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些年中国博物馆发展速度空前,参观人数增长迅速,博物馆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置身于一座座博物馆中,犹如站在一条时光的纵轴上,向前可以探求我们从何而来,往后可以洞察我们将去往何处。如果你也想听听文物们亲身讲述的故事、看看远在千里之外的独家藏品、深入了解博物馆背后的秘密,不妨读一读这些关于博物馆的图书,让它们带你足不出户尽享博物馆奇妙之旅。
云南省博物馆:
探寻七彩高原的文明足迹
刘婷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本书收录了32家富有特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于光影中感受时代风华;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倾听自然之声,品读生命史诗;在云南省博物馆,领略神秘璀璨的青铜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书中交融,带领读者探寻中华文脉,聆听文明回响。
作为昆明市的地标性建筑,云南省博物馆北接广福路,西临宝象河,东与云南大剧院相望,南接季宏路,四周景观通透,庄重大气。
走近博物馆,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物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博物馆主体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形似云南“一颗印”式传统民居建筑;外观颜色为红铜色,意在体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建筑外墙造型和表面纹饰好似风化的石林。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2015年迁至广福路新址。新馆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地面5层、地下2层。宽敞的展陈空间、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精心打造的绿化景观为观众带来美好的体验。
探秘古滇青铜文化
云南省博物馆现有23万余件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09件(套),藏品类别丰富,年代跨度大。馆内基本陈列“云南历史文明陈列”包含六大展览:“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争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共展出馆藏精品文物1万余件(套),以通史陈列的形式叙述了从远古时期直至云南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红土高原创造的辉煌文明。
云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马文斗介绍,“远古云南”是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展览的一大亮点,通过沙盘、文物、模型、影视资料、场景再现、高新电子设备等,展示云南远古生物与地质环境、人类起源与民族多元格局形成原因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意义。
走入“文明之光”展厅,一幅青铜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展览分为云南青铜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四部分,带领观众走近神秘的古滇国,感受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
关于云南何时进入青铜时代,学界有夏代初期、夏代中晚期和公元前12世纪末等说法。在长达1000余年的云南青铜时代,其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的表现形式、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著称。
战国牛虎铜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
牛虎铜案1972年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高43厘米,长76厘米,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向着案盘面虎视眈眈。大牛腹下站着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
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虎铜案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这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牛牲在祭祀三牲中居首位。虎在古滇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贮贝器是古滇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贮贝器类似于现代的存钱罐,古滇国贵族用它来储存货币海贝,它也是彰显权贵地位、祭祀祖先、歌功颂德的重要器物。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共藏有贮贝器30余件,这些贮贝器的精彩之处在于器盖和腰部,其上铸造着生动活泼的人物和动物,表现了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场景,为了解古滇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社会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的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尤为珍贵。该器为典型的束腰圆筒形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5.3厘米,器身两侧有虎形双耳,器盖上铸有四牛。在器物的顶端,有一名威武的骑士跨坐于马上,马昂首翘尾,骑士全身鎏金,显得格外耀眼。马文斗介绍,四头环绕而行的牛可能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拥有大量财富,位于中央居高临下的骑士可能代表着墓主人极高的权力与地位。
金玉共振:夏商时期玉器
王方
这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古蜀玉器
在中国西南地区,与殷商王朝大致同时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中都出土了数量巨大、制作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共同构成了古蜀国玉器的华美篇章,彰显了玉器在古蜀王国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为研究中国玉器加工工艺及中国玉文化发展谱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2022年,三星堆遗址8个“祭祀坑”及其他地点发现的玉器总数已达2000余件。玉器种类主要以璋、戈、璧、琮、刀、矛、凿、锛、斧、铲、斤、匕、戚形佩、坠饰、环、串珠、管等几何形器为主,基本不见像生形玉雕作品。继三星堆之后发展而来的金沙遗址目前已发现3000多件玉器,基本都出土于祭祀活动场所中,种类有琮、璧、环、璋、圭、戈、矛、钺、戚、斧、锛、凿、凹刃玉凿、神人面像、贝形佩饰、镯、环、箍形器、绿松石珠、管、片、镂空饰件、球形器等。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王国以大量玉器显示了古蜀文化制玉工艺的繁荣与发达。
通过数十年对玉料产地的调查,加之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检测与分析方法,可以确认三星堆、金沙大部分玉器原料来自成都平原西北的龙门山一带。大量玉器应该都是就地取材加工而成的作品,因此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三星堆和金沙玉器的加工技术与同时期其他遗址玉器的加工技术基本一致,开料主要利用了片(锯)切割技术,钻孔技术有实心钻(桯钻)和空心钻(管钻)两种;主要装饰纹样有平行直线纹、网格纹、菱格纹、云雷纹、回字纹、人物纹等,多以细线阴刻技法加工完成。
从玉器出土情况观察,三星堆玉器大多出土于8个“祭祀坑”中,金沙玉器也几乎都出土于遗址内的大型祭祀活动场所。这些玉器制作精美,器上少见使用痕迹,绝大多数的玉器都不是实用物品,而是与古蜀王国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礼仪性用器。在古蜀王国的祭祀活动中,玉器和珍贵的金器、青铜礼器、丝绸、象牙等稀有宝物一起,既作为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祖先神灵的重要礼物,也是巫觋作法、祈祷和献祭的媒介与工具。两个遗址中巨大的用玉数量反映出古蜀人把玉作为沟通天地的灵物,以之祀神、礼神和通神,祈求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精神文化。
祭天礼地的法器——玉璧与玉琮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有领玉璧,一部分有领玉璧的器璧上流行雕琢同心圆圈纹。这种类型的玉璧在殷墟、大洋洲商墓中都有出土,但以三星堆与金沙出土的数量最多,材料、工艺都极具个性特点。如金沙遗址出土的1件有领双色玉璧直径达24.8厘米,制作规整,通体打磨抛光。让人惊讶的是,此器出土时竟呈现出阴阳两面不同的色泽效果,这恰好诠释了美玉天成的神奇魅力。金沙还出土了1件直径26.4厘米的有领玉牙璧,此器中部有圆孔,孔两面皆有凸起;璧的周缘凿出四组齿状突起,每组各有五个齿状突起。该器在有领璧形器的周缘开出四组齿状突起的形式是首次发现,这极可能是金沙本地玉工别出心裁的一种自我创造,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的玉文化传统中,玉琮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体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出土。三星堆早年发现的琮,从玉料和形制看与齐家文化、五莲丹土遗址出土的琮非常相似,为不分节槽的素面琮,但新发现的三号坑中出土的1件琮十分特别,在琮的两面外壁竟分别刻画有造型不同的神树纹。该玉琮为典型的齐家式玉琮,传入蜀地后,本地玉工又在其基础上加刻了两株神树纹,创新性地融入了自身的树崇拜观念。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也很特别,每节雕刻有简化的人面纹。从形制、纹饰、琢刻工艺上看,这件琮与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极为相似;从玉质上看,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器有显著差别;器表还有长期盘玩的痕迹。笔者推测这应是1件典型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经辗转流传后被古蜀人收藏在自己的王室中,最后在古蜀金沙时期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被埋藏在地下。
其他礼器——璋、戈、钺
三星堆和金沙是继二里头之后全国出土玉璋最多的地区,出土的玉璋数量超过全国各地发现玉璋的总和。其中以牙璋数量最多,造型也最为丰富。2019—2020年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中出土的一些青铜人像衣饰上还刻画有牙璋的纹样,可见牙璋在古蜀国祭祀活动中占有显要位置。
这些玉璋从首部形态可分为凹弧首、“V”字形首、斜直首三类。
广汉燕家院子和成都金沙出土的数件斜凹弧首牙璋与河南二里头和二里岗文化出土的牙璋形制最为相似,但阑部的装饰从简至繁,尤其是兽首的表现多种多样,极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金沙遗址出土的1件墨玉质双兽首阑玉牙璋,阑部两侧对称雕刻出一对立体蹲兽,好似在互相对峙,形象生动。
“V”字形玉璋在三星堆玉璋中所占数量最大。二号坑出土的1件跪坐小铜人像手中也持握着1件“V”字形的璋,八号坑的1件铜龙首的头上顶着“V”字形璋,为我们显示了这类玉璋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祭祀活动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斜直首玉璋在其他地区暂未发现,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这类玉璋平面多呈平行四边形,过去曾有学者称之为“边璋”。
三星堆和金沙玉璋上的纹饰图案丰富多彩。最精美的1件斜直首玉璋出土于三星堆二号坑,其上刻画有人物、山形、船形、璋形、弯钩形(象牙)、手形、云雷纹、平行线纹等多种图案,生动地描绘出三星堆祭祀活动的宏大场面,常被称为祭山图玉璋。在金沙出土的2件玉璋则在器身两边刻画有肩扛象牙跪坐人像纹,也为我们清楚地展示出古蜀人的祭祀状态,以及象牙在祭祀活动中的具体使用方式。
除大型玉璋外,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了一些形体极小,但制作加工仍一丝不苟的小型玉璋,其中又以后者发现数量最多。这种小玉璋的平均长度在5厘米左右,出土时它们多与金器、铜器、象牙等祭祀用品伴存,显然也是作为礼仪性用器使用,已类似明器,仅具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玉戈也是三星堆和金沙玉器中的重要品种之一,一般体形宽大,中部较厚,三角形前锋锐利,上下边刃打磨较薄,整体造型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玉戈相近。有一类玉戈比较特殊,前端似鱼嘴,阑部雕出齿牙饰。这类玉戈表现出戈璋合流的趋势,也可称为璋形戈或鱼嘴形戈,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玉器品种。
三星堆一号坑中有1件最为特别的玉戈,在叉口上镂雕出一立鸟的形象,表现出古蜀族与鸟的不解之缘。金沙祭祀区中也出土了1件造型相似的玉戈,叉口上则镂雕出一奔兽的形象,从其残余的情况看,极有可能是老虎的形象,这是古蜀人崇虎习俗的一种体现。
三星堆祭祀坑内尚未发现玉钺,金沙祭祀区中已出土4件玉钺,均制作精良,品级极高,显现出使用者的地位与等级。其中“风”字形钺、璧形钺各发现1件。
从造型与工艺特征看,金沙的玉钺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型器物相似,不排除是由二里头文化流传而来的可能。其中有1件兽面纹玉钺,其玉材显然来自本地,但其上的兽面纹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容器上的典型纹饰,很明显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特殊玉器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祭祀区中还出土了一些特殊的玉器。如玉海贝形饰玲珑晶莹,为中国传统玉雕动物种类增添了新内容。再如玉牌饰以阳线技法雕刻出变形昆虫纹,其纹饰刻画婉转流畅,显示出金沙玉工极高的工艺技术水平。此外还出土了中国玉文化中前所未见的一些新的玉器类型,如三星堆出土的刻纹玉器座、龟背形玉器,金沙遗址出土的刻槽形玉器(可能为玉剑鞘)、椭圆形玉器、玉瓶形器等,不仅充分表现了古蜀玉工的精湛技艺和制作水平,同时也显示出其所具有的非凡想象力与创造力。
兵马俑坑的考古岁月
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本书作者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和文物遗址背后秦朝的实相。
2000多年来,在历代的文献中,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述资料较多,但关于兵马俑坑未发现只言片语。兵马俑规模宏大,从公元前210年到1974年,只要在此动土就很容易见到。而实际上,2000多年来,人们的确也曾见过30多次。
一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两个左右并列的木棺放在俑坑底部的砖铺地上,建造墓穴时,人们曾挖到了4匹陶马的前半身和4件骑兵陶俑;一眼距今约百年的古井,打井人曾挖到了拉车的陶马;一座清代墓穴,在建造过程中人们曾挖到了陶俑;一个民国时期的大坑,面积为20余平方米,里面填埋有大量陶俑、陶马的躯体;许多近现代墓的圆丘坟包中夹杂着兵马俑残片。老乡说在这里埋葬先人最怕挖出怪物(陶俑),因为这事被认为不吉利,一旦遇到也不能声张,“悄悄地,别言传”,把怪物打碎,或埋于墓穴的一角,或丢在乱土中。
“遇到”和“认出来”是两码事。2000多年来,由于不知道兵马俑是珍贵的文物,没人重视过它们。即使是宋元时期的金石学家也不曾认识到这些陶俑的价值,因而每次都与它们擦肩而过。总之,兵马俑被“认出来”的时间延迟到了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抗旱打井的时候。
收到西杨村农民打井挖出古董的消息之后,1974年7月到10月底,陕西省文管会组建了第一支兵马俑坑考古队。队员们住在村民家中,条件自是非常艰苦。袁仲一老师是团队中最早的成员之一,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他都会忍俊不禁:为了某事打赌,没菜的餐桌上输家眼睁睁地看着一瓶油泼辣子被一口气扫光;夜晚挑灯看书,突然身边酣睡的伙伴吼出激扬秦腔,被吓得一激灵。他说着艰苦,表达着欢乐。
能参加兵马俑发掘,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幸运。一天天,一年年,考古勘探用的洛阳铲从地下提取出2000多年前的土样,它们有时是一枚铜箭头,有时是一块陶片,有时是经过烈火焚烧的红土和黑色的木炭。我猜洛阳铲带出这样的东西时,考古队员们一定都有点“凡尔赛”。
袁先生回忆道:“探呀,探呀,总找不到坑边,这可坏了,嘿嘿!”
遗址范围还在扩大,前景美好,未来可期,然而尽快结束野外工作、早点回家的愿望成为了泡影。全世界的帝王没谁有这样的魄力,使用如此大规模的陪葬坑;没谁有这样的创意,将数量如此之多、造型宛如真人的俑群带入地下。随之而来的是“所有人都感到了压力,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兵马俑陪葬坑共计3座,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埋藏的俑群可以用3个字概括:大、多、精。这3个字所代表的地位在世界制陶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人俑平均身高1.8米;马俑平均身高1.7米,身长约2米。多,数以千计的兵马组成各类方阵,队列纵横有序、浩浩荡荡,群体美营造出的视觉冲击力只有用“震撼”两字来形容。精,栩栩如生,写实主义落实到各个细节,与陶俑四目相对的瞬间会产生错觉,不知道用“它”和“他”哪个更合适。
不管从面积、发现时间还是陶俑数量来看,一号坑都是“老大”。据推算,一号坑有陶制兵马俑6000多件。俑坑最东端的长廊上站立着三排武士,穿战袍,持兵器,是前锋;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是侧翼和后卫,可以防止敌人从两侧和后方袭击;俑坑的中部是木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是军阵的主力。前锋、后卫、左右翼及主力组合成车步联合方阵。方阵是军队屯聚的常见形式,锋锐、本固,坚如磐石。
二号坑预计出土陶马470余匹,各类武士俑900余件,木车80余辆,以及大量的金属兵器。最东端有弩兵,有立姿和跪姿两种造型。南半部64乘木车列于8条过洞内。中部是由19辆木车、264名步兵和8骑骑兵组成的混合编队。北半部共有骑兵108骑,四马一组,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代表着铁骑取代车战,成为新军种。车兵、步兵、骑兵组成的联军编队作战,类似如今的海陆空混编作战。袁仲一老师说这属于兵书中讲到的大营套小营阵形。
三号坑只有68件陶俑、1辆木车,分为南厢房、车马房、北厢房3个单元。64件陶俑身穿甲衣,分布在两侧厢房,面对面地横队排列,中留通道,似为军中仪仗兼卫队。北厢房的平面形状似汉字的“且”,可能会令人联想到古代生殖崇拜的神物“祖”;车马房凸出,正对门道,似有出行寓意,一辆车配置4件俑,显示了与一、二号坑一车配3件俑的不同;南厢房的平面形状似汉字“土”,土载育万物,可能会令人联想到“社”,联想到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又发现了腐朽的织物帷帐和鹿骨残段,很容易引导出第三个联想:这里是举行占卜、祷战仪式的场所。
当打井的铁锨为世人撩开兵马俑的神秘面纱的一角以后,如何才能完整地揭露出这一先民创造的伟大奇迹这一任务,如重担压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肩上。工作确实苦,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苦的另一面是乐。他们来到骊山脚下,很快初战告捷,通过勘探、试掘,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出遗址的范围、数量,以此为基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对外开放。
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没有预想到这次出征“闹”出了大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兵马俑已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招牌。孤灯清卷,第二代、第三代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史为骨,以考古发现为据,让那支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军终于复活于人间。而后,由表象至内核一层层揭开迷雾,认出兵马俑的价值,通过地下的景象还原了秦帝国的历史实相。
《此处葬曹操》
关于曹操墓,民间一直都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言。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村民意外发现的一方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因墓葬被盗掘,考古队开启抢救发掘。本书以纪实手法讲述了曹操墓惊心动魄的发掘故事,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证认定墓主人身份,根据一系列关键证据对公众的质疑逐一进行科学回应,再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研究方法,以全新的成果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和他的时代。
1.姿貌短小 神明英彻
曹操高陵中的人骨多数集中出土于后室的下部。
曹操是墓中唯一的男性。其骨骸可辨认的只有头骨、下颌骨、肋骨、盆骨残块和股骨,骨骼出土时多散乱。其中,头骨出土于前室东部,靠近前甬道位置的扰土下层;肋骨和盆骨散落于前室和南侧室;股骨等其他残骨分布于后室扰土中。出土时,头骨已经裂成数块,面部仅剩下残片。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根据头骨、面骨可以复原容颜,肢骨可以推算身高。若非面骨不全,我们甚至可以推知曹操的大致长相。不幸中的万幸是,曹操的骨骼还残存了头骨、下颌骨。通过下颌骨上的两颗牙齿,我们知道了曹操生前有严重的龋齿,因为其中一颗牙齿上有龋洞。根据股骨长度推算,曹操身高可能只有1.56米。通常情况下,人体长骨的长度与人的整体身高直接相关,其中根据股骨推算身高误差最小。即使考虑到各种因素,曹操身高不足1.6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尽管曹操身姿短小,但这一点丝毫没有遮蔽他奋发进取、功勋卓著的一生。刻有“魏武王”三字的石牌记录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辉煌;“挌虎大戟”“挌虎大刀”“挌虎短矛”列具的威仪与气势透露出他相伴终生的追求与理想;而铠甲与刀剑相随,显示他一路走来,人生不易。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以“姿貌短小,神明英彻”八个字评价曹操,准确而精练。
2.曹操的日常生活
曹操的随葬衣物有衣、衫、襦,有裙、袴,有袍,有疏披,有臂褠,有帽,有袜,有手巾。上身所着,下身所穿,头部所戴,手中所执,足下所蹬,一应俱全。
从布料上看,有绢、绮、绡、练、缣、绫、锦和绒等;颜色包括绛、玄、绯、紫、白、丹、黄、绛白,色彩丰富,一如曹操的多彩人生。
曹操梳妆时要用到镜子。墓内物品清单中有“镜台一”,随葬品中有错金铁镜1件,与清单相符,并有“绒手巾一”“胡粉二斤”。“胡粉”是当时人用于化妆的粉末。此类物品与曹操梳妆相关。
曹操化妆时还要熏香。现代人熏香是追求“小资”,但熏香对于曹操来说可能是日常功课。熏香的证据有二:一是墓葬中出土有“香囊卅双”的六边形石牌,想必随葬品中原本是有香料的,可能随着埋藏时间久了已被自然分解;二是曹操高陵出土了1件陶质香熏,亦可作证。
《短歌行》第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直抒胸臆。历经乱世的曹操思贤若渴,他想利用不多的时年求得人才,使天下归心,伟大的抱负与求索的艰难使他爱上了酒。曹操饮酒一事,在墓葬中也得到了证实。曹操下葬之时,随葬耳杯51件。耳杯,又称羽觞,是战国至魏晋时人们喝酒的酒器。曹操高陵中的耳杯虽然是陶质明器,却是“服侍”墓主人来世所用。51件耳杯分为大、中、小、微四种型号,其中大型耳杯32件,占去多半。
曹操的高陵中除饮酒器外,一同出土的还有陶鼎、陶甑、陶豆、陶勺、瓷罐,以及1件陶圈厕和2件陶灶。陶圈厕是方便之器,同时养猪。陶灶当然是用来加工食物的。
陶圈厕表示有肉食提供,陶灶表示食物加工,瓷罐表示贮藏。这类器物相互配合,可谓“有酒有肉”,至少是曹操日常饮食生活的间接反映。
曹操的生活,或许就这么简单。
3.戎马一生 能文能武
曹操高陵出土文物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曹操的头骨、画像石之外,便是墓中的铁兵器。
东汉已进入铁器时代。此时的兵器不再是战国时代的铜戈、铜矛,而是让位于铁剑、铁刀、铁箭头。防护用的兵器中,铁铠甲已经普遍投入使用。
曹操高陵出土的铁器数量大、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铁器残块超过4000件,其类别有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器,而又以兵器种类最全。
兵器种类有刀、剑、蒺藜、箭头、匕首、铠甲、胄(头盔)等。
纵横千里,还需要出行工具。曹操高陵中出土了一批车马器,包括鎏金铜盖弓帽、鎏银铜伞箍、铜伞帽、铜栓钉等,证实随葬品中至少有1辆马车。
曹操高陵出土的数十块石牌中,有一块刻有“书案一”字样。这种属于“遣册”性质的石牌记录了墓内置有书案。
个性化的随葬品还有1件陶砚。
刀剑铠甲与书案陶砚相伴一生。由此,人们不应奇怪曹操曾经为《孙子兵法》作过注,曹注《孙子兵法》将他的军事生涯与学者习性完美地联结起来。
这就是曹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曹操。
4.绝淫祀 砸烂旧世界
曹操高陵出土的画像石尺寸并不完全相同,显示可能原本砌在祠堂的不同部位。由于画面必须面向观者,这些画像石当年必是侧砌,因而其侧面偶尔能够保留侧砌痕迹。
果不其然,墓内多块画像石的侧立面都可见石灰,显然是早年侧砌留下的痕迹。典型的例子是“七女复仇”画像石,其四面都留有石灰痕迹,显示这块画像石当年是砌在祠堂的中部位置。这块画像石的一角还留有被人用撬棍撬动的痕迹。
曹操为什么要拆祠堂?
汉代崇儒,大力推崇孝道,通过以孝为谥、优待孝子和“举孝廉”选拔官吏等手段彰显孝行的功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导致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尤其是两汉的陵墓、祠堂、庙宇、石阙,以致到了“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的地步。祠堂作为家族展开道德教化的场所,当时大兴孝悌之风,祠堂增长的速度势如破竹,且在用于搭建祠堂的画像石上多刻满孝子、贞妇、忠臣、义士等题材的故事来缅怀已故长者,以示孝道以及勉励后生发扬传统。
曹操在任济南国相期间,毁坏祠堂,禁止淫祀,“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在晚年时,曹操更是大行节俭之实,提倡“绝淫祀”的曹操拆卸早期祠堂便可以理解了。
曹操拆除他人祠堂,是在砸烂或改变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世界。
5. 清白一生
曹操被不少人称为“绝汉统”的“奸贼”。曹操高陵的发现中最大的“贡献”,当是澄清了对曹操“篡位”的指责。
是的,曹操没篡位。直到辞世入土,一如文献所载,他仅仅是“魏王”。
曹操的身份在墓葬的规格、规模方面都得到了体现。然而墓葬中所有的文物里,最直接体现曹操身份的便是圭形石牌。曹操高陵出土完整及可辨认形制的圭形石牌10块,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
为什么是“魏武王”,而不是“魏武帝”或“武皇帝”?这个根本的区别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曹操到死还只是“王”。
既然是“王”,就比“皇帝”差一级。
有人以曹操高陵中随葬了12件陶鼎,其用鼎之数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东园秘器”中皇帝用“瓦鼎十二”相符,说曹操下葬时用了天子之礼。其实,曹操用鼎随葬与其筑寿陵不同。后者是曹操自己的安排,前者下葬时用鼎陪葬,实际是曹丕所为。曹操下葬后八个月曹丕称帝,这是历史事实。早已有志于帝位的曹丕为其父僭越用鼎,系情理之中,但曹丕所为不等于曹操践位称帝。曹操在世之时,尽管汉献帝已许其“建天子旌旗”,但他终究没有称帝。
既未称帝,何来“篡汉”?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件事:
公元219年,也就是曹操去世前一年,魏讽在邺城发动反曹叛乱。叛乱平息后,群臣替曹操深感不平。曹操为汉室尽心尽职,却还有人暗算他,倒不如干脆废了献帝,直接当皇帝算了。于是“劝进”之声四起。
曹操的回答却是:
如果天命使我有了当皇帝的可能,我还是学周文王(专心辅佐皇帝)吧。
曹操的一生,清清白白。
大明宫探秘
本书选取了咸阳宫、未央宫、大明宫、华清宫和九成宫5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殿建筑,从考古发现中追溯它们在历史中的辉煌,揭示古代宫殿的壮丽和消失的原因。
被包围在重重宫墙之中的,是代表武皇后作为权力中心的三大殿。据《陕西通志》所载,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都建在山原的高处,三大殿象征了统治的中心地位。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沿袭了秦汉以来沿中轴对称的宫殿布局,同时又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含元殿相当于明清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位于三殿之首。那么,大明宫含元殿的遗址究竟在哪里呢?
20世纪90年代末,考古专家们终于探明了含元殿的框架结构。含元殿遗址是一个总面积27600平方米的巨大夯土台基,殿前有一个630米纵深的广场。
在含元殿遗址出土了一座方形石柱础,柱础下面的方形部分长和宽都是1.4米,高0.52米。上部覆盆状的圆形部分是用来承载宫殿立柱的,直径为84厘米,与故宫太和殿的最大立柱相差无几。
含元殿应该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可以想象,每逢大朝会,百官穿过长长的龙尾道,最终登上含元殿,这个过程仿佛是通往天上宫阙。
据说,当时有官员登上龙尾道后,因气力耗竭,听错了皇帝尊号,被罚去一个季度俸禄。台基的高大可想而知。
配合含元殿作为外朝礼仪场所的,是距含元殿最近的一道宫门——丹凤门。丹凤门享有“盛唐第一门”之誉。试想当年,武则天陪同李治在丹凤门的门楼上接受百官朝拜、万民欢呼,并在城楼上宴请外国使者。这种四海臣服的宏大场面带来的荣耀,进一步激发了武后治理国家的信心和对权力的欲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勘探发掘时只找出了丹凤门的3条门道遗址。这个结果让后来的考古学者非常困惑,他们发现确认的这3个门洞与含元殿不完全在一条轴线上,两者位置有所偏离。
然而根据前人绘制的大明宫图,上面清晰显示着5个门道。那么,另外两个门道是否存在呢?
2005年,考古专家安家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一段火烧遗迹的土层和砖瓦残块。红烧面的发现意味着当时可能有道路,也就是可能有门道遗址存在。后来,通过幸运保存下来的小半个门洞确认了第四个门洞的存在。因为中国建筑是对称的,可以确定的是,一定有第五个门洞。而这种推测也很快得到了证实。
最后一个门道之所以难找,在于它上面的地面已经被破坏。不过考古队很快换了一个思路:门道上原先被城门楼压着,经过承重,土的密度会比周围其他地方紧密许多。通过这种方式,考古队最终确定了第五个门洞的位置。由此,一个悬疑多年的学术谜案被破解了。
考古专家通过勘探出来的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柱坑推断,整个丹凤门东西长达200米,证实了丹凤门为“盛唐第一门”的说法。随着探测的深入,大明宫的布局轮廓逐渐清晰起来。这无疑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上宫阙!
整座皇宫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丹凤门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如此巍峨雄奇的大明宫,修筑进度到底有多快,所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又有多庞大?
综观历史,但凡是宫殿群的建造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长达数十年,甚至是历经几代统治者的修建,才得以完工。
试想,大明宫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2.5千米,放在机械化作业的今天也是惊人的大型工程。但据史料记载,大明宫整个建筑群的修筑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初具规模了。
为何速度如此惊人?原来,修建大明宫动用了数十万名工匠。
今天的人们仅从大明宫殿基遗址上看到的这些高台和柱础,就不难猜测其用料之大之多。这么多的建筑材料从何而来?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大明宫并不是完全从平地建起来的宫殿,而是利用了龙首原的山势。龙首原这个高地本身的地势就比平地高出10米左右。
考古人员还在含元殿附近发掘出二十多处火烧痕迹。最初,他们认为含元殿曾被火烧过,但随着发掘的深入,他们发现在含元殿东北部飞廊的山坡底下有20多座陶窑。这些陶窑保存得十分完好,窑里的烧砖情况也很好。从陶窑里出土了很多带字砖,砖上还有窑工的名字。
考古人员对比了这些窑址和含元殿遗址上发掘出的砖瓦,发现无论是年代还是制作工艺都是吻合的,且砖瓦上都有窑址和工匠名。
由此,考古人员推测,含元殿殿前广场这片地方其实是一个制坯厂,制好的砖坯、瓦坯晾干之后就直接运到北边或东北边的砖窑烧制。砖瓦就地取材,统筹得当,免去了运输难题,这也解答了考古人员的一大疑惑:为何含元殿这么大规模的土木建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建造完成。
考古人员还发现,含元殿的殿前广场下有很多没有烧过的砖坯,砖上的花纹还保留得很好。这说明,广场是在含元殿工程完成之后,人们把坯场填平、砖窑封垫而成的。这种方式也用到了其他建筑的修建过程中。由此可见,在如此大规模的大明宫宫殿群的修建过程中,虽然兴师动众,但始终统筹得当、稳定有序。
本系列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布达拉宫》《福建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7个分册,每个分册用大约30页的图文内容来概述必看馆藏、游览路线、文史故事,通过文博馆员的专业视角,读者可以了解到有关各博物馆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书内还包含数字内容,读者可以扫二维码进入VR云看展,360度欣赏3D文物。
《新时代文创产品设计》
作为文创产业的关键一环,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近十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以此为背景,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历程,对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并就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及设计理念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尤其是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核心价值、文创产品设计工作终极目标、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发展趋势等做出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分析与产业思考。
科技类文创产品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审美、艺术、实用等基本功能,还要兼顾科学原理在其中的体现,甚至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因此设计过程通常更为耗时耗力。在解决科技类文创产品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解决专业设计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问题,以各个领域的工程师与具有美学训练基础的设计师组合搭配成的设计团队或许是能打破目前困局的方式之一。
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我们可将科技文创产品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科技应用类产品。这类产品是指通过科技手段生成的,或是利用科学概念达到良好展示效果的文创产品,是具有技术内核的科技产物,能解释科学原理或科学技术的应用。
《中国制造2025》是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智能制造技术被列为五大工程之一。根据中国科技馆展品而设计的“自动化生产线”就是这类特殊的科技应用类文创产品,也是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体现(见图1)。
其中包括了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按照工艺流程将生产线上的机器联结起来,形成包括上料、下料、装卸和加工等全部工序自动控制、自动测量和自动连续的生产加工流程,是一件真实的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设备。二是观众可以看到产品从无到有的自动化加工全过程,从而了解自动化生产线高效、有序的生产方式,并通过自助下单的形式最终加工出一件观众可以购买的定制化文创产品。这种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仅是让消费者购买到一件产品,更是将产品的加工全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真实的感官体验对观众来说充满了未知和好奇,在惊喜之余能够增长知识,并留下深刻的体验记忆。虽然对于大多数博物馆来说,限于场地、安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此创意的概念性较强,但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的设计思路加以借鉴学习。
另一件名为“燕舞莺飞”双轴飞行器的设计注重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其市场切入点是目前飞行器产品中缺乏中国文化特色和针对儿童的设计。产品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工艺风筝,选取带有吉祥寓意的“春燕”为外形元素,结合了双轴飞行器的技术。双轴飞行器的技术难点在于飞行时的稳定性,需要设计师精通空气动力学原理,使飞行器自身飞行姿态与两个螺旋桨产生的动力达到平衡。这件产品的两个螺旋桨采用的是电机直连的机构方式,当遥控改变电机转速时,飞行器将获得上升或下降的力,从而调整自身飞行姿态(见图2)。
随着磁悬浮列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通过磁力克服重力使物体悬浮的技术逐渐为世人所知。利用这项技术而设计的台灯、香炉、音箱、地球仪等生活日用品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类既神奇又兼具实用性的科技产品。
例如,“福山·磁悬浮蓝牙音箱香具”取源于《山海经》《史记》《列子》《十洲记》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的记载,“人间仙境”“三山五岳”及中国园林中“一池三山”的营造法式均源于此说。以此为文化背景,作者受到了传统盆景形式的启发,通过与磁悬浮技术相结合,使香盒能够漂浮于空中缓慢旋转,并借助蓝牙音箱的功能,将缥缈、空灵的感受以物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使功能、审美、文化三重属性在一件器物中得到了融合,使用者可以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文化美感。
作者还根据史料中所记载的三座仙山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设计了烟盖的形式,以3D打印作为成型方式。方丈,文献记载为“岛有龙及金碧辉煌的宫殿”,因此设计为金色的晶格体加以概括;蓬莱,文献记载为“外有圆海绕山,唯飞仙能到其处”,因此设计为光滑陡峭的三座山体,同时也对应了“三峰为山”之说;瀛洲,文献记载为“出泉如酒,饮之长生”,因此设计为模拟液体流动的状态,以示“琼浆玉液”。三件产品的磁悬浮发生器底座设计为统一的模具,既突出了套系感又有利于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见图3)。
第二,科技元素类产品。这类产品中虽然包含了科技类的元素,但不需要直接展示科技技术或科技原理。产品更注重展示科技之美或科学家的魅力,并通过与艺术、工艺的结合,形成能够激发艺术鉴赏力、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创产品,比如将科学家本人的形象或是代表几何原理的图形、符号、公式等设计成图案元素用于产品之中。
科学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发明创造的基础,还是美的根源之一。而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均离不开一个值得尊敬和铭记的群体——科学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号召,更应该成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可以让科学家的形象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齐彦槐制天球仪”的外观造型而设计的“求良日”天气预测球(见图4)纪念了清代科学家齐彦槐。设计师在玻璃球体容器中注入了含有硝酸钾、氯化铵、乙醇、樟脑等物质的溶液。由于这种液体会根据外界的温度变化而产生多种不同的结晶体,因此在19世纪的欧洲曾被作为预测天气的仪器使用。虽然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其预测准确度不高,但这也说明了科学实际上只是人类对自然的阶段性认知,永远会存在局限性。因此,这类已经被证明为“不科学”的成果仍可作为人类探究自然过程的实际物证加以利用。近几年,利用这一科学原理设计的文创产品大量出现,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见图5、图6)。
《丝绸》
本书以极其精美、系统的藏品和丰富的细节呈现了丝绸所拥有的复杂的组织结构、精美的织造工艺、独特的外观肌理、华丽的色彩、生动的图案,以及由丝绸制成的时装和各类工艺品,波澜壮阔、史诗般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丝绸文明。书中的图片极其精美,充满光线感,极佳地表现了丝绸的色彩、质地和丰富的面料光泽,丰富、全面地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风格的创新、织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记录了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变迁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审美品位和时尚流行元素不停地演变与迭代的过程。
《我的贴纸艺术博物馆》
你逛过博物馆吗?有没有注意过艺术品的摆放顺序和位置?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怎么摆放这些艺术品呢?本书全景式还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4个展厅,超200张贴纸,为孩子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从雕塑到瓷器,从面具到服装,从盔甲到乐器,这个博物馆里的艺术品都将听你指挥,那么,你会怎么布置这座纸上博物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