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故事与理想光芒

2024-09-28 00:00周亭松
全国新书目 2024年8期

这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取材自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供应枣庄葡萄酒厂的葡萄因品种老化、技术落后,导致效益不佳,亟需进行改造提升的“汉诺故事”。“风华汉诺”故事讲述了跨越国度、种族的大爱情怀,颂扬了中国和德国美好的国际友谊,诠释了国家对贫困山区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国家引智工作的成效,是山亭建区40年不甘人后、顽强拼搏的一个缩影。

历史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好的文学作品则对历史报以温情的敬意和真实的共鸣,如风动幡,如叩洪钟,萦回往复,余音绕梁。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余年历程,在穿行“历史的三峡”的征途中不乏曲折陡峻,沿岸风景却又无比壮美,这成为关注现实、关怀人性、关切时代视野下的文学创作的潜在富矿。济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风华汉诺——中德情谊浇灌下的老区“葡萄”传奇》以贴近现实而又高扬理想、还原历史而又致敬奋斗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发源于山东枣庄山亭这座山区小城的“汉诺故事”,这样的“采掘”实践难能可贵而又收获丰饶。

汉诺故事缘起于一株小小的漂洋过海而来的葡萄藤蔓,孕育于广袤厚重的齐鲁大地上的一座山区小城,在中德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浇灌培育下,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激情岁月中茁然畅发,并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的深情讲述,跨越文化与语言的界限,走向了世界,成就了一段“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的中德民间交流佳话。相隔万里的双向奔赴、两代人的赓续坚守固然赋予了故事独特的传奇魅力,但它的内核却是偏于朴实、温暖的,它的气质也偏于平和、厚重,革命老区山亭的干部们想要当地尽快走上勤劳致富的路,以高振楼为代表的老百姓们想凭借着双手摆脱贫困生活的沉重束缚,诺博、汉斯、马克想让更好的葡萄帮助到更多的人们。于是,因缘际会下,冥冥安排中,一群群真诚而又略带倔强的人们的命运有了交集,如同一捆捆的木条,扭结成一根结实的火把,火把缓缓燃烧,照亮,出发,上路,前行,给人们以希冀、温暖、力量、方向。

要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这样一个故事,无疑是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从好的创作素材到好的创作文本,前者既是甜蜜的祝福也是刁钻的限制,既是慷慨的赐予也是贪婪的索求。而作者叶炜是饱含真情的,也是冷静克制的,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部《风华汉诺——中德情谊浇灌下的老区“葡萄”传奇》不是只凭借着创作者巧思奇构、斡运笔藻向造化天机处独自寻觅所得,也并非由一幕幕大江奔涌、惊涛拍岸式的传奇剧幕串联而成,而是力图最大程度地还原出一种历史的真实,透发出一种质真的力量,这些都完美地契合了故事的内核和气质。由序言可知,这得益于叶炜特殊的个体生命体验——山亭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故里——而写作又是作者安身立命、兴言载道的精神家园。任何人,尤其是对出门在外的游子而言,对故乡家园的眷恋无疑是深沉、持久的,多年笔耕不辍的专业训练也令叶炜拥有高度的创作理论自觉与丰富的创作经验技法,当写作与故里相逢,当充沛浑厚的情感与游刃有余的技艺一并发轫于笔端,过往的岁月宛如汩汩流出的泉水,历久弥新而又掬手可饮。

而在写作体裁的选择上,叶炜并没有选择更适合展现故事讲述技巧的小说、戏剧,也没有选择更适合抒发情感的散文、诗歌,而是选定了报告文学这一看似文学性并非最为突出的体裁来讲述这段故事,但通篇读罢,相信读者大都能认同这一选择的贴切自觉。在叶炜娴熟的笔端下,报告文学紧贴现实、呈现真实的特质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戏剧性的冲突与强烈的叙事张力自觉让位于场景、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个体的抒情也自觉让位于时代发出的声音,至此,故事的讲述顺理成章地让位于讲述的故事本身,这样的策略无疑是富有成效的。同时,这部作品还富有细节处的真实生动,文中描写酿酒葡萄苗木首次大规模种植的场景中,从扦插枝条、催根封蜡再到架杆嫁接,叶炜用足足十余页的篇幅将涉及的各类工艺技术繁难之处娓娓道来,细腻真实地还原了这批特殊苗木扎根山亭的不易与艰辛;在描写两代德国友人与山亭人民相知益深、情谊日增时,没有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马克端杯回敬时的中式语言与碰杯礼仪传神地揭示了一切,微澜之处更能感受到水流的欢腾。

作品中对历史人文元素的充分调动运用也是一大亮点,汉诺故事交流的是文化,创造的是历史,留下的是情谊。从开篇题记选取李白《客中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意地总括,到春分过后播种新式苗木与《周易》里古老传统的天雷合力、万物新生大壮卦象神秘切合,从汉诺庄园师袭阿尔卑斯山麓的路德维希二世富森新天鹅堡,到毗邻鲁南第一高峰翼云山的翼云阁,文本发挥了报告文学的体裁优势,在讲述事件、场景的同时,以夹叙夹议等方式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历史人文的元素,拓展了故事讲述的维度,勾连起了故事里的中德人民,也为整个故事平添了几份厚重。

叶炜在写作技巧经验层面的稔熟使得故事充满质感,自身的纹理、斑斓跃然纸上,而理想主义的光芒则为故事注入了活泼的灵魂。这种理想主义来自作者内心深处对乡土故里的热爱眷恋,在创作理性的克制下,充沛自然的情感最终升华为故事的重要底色,使得全书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昂扬而又稳健的风格。当叶炜秉持着这种整体风格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开始描述故事里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理想主义的光芒逐一点燃了日常,平凡的经历在瞬间熠熠生辉,一大批奋进者、实干家的群像从过往的岁月中走出,与读者相逢相遇,令人动容。这些平凡而又不凡的奋斗者、实干家无疑是故事理想主义底色的生动诠释,叶炜自然不吝于对他们的赞美与咏叹,并通过对一幕幕典型场景的书写,努力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如韩平率众雨夜抢工、诺博与汉斯带着乡亲们种植葡萄等场景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理想主义的光芒闪耀贯穿于全篇。当然,金无足赤,《风华汉诺——中德情谊浇灌下的老区“葡萄”传奇》在对相关人物的塑造中仍有可进一步商榷之处,诺博身边的翻译人员宁颜闵、助手汉斯等人物的内心世界尚未得到更多的挖掘,人物结局也处理得较为简略,一众人物之间本应有的互动与反馈也未来得及在文本中具体展开呈现,但这些并不妨碍《风华汉诺——中德情谊浇灌下的老区“葡萄”传奇》整体呈现出较为理想的创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与人民情感交融,与历史深沉共鸣,始终是优秀文学永不过时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风华汉诺——中德情谊浇灌下的老区“葡萄”传奇》的问世是富有启发乃至一定的示范意义的,其坚守人民立场、走出书斋文房、扎根田间地头的创作实践也是值得大力肯定的。我们期待着,在当下正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火热建设召唤下,未来文坛将持续涌现出更多这类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