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容,对小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指导学生对各种优秀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丰富知识储备,拓展阅读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意义,提出几点实践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07
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课程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切实提高学生认知传统文化、领悟精神内涵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人文修养。当前,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方面采用的技巧方法相对呆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历史故事、经典诗文、名言哲理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或角色表演、经典诵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激发阅读热情
以往的阅读教学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层次,使其更添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师既要详细讲解阅读内容,也要深入剖析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感知阅读文本传达的精神内涵,获得思维认知与阅读视野的拓展,提高阅读兴趣。
(三)培养德育品质
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具有主体性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诵读和品鉴,在交流、探讨、分享中体会其蕴含的智慧或思想,如古诗词或文言文中涉及的民俗风情、家国情怀等,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有积极意义。譬如:在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感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情感。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与完善。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挖掘教材内涵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深挖教材内涵,让学生在准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素养。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明确一点,阅读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化,而忽略了阅读内容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但却无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阅读教学内容中。例如,在阅读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同时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在阅读现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思考。
以《落花生》为例,在课堂阅读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猜谜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详细讲解课文内容,深入挖掘从劳动到收获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这个过程进行充分感受,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接下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结合花生的生长,你能联想到什么?”有些学生会通过母亲可惜荒着的空地来感受其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有些学生则能通过花生的收获来体会大家的喜悦之情;还有的学生能通过作者一家人的相处感知劳动的快乐。通过深挖课文内容,学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环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文本最后提到大家深夜才散,你能想象一下大家还会谈些什么吗?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阅读内容,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来升华阅读主题。
(二)预设阅读任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统文化为目标预设阅读任务,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讨论方向与具体内容,让学生通过交流互动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同时,预设阅读任务能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素材的学习路径与基本方法。
以《伯牙绝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细节部分进行学习任务或阅读问题的巧妙预设,如:1.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伯牙绝弦”?2.为何要“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3.茫茫人海,为何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4.假设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如何赞叹?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来深入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使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再次感受伯牙子期这段友谊的珍贵,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与导入阅读任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密切关注,多角度渗透实践传统文化,如社会价值、情感认知、文化内涵等,在对阅读教学总体布局加以统筹的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三)融入说理讨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可以巧妙融入说理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传统文化。具体言之,教师要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对古人的道德要求、传统礼仪、审美观念、社会风气等进行重新审视,感知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学会正确看待文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在《两小儿辩日》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为强化学生实事求是、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教师可以与学生同读课文,逐字逐句翻译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旨,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分析与讨论文中两小儿对孔子说的“孰为汝多知乎”的评价的对错。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两小儿通过实践发现和思考问题,并提出明确的分析思路,即便最终的答案可能不准确,但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故而两小儿所说结论有道理;有的学生则认为,孔子并不擅长天文类的知识,在认知上有所偏差非常正常。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自己对问题的不同想法,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来归纳总结课文内容,赞赏两小儿身上具备的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精神,概括孔子实事求是、永无止境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文中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有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善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是最高效、最简单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围绕文化内涵和文本内容,巧借信息技术进行微课视频或PPT的制作,促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视频展示中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之情。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前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所收集的资料内容,初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然后通过微课视频来详细介绍圆明园,让学生对其形成深刻鲜明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哪些角度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及其是怎样被毁灭的,感知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接着,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利用PPT解析圆明园中的各种珍贵文物,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进一步体会圆明园对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五)巧用群文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常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群文阅读,学生通过多文本的对比阅读和分析,能够体会文本的相似之处和内在含义,降低理解难度,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群文阅读,即:以传统文化要素为依托,引导学生阅读古文内容,对文中的情感要求加以体会,感知不同文本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点。
譬如:教授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古诗《清明》《元日》相结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正式讲述时带领学生通读古诗、翻译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什么时候会贴春联、放烟花爆竹呢?结合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并要求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字词思考古诗所对应的传统节日,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情感;接着,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问题:三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差异?诗人用哪些意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为何诗人会在这一特定节日产生独特的情感体会?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加深对传统节日含义的了解,知晓个人情感寄托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六)联系实际生活
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与课堂知识,通过生活化阅读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素材,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围绕当地文化的发展情况,在生活的各方面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如在阅读课堂中融入学生身边或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亲切、熟悉的情境中吸收优秀文化。
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巧妙融入当地红色文化,向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辅之以多媒体设备进行相关视频的展示,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先烈的优秀品质,加深对本课“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神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网上搜索有关当地红色文化的资料,资料内容可以是劳动模范人物、本地发展历程等具有榜样力量的内容;或者是组织学生积极实践,在实际生活中拓展延伸阅读教学,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培养良好品格,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七)组织多样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提前在网上查找有关民族特色、习俗或传统节日的阅读内容,通过对教学时间及顺序的调整,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传统民俗节日、领悟传统文化魅力。
比如:《北京的春节EDHUjs4CCttHdAGKhI6KCQ==》《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些课文的学习内容都和民风民俗有关,教师可以选择极具民俗民风色彩的歌曲来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有效设问来调动学生探究传统民俗风情及其形成的缘由,加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组织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选择能在校内实践的内容,如学习家乡习俗前,鼓励学生与家长探讨有关家乡习俗的一些活动,选择家乡的民歌、民间故事、美食或习俗等,在课堂上分享,进而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传统民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
(八)设计课外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述所有内容,所以需要教师设计课外拓展,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阅读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提炼,辅之以课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际上,有些教师只注重课内的阅读教学,不能拓展延伸所讲内容,导致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更遑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从思想层面重视课外拓展,在课堂教授环节深挖文本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文本的核心素养与故事情节为依托,引导学生感知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在课后环节结合文化元素进行课后拓展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书籍等多种方式来查找、感受、体验文化元素的发展、形成等信息,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历程,感知其厚重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进行准确把握,借助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感知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体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化情感的熏陶和文化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邓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江西教育》2023年第23期。
[2] 刘玉茹《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首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2023年。
[3] 熊文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2023年。
[4] 谢剑虹《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