以“鸦片战争”为主线设计微课,为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搭建科学的学习框架。例如,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具体的经过与结果,最后分析鸦片战争给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技巧,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增强学生在自主预习中紧抓核心知识的意识,为他们更好地完成预习目标、掌握更多的自主学习技巧提供重要的支持。
第二,结合预习状态,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线平台的功能等,对学生预习与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跟踪,以此精准把握学生的预习状态,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一是预习互动,即教师提供微课和预习清单,组织学生开展线上学习,让他们在看完微课以后,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使学生通过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路径,与他人的想法与见解相互碰撞,从而在互相学习与互相借鉴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第二是线上诊断。教师结合所讲述的内容设计“线上诊断”练习,然后结合在线平台的分析功能、批阅功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诊断,看其是否完成预习目标、自主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是什么等,然后以此为中心,制定课堂教学计划,以此提升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普遍对“林则徐不禁烟,英国人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句话存在疑惑时,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使他们在探究中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军事相对落后等。换言之,即便没有林则徐禁烟事件,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的借口发动战争。这一感悟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增强,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3.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升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知识;应根据历史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多种信息技术学习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他们得以带着学习的动力学习历史,并紧跟教师的指导,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时,历史教师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科学分解,然后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一,展示文字,即为学生展示中国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两河流域中的楔形文字有关的课件与资料,使学生在认真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不同地域文明产生的不同文字以及其发展的历程,从而把握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之间的关联,意识到汉字是人类文明历史上唯一一种从远古时代延续到今天并仍在使用的文字,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他们中国汉字文化的认可。
第二,展示阅读材料,即为学生展示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两河流域中的地理环境与文明成就。比如,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等学生对两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有所了解以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何在大部分呈现出亚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地区可以衍生两河流域文明?启发学生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入手探究文明形成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与认识。
4.巧用角色扮演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而形成的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把握历史人物内心的情感,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体验故事中人物心理的变化,从而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产生更深的体会,从而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历史情感,为其历史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与历史人物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积极参与到各项历史学习活动中。为此,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展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
比如,在学习与“战略大决战”有关的内容时,历史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研读教材,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将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以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能增强提取信息的能力;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扮演相应的角色,譬如毛泽东、刘少奇等,例如,制定战略防御的场面、向众人介绍三大战役情况的场面、宣布北平和平解放的场景等。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本,仔细揣摩所扮演人物在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某些领导人物在讲话过程中带着浓浓的方言,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一些方言元素;需要从人物的经历、所看的资料等方面入手,探究所扮演人物在面对不同困境时所采取的办法、表现出的神态等。这些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推动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身历其境中感受历史知识的内涵;应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中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使他们得以从更深的层次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不断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龙环、郭大维《新课标视域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年第10期。
[2] 步丹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探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0期。
[3] 田科研《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时空观培养中的教学运用探讨》,《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4期。
[4] 朱蒙蒙《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优化实践》,《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2期。
[5] 王丝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2年第4期。
[6] 洪果、刘庞伟《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对策研究》,《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年第2期。
[7] 陈雪洁《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