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以语文教学为主的教学观念、结合时代热点新闻以及德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的认知以及思维成长、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等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不同方面实施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道德与法治 学科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3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受到社会不同方面的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理念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质量。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在快速成长以及发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认知以及思维的培养,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法治观念。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价值观念与教学活动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价值观念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完善的认知观念,对不同事物的态度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言传身教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有关法律以及文化等内容,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教师通过教学文本作者的创作理念以及价值观等,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备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念,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强化学生语文素养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学科融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科融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文本中的情感以及价值观念,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文本中的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将道德与法治的历史以及文化相关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学科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科融合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认知不足,对于不同的变化有一定的好奇心,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学科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da14627a8dfd2dedd1ca49ac564cc496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观念以及学习习惯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成长。通过道德观念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抵制不良信息,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也会采取师生互动以及游戏等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集体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体验与作者类似的经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的原则
(一)注重语文教学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应当注重语文教学资源。首先,在学科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开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时,应当以语文教材以及教学要求为基础,确保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以及认识。其次,教师应当将语文教学资源进行适当拓展,完善教学文本中的作者形象,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a5ca8dcb93ad7dcd1ae705a9ce5a57f4结合时代发展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应当结合时代发展方向。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及知识,对热点事件以及重要时事政治产生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应当明确当下的培育目标,进而明确学科融合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精神以及道德观念,让学生对社会产生好奇以及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
(三)结合学生认知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观念。首先,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等,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环境作为教学参考,通过学生熟悉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其次,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学生对动画、有趣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应选取动画等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明确教学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文本的内容、精神、情感等进行提炼,分析其中的核心思想,进而明确教学主题。其次,教师应当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以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思考方向以及路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教学主题为起点,思考教学文本的内容以及情感。
三、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1.丰富语文教学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应结合教学主题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元素,延伸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体会到不同价值观念的意义。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我上学了,我是小学生》时,可以结合儿歌、图画、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为小学生之后发生的变化,学习使用语言以及文字介绍自己。教师可以将儿歌《上学歌》进行演唱以及介绍,引导学生学习儿歌的内容,并进行演唱教学,认识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班级环境以及同学。教师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教师的语气以及语法,介绍自己为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某某小学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介绍能力。然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相互询问名字,加强学生的礼仪意识,促进学生之间友好相处。
2.注重传统文化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文化。教师应充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教师应当将教材中的古诗词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以及成语等进行着重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精神品质以及文学素养,强化学生对传统礼仪以及道德观念的认识。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望天门山》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古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李白对我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教师可以将描写景色的古诗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景象,再将描绘的自然景色采取幻灯片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想象景色,进而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分析后两句,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江的磅礴以及李白的激动,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景色的美丽,提升学生对我国山河的喜爱。教师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保护,提升学生对我国山河的热爱。
(二)完善教学观念
1.注重学生成长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完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成长。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困难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困难,讲解相应的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意识的养成,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我上学了,我是小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和写字习惯。教师可以将正确的习惯示意图采取幻灯片以及亲身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在学生练习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鼓励以及表扬,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还可以将铅笔字的作品作为练字规范,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培养学生的耐心。
2.引导学生思考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完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当明确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加强与学生的正面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思考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不同的学生对道德观念产生思考,进而树立以德为荣的价值观。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漏》时,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老虎和贼的行为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虎和贼对“漏”的恐惧以及害怕,引导学生结合“漏”对故事发展和结局进行梳理,明确老虎和贼的下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老虎和贼的愚蠢以及贪婪,让学生得出做坏事会导致不良后果的结论,引导学生约束自身的言行,形成做事应当理智的习惯,不盲目逃避责任等。
(三)优化教学手段
1.创设教学情境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当结合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设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喜好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代入感,规范学生的行为。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桥》时,可以引导学生创设大雨的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大暴雨的态度,进而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山洪暴发产生一定的理解以及认识。教师可以将暴雨以及山洪的视频整理成相关资料,采取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播放,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描写以及语言动作描写等体会文中村民以及村党支部书记的情感,提升学生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的认识,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2.设置教学问题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手段,设置教学问题。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性格特点等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法律以及社会等产生一定的观念以及思考,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的表达以及理解能力,加强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念的了解。教师还应当通过教学问题对产生不良观念的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分析不良观念的影响等方式,转变学生的观念。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的《黄继光》时,可以结合民族英雄的教学主题,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讲解自身对黄继光的行为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黄继光的爱国情感以及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对英雄精神的理解。
(四)丰富教学活动
1.设计教学游戏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丰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游戏。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设计口语、阅读、听力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游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事物,提升学生对道德以及法律的基本认识以及了解。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时,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词语接龙的方式将自己认为的山中朋友进行列举,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景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游戏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促进学生保护大自然,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山中景物,引导其他学生与“景物”进行互动,想象打招呼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山泉、溪流、瀑布等景观的不同,提升学生对不同景物的喜爱,加强学生对不同环境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维护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组织实践活动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进行融合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丰富教学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教学主题,开展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在校内,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活动以及书法活动,在引导学生感受语句中的情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还可以组织书籍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有关情感和精神的内容进行表达,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黄继光》时,可以将黄继光战士的“爬、顽强向前爬、站起来了、举起右臂、张开双臂、猛扑上去、堵住枪口”等文字的描述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认识战士的伟大。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英雄的精神以及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探望退伍老兵,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我国的英雄,提升学生对军人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学生的认知以及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工作相结合,在课堂以及课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文本中的情感以及观念,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法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意义,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福元《融入道德与法治,焕活小语课堂的深度教学》,《课堂内外》2023年第32期。
[2] 陈晓红《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吉林教育》2023年第10期。
[3] 尉风梅《小学语文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