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写好草原故事

2024-09-28 00:00金少凡
全国新书目 2024年8期

本书以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痴迷于马头琴音乐的男孩阿木尔的形象,他怀揣音乐梦,在爸爸的带领下遍访名师,历经无数磨难,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马头琴大师。这部小说用榜样的故事激励每一个坚持梦想的孩子,命运不会亏待为梦想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与泪水。

在内蒙古草原上有这样一句俗语:“有一株草就会有一颗露珠,有一颗露珠就会有一首动人的歌曲,有一首动人的歌曲,就会有一把马头琴在深情地为之伴唱。”应该说,就是这句话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为草原写一部小说的念头和冲动。这个念头的最初萌芽来自2004年北京市文联组织的“首都文艺家边疆万里行”活动,我们走过中国的边防线,来到内蒙古大草原采风。2008年,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非遗系列专题片制作,拍摄《马头琴》专题片时再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采访。这两次活动让我对草原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并且对马头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遗憾的是,两次采风的时间比较短。在采访时,我结识了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和制琴师布赫、段廷俊、白苏古郎,通过交谈掌握了一些素材,但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于是,我在2009年至2013年间六次自费到草原采风,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科尔沁、鄂尔多斯、郭尔罗斯、查干湖以及内蒙古大学等地都有我拜访过的大师及民间艺人。我收集到了不同版本的有关马头琴的传说,以及苏和和白骏马的传说;还亲临全国马头琴大赛的现场,聆听过齐·宝力高、布林、仟·白乙拉、李波等马头琴演奏大师的演奏;我采访到了马头琴在改革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形制制定时期多层面的故事;目睹了布赫、段廷俊、白苏古郎等大师制作马头琴的过程。蒙古族著名学者、作家额鲁特·珊丹还把一些珍贵的图书、资料赠送与我。特别是在郭尔罗斯,一位老额吉还给我取了一个蒙古族的名字:米尼·居日赫。

有了丰富的素材,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越是民族的,就越能走向世界。因此,我把书的着眼点放在有着“草原之魂”之称的马头琴上。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乐器,也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永远的马头琴》描写的是一个叫阿木尔的孩子,他痴迷音乐到了忘我的境地,用独特的方法聆听着草原上的天籁。在他拜师学艺的路上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我努力展现了阿木尔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在表现马头琴魅力的同时,我还把草原上的多种非遗项目,诸如那达慕、呼麦、萨吾尔登、托布秀尔等,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

《永远的马头琴》对于我的创作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它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反我的制造冲突、悬念迭起的创作风格,而是以草原长调一般悠扬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阿木尔痴迷音乐弄丢了放牧的马儿,追着美妙的声音顺着乌力吉木仁河奔跑剐坏了衣衫和皮肤,漫漫求学之路上拜访各路名师,还有和小白马的悲欢离合等故事。在书中,我向读者展示了辽阔无际的草原、忠实于人类的马儿、能表现草原天籁的马头琴,也展示了阿木尔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和改造马头琴的工匠精神。我力求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倾诉我对草原的热爱。迷人的马头琴,舒缓优雅的《天上的风》,那些继往开来的、凝聚着历史的非遗项目,代表了那片草原,也代表了蒙古族人的精神风貌。这是草原的风情韵味,草原的瑰丽画卷,也是草原的图景和味道。

在阿木尔四处学艺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图景和味道。

充满音韵的草原。

开满了鲜花的草原。

骏马奔腾的草原。

一座座蒙古包,一个个牧村,仗义、豪放、温情、憨厚、朴实的蒙古族牧人。

牧仁师父、宝音师父,格布拜尔老师、乌日根老师、布赫老师一丝不苟的无私传授,不仅体现了草原人伟大的匠人精神,同时也让马头琴这项古老的技艺得到了高质量的传承。

可以说,《永远的马头琴》的创作努力将历史文化的元素蕴藏于字里行间,在小人物们的平凡生活之中,呈现给读者一幅草原独具的、充满蒙古族民风民俗的瑰丽画卷。

说实话,我一直想用文字对给我取蒙古语名字的那位老额吉表示感谢。没有她,没有她的家人,或许我不会听到那么多蒙古族的民歌;不会听到那么多赞美草原的曲子;不会见到那么多的民族服饰;不会听到那么多有关草原,有关嘎达梅林、陶克陶胡,以及鸿雁的故事;不会得到那么多有关蒙古民族的民俗知识。是蒙古包里那一杯杯温暖的奶茶,让我找到了这部书的创作灵感。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鸿雁》致敬这位老额吉,但是我觉得远远不够,单薄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对她的感谢。额吉这个时候已经化身为所有的前辈,化身为整座草原。

《永远的马头琴》一书中的人物虽然不是很多,但阿木尔、巴雅尔、布林、吉日格勒、额布、额吉、布赫,牧仁、宝音、格布拜尔和乌日根他们代表着草原,代表着草原人民。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蒙古民族敬业、质朴和善良的精神特质。那些由马头琴所衍生出来的草原牧人们的寻常故事,无一处不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正直与坚强。

一切看似都是那样的平凡,一切又都是那样的不平凡。

这就是我赋予《永远的马头琴》的灵魂。

这就是我献给草原的书。

致敬草原上的牧人!

是他们的歌声,他们的舞蹈,他们的酒和奶茶,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而书中的那些普通民众,那一件件乐器,那一曲曲飘荡在草原上空的天籁,则是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

致敬草原!

致敬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兄弟!

致敬千千万万像这部书中所描写的,看似平凡却又坚韧不屈的草原牧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