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2024-09-28 00:00:00许成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6期

摘 要: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缺乏发展性、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教学过程缺乏体验性以及教学评价缺乏多元性,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评价,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16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对古诗词教学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探索如何将深度学习理论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成为一项紧迫且有意义的任务。通过融合深度学习理论的先进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全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指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深度学习理论的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能为学生搭建深度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平台,从而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少发展性

深度学习理论提倡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现行古诗词教学多局限于知识的表层传递,未能深入到对知识内部结构的深层理解。当前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普遍为表层记忆和机械背诵,缺乏发展性,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春望》教学时,传统教学可能仅要求学生记忆诗句,而未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历史背景,限制了学生对诗文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此外,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表现不足,使得古诗文教学未能有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断裂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与现实的脱节。一方面,断裂的知识体系指的是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古诗词的教学往往按照课本编排顺序进行,缺乏将不同诗歌通过主题、时代或文化背景等进行串联的实践。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三首诗歌虽然都表达了爱国主题,但若教师仅按照惯性思维逐首进行教学,不加以联系整合,就会使得每首诗歌被孤立呈现,未能形成跨诗歌的知识网络。学生可能只停留在对每首诗字面意思的理解,难以从整体视角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爱国。断裂的知识体系限制了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综合理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性思考。另一方面,文化与现实脱节是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社会的脱节。在深度学习理论下,教育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然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将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也限制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缺乏体验性

在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过程普遍缺乏体验性,主要体现在缺少互动和实践活动以及忽视情感与审美体验这两个方面。一方面,互动和实践活动的缺乏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单调而缺乏活力。例如,在教授《静夜思》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限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缺乏诗歌朗读、角色扮演或群体讨论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这种一方讲述,一方接受的模式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减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当前的教学中普遍忽视了古诗词学习中情感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古诗词是充满情感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更多关注于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文法结构,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缺乏多元性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评价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缺乏多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书面考试和标准答案,导致评价标准相对单一。通常,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被要求背诵和默写诗文,然后参加书面考试,评分主要依据答案的正确与否。此种评价方式偏向于传统的认知层面,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文字的准确理解,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表达能力等。二是忽视评价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注重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的现象。过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维活动、解题过程等方面的评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凸显主体发展

优化教学目标是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的首要步骤,教师应设计凸显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应包括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诗歌内涵,而非单纯进行记忆和背诵。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一要提高学生的多维度理解能力,即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诗歌的字面意义,还应包括对诗中深层情感、意象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例如,学生应理解《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壮观景象如何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二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应包括让学生能够就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三要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如绘画、写作或表演,展现对诗歌的个性化理解。四要指向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通过诗歌学习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教学目标应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李白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的欣赏。五要涉及跨学科学习融合,将诗歌学习与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学生可以探索庐山的地理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以加深对《望庐山瀑布》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元联结

通过多元联结教学策略,可破解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的现实问题。

1.联结相同主题

联结相同主题的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文本间建立认知联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构建同一主题的古诗词知识网络。例如,在进行王之涣《送别》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内容,整合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共同的“送别”主题,同时探讨每首诗在表达方式、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综合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每首诗的语言特色、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从而实现深度理解。通过比较《赠汪伦》中的亲密友情,与《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官方使命感,以及《送别》中的淡泊离情,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这一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多样化表现形式。

2.联结相同意象

联结相同意象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复杂意象和象征手法。例如,在教授含有“月亮”意象的古诗词时,可以将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诗人对月亮的不同描绘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理解。

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诗人作品中的不同含义,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度理解能力。以“月亮”意象为例,可以将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与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描绘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月光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的直接表达,学生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月亮的描绘,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对家的思念。相对来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更加强调月亮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美,以及月亮引发的诗人对人生哲思的深沉思考。学生可以学习识别宋诗中月亮意象的微妙变化,理解月亮如何成为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宇宙永恒的沉思。

3.联结学生生活

将古诗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古诗词中的情感、意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古诗词学习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的实际体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形成情感共鸣和对生活体验的反思。

例如,在教授《春晓》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春天的经历,如春游时观察到的花开鸟鸣,将诗中的自然景观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相结合,使得古诗词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寻找诗歌的影子,加深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欣赏。进一步来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中的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授《静夜思》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家的思念,或者在夜晚观察月亮时的感受,引发学生对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在深度学习理论视域下,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优化。

以《枫桥夜泊》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互动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基于《枫桥夜泊》的情景剧活动。例如,将教室布置成类似于枫桥的环境,使用灯光和音响效果模拟夜晚和寺庙钟声,学生则扮演诗中的旅人,亲身“体验”夜晚的寒冷和孤独,同时感受远处钟声的悠远和深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轮流表演,或互相交流在剧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情境。进一步来说,在情感和审美体验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针对《枫桥夜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音乐或写作等方式表达他们对诗中情景的感受和理解,如绘制一幅枫桥夜泊的画面或创作一段描述诗中情景的小故事。通过多元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张继在诗中所描绘的宁静而深沉的夜景,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历史情境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唐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可以形象地感受到诗中所描写的枫桥、江水、寺庙等元素,从而更加生动地理解诗歌的情境,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感性层面上体验诗歌情感,还能够在认知层面上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创新教学评价,聚焦多维评价

聚焦多维评价意味着古诗词教学评价,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书面考试和标准答案,而是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发展。首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因此,评价也应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引入项目评价、表现评价、表演评价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学习一首古诗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发音、表情、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其次,引入自主评价和同伴评价,如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学生应该被鼓励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并接受同伴的评价。例如,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对方在合作中的贡献和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合作能力。然后,采用任务型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项目。例如,要求学生根据一首古诗词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手工制作或音乐演奏,然后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学习表现。最后,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解题过程、参与度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例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观察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回答过程,然后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理论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教学目标发展性、教学内容关联性、教学过程体验性、教学评价多元性,是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显著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有问题,强调了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评价,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期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吕英姿《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探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8期。

[2] 刘瑞红《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14期。

[3] 黄涛涛《深度学习路线参照下的小学语文中年段古诗教学》,《教育观察》2019年第21期。

(许成菊,1984年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