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出发,从生活出发

2024-09-28 00:00:00张宁张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6期

摘 要:跨学科学习要从语文学科出发,主动跨界,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儿童认知、生活需求等方面确立学习主题;从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社会热点等方面组织实践活动;坚守语文学科立场,体现和落实“学在中央”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学习主题 实践活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21

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细读“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我们真切感受到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它超越壁垒分明的学科边界,让学生拥抱完整的现实世界。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课程整合(把跨学科学习和单元学习、综合性学习进行统整)、学习多元”的实践路径。

一、学习主题设定:根植“核心素养”,融合课标内容与儿童生活

(一)体验日常生活

跨学科学习以生活为基础,在真实任务解决的过程中,从语文学科出发,主动跨界,联结相关学科知识技能,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验、作品设计。

低段跨学科学习——我眼中的奇妙世界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想象”为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四篇课文,根据第一学段学习内容,我们设计了“我眼中的奇妙世界”跨学科学习主题,围绕“高新一小·看世界”直播间评选优秀小主播真实任务驱动,设计了四个子任务。

任务1:游赏声影直播室

以声音直播室播报影子的妙秘为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科学观察。语文课上,以现场模拟的方式辨别方位;科学课上,借助影像了解影子的科学知识;信息课上,设计影子图鉴,并配上文字说明,用直播的方式播报影子的相关知识。

任务2:观看动物直播赛

以为动物直播赛做解说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语文课上,学习问答句,感受动物尾巴的作用;用镜头或者自己印象深刻的方式记录动物耳朵、声音等方面的秘密;讲述动物比赛背后的故事。

任务3:打卡自然直播厅

科学课上,阅读《下雨了,它们去哪?》《神奇校车——经受暴风雨》,深入探究雨的变化原因及过程;语文课上,品读文字,感受语言表达的妙秘;信息课上,制作下雨图,用天气预报的方式播报雨的相关知识。

任务4:领略世界的奇妙。

展示单元学习成果,通过识字、阅读、设计、合作,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与想法,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

(二)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学科不只具有工具性,统编版教材中共有124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也明确要求学生参与文化活动。

中段跨学科学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我们在开展传统文化专题研修时,围绕三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设计与改造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为任务驱动,设计五大任务、十二小活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究传统文化,获得文化体验。

(三)探究社会热点话题

《长安三万里》是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再次焕发活力的缩影。西安旅游热、电影热映、长安文化三个热点相遇,我们如何带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打开社会热点话题,并参与其中呢?

任务情境:

西安文旅正在征集“花开满长安,奔赴三万里”相关作品,让我们用古诗词、文创作品的方式推荐西安,吸引更多的人游西安。

学习目标:

1.观《长安三万里》,挖掘影片中的10个写作角度,读与长安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创意创作,为长安文化代言。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长安文化的实际展示和遗存,用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绘制古长安地图,制作“长安游”出行攻略。

3.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个人工作室,多形式展示大唐文化,创意推广长安文化。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起看长安”(2023年9月—10月)

1.走进电影——《长安三万里》。

2.梳理元素——图解电影中的人物,城市面貌、服饰、美食、建筑、生活方式等长安文化元素。

第二阶段:“一起探长安”(2023年11月—12月)

1.沉浸体验——参观省历史博物馆、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等,深入了解长安文化的遗存。

2.社会调查——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等不同时间段的游客数量,景区旅游路线。

3.指南出行——根据社会调查制作“长安游”攻略,指导游客出行时间,优化路线。

4.我绘长安——运用数学、美术知识绘制古长安城的地图。

第三阶段:“一起读长安”(2024年3月—4月)

1.古韵长安——读与长安文化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开展“文学分享会之我为你读长安”。

2.长安当下——读与长安文化相关的现代文学作品。开展“文学分享会之我为你写长安”。

第四阶段:“一起绘长安”(2023年5月—6月)

1.文创设计——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达对长安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精彩展示——结合年级学生个人工作室,多种形式展示大唐文化。

二、情境任务设置:建构“培养全人”,联结教材资源与真实问题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整合学习资源,因材施教

统编教材对革命传统教育极为重视,从1到6年级共有320篇课文,其中革命文化题材文章40余篇,此外,在“阅读链接”中有相关文章,在“快乐读书吧”也有推荐红色经典阅读。

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基因”和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将其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以跨学科学习的形式全面推进革命传统教育,围绕红色主题,各年级学生通过深入讨论,确定了以下项目学习任务:一年级——红色童谣诵读吧;二年级——红色朗读站;三年级——红色记者站;四年级——红色小导游;五年级——红色广播站;六年级——红色剧场。

(二)要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要求

我以四年级的跨学科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四年级——红色小导游

项目目标:

1.将本地红色资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将军公馆等红色革命景点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学生用小导游的身份回忆峥嵘岁月,根植红色基因。

2.通过“红色小导游”项目式学习,了解一个合格导游的标准,熟悉项目式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写作、团结协作能力。

项目准备

1.分组准备

(1)各小组细化各自项目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程序。通过线下、线上讨论,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完善各自项目方案,包括计划活动时间、地点、活动路线、安排就餐、休息场所、所需物品等等准备工作

(2)学生对各自方案所需学科知识、资源(家长、教师支持事项)进行整理,并有计划地展开主动、独立学习。

2.集体准备

各学习小组方案完成后,在班内分别展示,对方案细节进行提问,完善计划或给出实施建议。

项目实施

第一阶段:成立“导游宣讲团” 确定红色路线

1.小导游选拔

选拔内容: 以个人参赛,设自我介绍、景点讲解,宣讲红色主题。

选拔方式:以个人报名导游和随机抽取现场导游两个环节。

2.选拔流程

(1)班级选拔

孩子们前期准备整理红色资料,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班级小导游大赛”,每班推选2名同学参加年级小导游选拔赛。

(2)年级选拔

选择红色主题,探访红色之旅。班级推荐的2名优秀导游参加年级“红色小导游”选拔,最终成立“红色宣讲团”。

(3)小导游培训

A.邀请专业导游给“小导游宣讲团”进行仪表仪态方面的培训,让孩子们了解“导游”的服务意识,与游客交流礼仪方面的知识。

B.能绘声绘色地讲述红色景点的相关知识,能从众多资料中筛选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C.写好、讲好导游词,让“红色宣讲团”带动更多同学参与红色宣讲。

第二阶段:走访红色景点,回忆峥嵘岁月(省内)

1.全体学生利用假期选取陕西省内的红色景点,了解以相关历史人物和故事,回忆峥嵘岁月,追寻红色精神,重温红色之旅。

2.全体学生在探寻过程中利用视频、照片、文字、抖音、等多种形式记录探寻之旅,感受革命精神。

第三阶段:交流走访感受,根植红色基因。

1.以班为单位,分小组在线或者现场讲解红色革命故事,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革命精神。

2.以班为单位自主交流走访感受,根植红色基因。

第四阶段:争当“小导游”,传播红色之声。

1.根据前期走访纪录、讲解交流,选拔优秀讲解员成立“小导游团”。

2.邀请革命老前辈给“小导游团”授牌,讲解红军革命故事。

3.培训讲解员,使其讲解更规范、更生动,主题更突出。

4.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小导游团”在本年级内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让学生更多了解革命故事,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

第五阶段:宣讲走出校园,传承红色薪火

1.“小导游团”带领部分同学到西安市革命景点,向游客和观众进行现场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让更多的人传承红色薪火。

2.利用节假日现场给游客和同学在线开直播讲解红色景点故事。

三、学习活动实施:推行“学在中央”,链接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

为体现和落实“学在中央”的教育理念,我们以“学科+”为路径,以“活动”为根本,开展跨学科学习,推进研究性学习。我同样以课例做以说明。

穿越时空寻找你——走近鲁迅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人文单元,是小学教材中首次以一个人物构建的单元,我们设计了以“穿越时空寻找你——走近鲁迅”为主题,“创立‘名人馆’部室”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共有4个大任务、9个子任务、28个小活动。

任务一:漫游“云海”,初见先生——场馆展区设计

下设三个子任务:

前置任务:假期观看《觉醒年代》,搜集、梳理鲁迅生平,文字、照片资料,全面了解鲁迅先生的地位。

任务二:漫游“文海”,走近先生——展区内容筹备

子任务一:鲁迅影像区

创设为鲁迅先生拍摄童年纪录片的情境,为纪录片撰写故事大纲,短焦镜头,拍摄玩耍片段;定格画面,拍摄人物特写;广角镜头,寻找童年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比较语言,品味经典情节,进行经典情景演绎。

子任务二:鲁迅漫画(话)区

以为鲁迅漫画(话)为情境,设置活动,听“侄女”讲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相关事迹;为故事取小标题。

活动三:挖掘鲁迅个性特征

绘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为漫画配文解说。

活动四:观名人眼中的鲁迅

前置任务:查阅名人对鲁迅评价并分享。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人格与胸怀。

活动五:漫“话”鲁迅抒我怀

对《有的人》进行仿写,对鲁迅先生及其精神进行赞美和传颂。

任务三:建名人馆 追寻先生——场馆主题搭建 属于跨学科实践任务

子任务一:素材甄选会

为收集到的照片、漫画、录像、诗歌创作等素材撰写作品推广词;通过现场投票、多媒体等途径进行投票甄选。

子任务二:场馆搭建会

(1)组成搭建团队,明确人员分工;(2)自主布置鲁迅名人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知道,无须走到很远的地方,资源就在我们身边。立足于语文学科,横向联系其他学科,联系学生的自身经验,联系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在创造性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鲍勃·伦兹、贾斯汀·威尔士、莎莉·金斯敦、周文叶、盛慧晓《变革学校: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核心标准》,《全球教育展望》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