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23年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

2024-09-28 00:00:00张丽华
全国新书目 2024年8期

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 6.3.1软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数据库(以下简称“中国知网”),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研究1995—2023年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显示,多年来相关科研单位和学者从实践出发,做出了扎实而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对出版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有提高空间,主要是研究者及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出版智库的参与,对融合出版背景下的书号管理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

关键词:书号;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1986年7月,国家出版局发出实施国家标准 GB5795-1986《中国标准书号》的通知,1987年1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应用[1]。2009年,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全面铺开,书号管理从此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中国标准书号的使用、管理和发展与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变革息息相关,本文运用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标准书号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我国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可量化的参考框架。

一、文献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在高级检索中以“书号-索书号”为篇名,文献检索时间设置为1995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对该时间段内的学术期刊数据进行模糊检索,人工筛选去掉与本研究领域无关的数据,最终得到153条有效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使用CiteSpace 6.3.1软件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二、数据统计结果及解读

(一)文献数量统计和分析

1995—202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共计153篇(见图1)。文献数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2009年,文献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于2009年达到顶峰;第二阶段是2010—2023年,文献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2009年,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上线,书号实名申领制从制度层面助推出版体制改革,不仅使出版单位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更重要的是打击了一号多书的违规行为,终结了买卖书号的出版乱象,从制度层面有力地保障了出版单位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从技术层面促进了出版业的管理变革,对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2]。

(二)文献来源期刊统计和分析

1995—2023年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文献分布较为分散,共涉及86家期刊,其中发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7本,发文量占总文献数的35.29%。发文量位居前列的有:《出版参考》发文13篇,《中国出版》发文12篇,《编辑之友》《全国新书目》《出版广角》《科技与出版》发文均为6篇(见图2)。其中,《中国出版》《编辑之友》《出版广角》《科技与出版》均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全部样本中核心期刊达到26本,占比29.89%,可见该类选题文献质量较高,出版行业内的头部期刊对“书号”这一选题给予了积极的关注。

(三)文献来源机构统计和分析

在所涉及的103家文献来源机构中,除去无效数据,文献来源最多的是中国版本图书馆和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其次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数力系等单位(见图3)。

通过查询中国版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成立,1983年改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2010年加挂条码中心牌子,并更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3]至此,书号实名申领、条码制作、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制作、馆藏样书编目数据制作和样书征集收藏管理等业务一并整合到中国版本图书馆,使中国版本图书馆形成了从印前信息一直到样书管理的完整的工作链和数据链,具备了为政府、行业和社会提供出版物信息服务的独家优势。[4]因此,中国版本图书馆与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实为一体,多年来始终聚焦主业,为中国标准书号的推行、规范使用以及学术研究做出了大量努力,引领着行业内相关研究的开展,对图书标识符的宣贯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界,来源机构最多的是高校,共计35家,占比35.42%;其次是图书馆,共计27家,占比27.32%;再次是出版单位,共计25家,占比7.8%;此外也涉及出版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其他机构(见图4)。在其他机构中,有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金华供电公司、武汉市审计局、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可见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与经济、法律、教育领域亦有关联,其唯一性、标准性、国际通用性的特点赋予了其多样性的价值维度,辐射范围较广,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机构间合作情况时,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threshold)为1,经过计算得出,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少,少数的合作主要存在于中国版本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单位(见图5)。各研究机构中心度(centrality)均不足0.01,说明以独立研究为主,机构间的合作不多。今后应当加强机构间的交流,提供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促进业界和学界的共建。

(四)文献作者分布统计和分析

除去未明确标注作者姓名的数据,1995—2023年共有185位作者参与了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累计参与发表2篇以上文献者有8人。继续统计文献作者之间网络共现关系,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为1,显示出图6所示图谱。图中参数显示,N=18.5,E=68,Density=0.004,表明共有18.5个节点、68条连线,作者间的合作密度为0.004,可见作者间合作关系疏散,分布不紧密,主要的合作仅集中于单位内部,作为团队的学者发文量较少,发文量较多的学者反而大多独立开展研究。可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交流匮乏,合作研究的质量有待提高。

(五)文献关键词分布统计和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0,链接为127。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在期刊中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反之越低。从图7中可以看出,“书号”“图书馆”“买卖书号”“出版管理”等关键词在中国标准书号相关研究中共同出现的频次较高。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一书指出:“Q值一般在区间[0,1]内,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大于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5]本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模块值Modularity Q=0.8183,平均轮廓值Mean S =0.9679,因此该聚类图谱结构十分显著,且结果令人信服。各聚类按数值从小到大所包含的文献量依次递减,根据前6个聚类的相关数据,借助这些关键词有助于定位核心研究圈对中国标准书号的研究领域。通过整合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聚类:#0 书号、#1 出版、#2 线性规划、#3 出版监管、#5 标准书号、#6 合作出版(见图8)。

对聚类标签深度整合后,聚类编号为0-3,5-6。聚类编号4缺失的原因是该共现网络没有形成一个连通的大网络,而是由许多不连通的小网络组成。在CiteSpace默认视图下,S值低于0.5视为不合理的聚类,不予显示,从而导致出现聚类号不连续的情况。这也说明了该研究领域刚刚发展起来,检索出的文献较少,且相关度较低。

3.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

由图9和图10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中国标准书号开展的研究重点从标准规范性逐渐向管理科学性过渡。其中,1995—2004年侧重于中国标准书号的标准化使用研究;2006—2010年侧重于针对引入中国标准书号初期出现的使用乱象提出建议,实行书号实名申领制度后对以书号为抓手的出版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这一阶段,关注强度高的词有“买卖书号”“标准”“出版业”。2011年之后,出版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顺应这一行业趋势,“出版监管”“合作出版”“制度”“版权”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2020年以后,图谱中出现更多的关键词是“总量控制”“书号调控”“出版质量”。

三、结论与建议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继续实施出版宏观调控, 优化书号、刊号等出版资源配置。[6]2022年,中宣部出版局负责人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时再次指出,加强书号宏观调控管理,促进书号资源向优质内容集聚,引导出版更多原创图书精品。[7]

结合行业发展脉络与本文的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加强对融合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追踪研究,更加积极地对中国标准书号管理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完善,使书号在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研究领域的人才合作,吸引更多具有深刻专业认知和多元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出版智库加入,并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有力地推动出版学术研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促进出版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出于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考量,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时代使命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凤娟,徐来.中国标准书号实施应用27年文献述评[J].中国出版,2014(24):26-27.

[2]孙利军.书号实名申领制实践价值探析[J].国际新闻界,1995(6):96-99.

[3]中国国家版本馆:历史沿革[EB/OL].https://www.cnapc.cn/gaikuang.html.

[4]张连平.“中国新书目”建设刍议[J].全国新书目, 2017(4):3.

[5]陈悦,陈超美,胡志刚.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4.

[6]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30).https://www.nppa.gov.cn/xxfb/tzgs/202112/t20211230_666304.html.

[7]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中宣部出版局:把握主题主线聚焦主业主责 推动出版工作取得更大成效[EB/OL].(2022-03-15).http://www.wenming.cn/bbgz/ywdt/202203/t20220315_63153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