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素养等综合能力。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化、教育理念与方法较为陈旧、部分教师忽略课堂反馈等问题,导致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对此,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选择利用表现性评价法来进行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及梳理与探究等环节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表现性评价课堂设计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提高语文教育水平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表现性评价 设计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31
一、表现性评价相关概述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价,它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课堂创设较为真实的评价情境,并根据评价内容科学设置考核任务。最后,以考核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考核过程中的表现而进行新型的教学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性评价具有以下特征:1.目标导向性,一切课堂评价行为都有其想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表现性评价的全过程基本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而对评价方式进行不断优化,设置开放性学习任务,最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2.资源综合性,在学生达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多个教学环节,以及不同知识、技能等资源的整合,这表明表现性评价具有高度资源综合性。3.学科实践性,表现性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的本质区别是它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如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逻辑思维以及表达能力等。最后,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响,表现性评价更加具有开放性、过程性、机构性、生成性以及层次性。
(二)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原则
1.切实反映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表现性评价策略时,应保证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避免学习任务过于复杂或是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应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首要目标,避免盲目设置考查难度,继而给后续的教学互动带来阻碍。
2.确保评价性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与最终的教学目标一致。因此,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时,需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展开个性化的教育工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置评价任务时,应确保其与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3.确保评价过程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并全程依照明确的评价标准与学生的真实反馈进行个性化考核。评价标准不应随意变动,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传统的语文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利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已成为主流教育趋势。但传统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显然并不能满足新《课标》的需求。在新《课标》实施后,表现性评价的显著效果逐渐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将表现性评价方式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考核手段。以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与深刻性。传统语文课堂的纸笔测验或是背诵考试等,考核的重点基本集中在某一固定的知识点中,如识字或背诵课文等。评价范围具有较高的局限性,难以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为了提高评价效率,教师急于将评价精细化,严格考查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这样一来,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导致课堂评价质量有所下降。表现性评价涉及多个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表现性评价具有较强的任务感与真实性。它在传统语文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评价等方面。在新《课标》中,把语文课程中的“说话”转变为“口语交际”,同时,增设了“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人际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等。在实际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从关注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保证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与健康的情感。同时,课程的转变应带动评价方法的创新。表现性评价利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与表现的综合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学习基础,它与新《课标》中强调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模式固化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常会布置生词听写与课文背诵等任务,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这样的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机械性的记忆让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知识,而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运用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会逐渐降低。
(二)教育理念与方法较为陈旧
尽管新《课标》、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已实现全面落实,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单纯地追求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苦不堪言”。目前,学校会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但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要点,导致自身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三)部分教师忽略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反馈是展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部分教师更加重视卷面分数的高低,并不重视教学反馈。学生的“心声”被忽略,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身的教学办法。一旦在课堂上出现问题,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教师并不能将其解决。
三、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
(一)识字与写字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是学生开展后续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大部分教师也会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此方面。因此,语文教师进行表现性评价课堂设计时,应确保学生不但充分掌握必要词汇,更应考查他们对新词汇的利用能力,以全面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以《找春天》一课为例,针对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展开研究,以提升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教师在基础课堂教学完成后,可以下发一张用于表现性评级的词汇表,表中包含课文中涉及的新词汇,如春天、棉袄、害羞、遮遮掩掩等。随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词汇表中选择部分生词,用于教学评价。但要注意,这一过程并不是强迫学生背诵,而是考查学生对生词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堂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选词汇写出一篇与春天相关的小作文。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从对词汇进行机械记忆的焦虑中脱离出来,并在具体应用中熟练掌握新词汇。最后,教师的表现性评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作文是否符合主题;词汇的意义与用法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词汇能否准确拼写;文章的逻辑性。
这种全面性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词汇水平,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阅读与鉴赏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阅读与鉴赏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与情节等。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教师在选择阅读素材时应注意篇幅的长短。本文以《狐狸和乌鸦》这一故事为例,针对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展开研究,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文学鉴赏能力。
1.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主题与人物形象。如人物分析:狐狸机智又狡猾,善于谋划,并以自身利益为先;乌鸦常常因自己的智慧而过于自负,会被不切实际的恭维所迷惑。细致的角色分析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在后续对作品的阅读之中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情节。带领学生了解情节的发展,分析过程应贯穿故事发展的始终,如乌鸦发现了树枝上有一块奶酪,于是叫起来,但却被狐狸发现,使用诡计骗走了奶酪。
3.通过故事情节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警惕心;学会珍惜自己的东西。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针对阅读与鉴赏的表现性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表达与交流环节的设计实践
在小学语文课堂,针对表达与交流的表现性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书面表达,二是口头表达。这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在评价过程中,最终考查目的为“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针对书面表达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是针对某一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评价任务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表现性评价标准如下:文章的结构、语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逻辑性。为提高评价效率,教师可以重点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考察首尾是否呼应、论据是否言之有理,观点是否清晰准确。通过上述标准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论述能力与文章分析能力。
针对口头表达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倾听他人观点,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特性布置差异化讨论任务,并鼓励组员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在他人发言时不应随意打断,学会尊重他人,并形成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班级内部的小型朗读比赛。教师可以设置比赛主题,并要求学生自行撰写或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主题的小故事。在比赛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播音员的方式进行故事朗诵。教师在学生朗诵过程中可重点关注学生口头表达技巧中的发音、语速与情感表达。口头表达的表现性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非机械性阅读文本。
(四)课后梳理与探究
课后梳理与探究过程的表现性评价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在学习《悯农二首·其二》后,教师可以布置两项探究任务:一是研究古诗作者李绅;二是了解农作物种植过程。可让学生自行选择探究任务,并形成较为细致的书面研究报告。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项目,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其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性评价标准如下:
1.考查学生对所选择的项目研究是否深入、收集到的信息、材料是否全面且正确。
2.考查学生的研究资源整合能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势必会涉及一定数量的文字材料、图片、观点以及数据等。教师应切实考查学生是否将重要材料有效整合,并用于研究,以及相关材料能否支撑研究观点。
3.对书面报告的评价,研究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书面报告的评价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否准确清晰,一篇完整的书面报告应包含引言、主题以及结论部分。清晰的书面结构,能够帮助阅读者快速浏览并掌握重要信息,更有助于展现报告的连贯性;报告的逻辑性是否流畅,避免“前言不搭后语”。合格的书面报告应该有条不紊,前后逻辑通畅,并具有充足的论据来证明撰写者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报告中是否出现重复信息或是明显的逻辑错误;对观点的分析与解释是否全面准确,准确的观点阐释离不开各种信息的佐证,这也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信息整合并不是各种信息、论据的堆砌,而是要注重信息的准确性与关联性,从而搭建清晰的“证据链”,以证明自身的观点或是研究理论,这种信息整合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分析思维水平。
4.书面报告的表达方式,主要评价学生的报告写作能力,如观点表达是否清晰、汉字拼写是否准确等。
总之,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与综合发展情况。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补足传统评价方式的这一短板,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生的语文表现,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及梳理与探究等环节开展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艳《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实施初探》,《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4期。
[2] 史玉婷、王芳《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式课堂教学设计——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为例》,《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年第6期。
(高宇涵,1992年生,女,汉族,山东淄博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南部生态产业新城发展中心教育文化事业部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23JKGH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