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2024-09-28 00:00:00
全国新书目 2024年8期

孤独症的本质:不同、残疾,还是障碍?

当很多家庭因为有一个孤独症孩子而焦头烂额的时候,美国巴尔的摩的朱莉·格林南和乔·格林南(Julie&Joe Greenan)夫妻的焦虑程度是这些家庭的5倍。这对恩爱夫妻的5个孩子全部被诊断有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能力的缺失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思维方式。这个定义对格林安一家来说非常模糊,他们最大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老三和老四这对双胞胎可以在普通教室跟着上课,最小的孩子去了孤独症专门学校。而老二,21岁的山姆,没有语言能力,有智力障碍,有自伤行为并偶尔有攻击性行为。2016年,由于无力照顾他,父母将山姆送进了收容所。

所以,5个孩子中,哪个才有孤独症呢?孤独症又到底是什么呢?

孤独症是什么?

几年前,国内有家著名的孤独症儿童干预机构要搬家,据说在选择新的校址时受到了抵制,人们认为会搬来一座“傻子”学校。在各地推进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有家长拉横幅抵制孤独症儿童入学,生怕这些“傻子”影响了他们的孩子。

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孤独症研究学者西蒙·巴伦-科恩看来,孤独症人士个个都是潜在的天才。2020年底,他出版了一本书《执着于规律的人》(The Pattern Seekers)。作者认为,人类几千年文明进程中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一种孤独症特质——系统性的心智模式,即痴迷于分析识别世间万物的各种规律的能力。具有这种超强的系统性心智能力的人,包括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特斯拉,亿万富翁吉米·西蒙斯、比尔·盖茨,艺术家达·芬奇以及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

近年来,随着孤独症流行率的节节攀升,媒体对孤独症的关注也逐渐增多。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在遥远的星球独自闪闪发光;而在另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孤独症儿童有耳却充耳不闻,有眼睛却视而不见。孤独症儿童家长既不奢求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也不希望被冠上“星星的孩子”那么浪漫的称呼,他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傻子的看法,更多的诉求是如何苟且度日。

天才和傻子,浪漫和苟且——这些大相径庭、相互矛盾的看法,让孤独症和孤独症人士在旁人眼中变得更加模棱两可,令人疑惑重重。

所以,孤独症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义孤独症呢?

孤独症是一种不同(Difference)

前面我们提到的天宝·格兰丁,3岁半时被诊断有孤独症,4岁时才会说话,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孤独症人士。2012年,她主编的一本书《不同……不是低能》(Different…Not Less)收集了一些成功的成年孤独症人士的故事。书中指出,孤独症是一种不同,而不是低能。孤独症人士的不同特质让他们在技术、商业、艺术甚至服务(比如成为心理学家)等领域都能取得成功。

天宝·格兰丁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牛羊被驱赶而奔跑,奔跑时就是动物奔跑的样子,而在天宝看来,牛羊是以一定曲线轨迹奔跑,这是它们最舒适的奔跑方式。由于这种特殊的观察能力,她为农场设计出了优良的牧业器械和环境。在美国,有近一半的牧场使用她设计的各种器械和装置。

天宝后来成为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教授,也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演讲者,给全世界孤独症领域带来了无限多的正能量。2016年,这位“不同”的孤独症人士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说孤独症是一种不同,并不仅仅是天宝这样天才式的与众不同,更多的是由于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导致他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与大多数人不同。

一个5岁的孤独症女孩非常喜欢游泳,于是爸爸驱车十几个小时带她来到海边。女孩很兴奋地游泳,但是当天晚上去住旅馆的时候,她却一直哭闹、抓狂。转天回到海滩,她也不下海游泳,只在沙滩上涂涂划划,被生拉硬拽都不下海。百思不得其解的爸爸慢慢走近女孩,才发现女孩在沙滩上一直在写同一个字:“家”。联想到从小没有带女孩在外面住过酒店,爸爸意识到,女孩是害怕从此不回家了,所以哭闹。爸爸告诉女孩,今天明天在海边玩,后天就回家。不再担心的女孩一下子又跳入了海中,愉快地游泳。5岁的孤独症女孩就是用这样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家的思念。

很多孤独症人士对于细节有异乎寻常的专注力。有些孤独症儿童玩拼图的能力突出,互联网技术公司的孤独症员工能够从成千上万行的代码中发现可能的病毒……这些正是利用了孤独症人士对细节超乎常人的观察力。

正是由于观察到了这些不同,经过长期的思考,澳大利亚社会学者、一家三代被诊断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朱迪·辛格提出这种不同是神经发育方面异于多数人的存在,也就是神经多样性。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多样性,是一种“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人,也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

荞头炒漕虾

《风味人间3》第五集《时鲜·秋去春来》展示了中国3.2万公里海岸线上不同时令的几种海鲜:腊月东海的带鱼,春天胶东半岛的海肠,四月春夏之交珠江口的凤尾鱼春和漕虾,秋冬之交渤海湾北岸旅顺的海蟹,无一不是时令与时鲜的精彩表达。当中的荞头炒漕虾是老广的心头好,解说词已经让人口水流了一地:

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一些生物会在此时逆流而上。海洋与陆地一样,春季,都是万物躁动的季节……生物的迁移路线奇妙而神秘,渔民的劳作自古就脱不开运气的安排。脊尾白虾,广东人叫它漕虾,膏黄充盈,子粒满怀……漕虾的赏味期只有十多天,美味当然要留给家人,漕虾油炸,读秒出锅,与藠头同炒,皮酥肉嫩,能带壳入口……

凤尾鱼春煲仔饭

广州人有句谚语,“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这里所说的四月虾,也有叫清明虾的,因为农历清明前后是虾的繁殖季节,抱卵的虾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是它一生中最为肥美的时候,而漕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老广所说的漕虾就是脊尾白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至新加坡,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的北戴河、昌黎、乐亭、滦南南堡、丰南涧河,天津的北塘、塘沽,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的沿岸也都有脊尾白虾的踪影。这种虾最大的特点是小而白,因为虾青素含量少,加热后虾壳不会变红,而是通透的淡淡的橙红。产卵前的漕虾体内的大部分钙分配给了虾子,缺钙的漕虾“骨质疏松”,因此虾壳都是软的,可以连壳带虾子一起吃,鲜味提高了好几倍。广州的漕虾多见于南沙十八涌、十九涌,它们只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出现,到咸淡水交界处产卵。漕虾一般白天潜伏在泥沙下1—3厘米处,不活动,不摄食,只有夜间才出来。渔民选择半夜在这些地方布下天罗地网,能捞多少算多少。漕虾起水即死,目前广州的漕虾还未实现人工养殖,市场上看到的漕虾都是野生品种。

采购漕虾也有技巧。母漕虾比公的要更胜一筹,这是因为母漕虾有丰润饱满的虾子,不仅能尝到爽滑的虾肉,还吃得到香喷喷的虾子。漕虾虾子的颜色有红有褐,有人称从珠江口游到香港的漕虾虾子是红色的,从香港游到珠江口的漕虾虾子是褐色的,这纯属戏说。真实情况是红色的代表这虾刚刚抱卵,此时是最好的时候,入口滑溜。至于褐色,则代表这虾子即将变成虾宝宝,快“散春”了,比较黏口。购买时选带有鲜红色虾子的漕虾为佳。

荞菜炒漕虾这对组合历史悠久,且二者都是清明“当造”(即粤语的“时令”)的食材。烹制此道菜的诀窍就一个字——“快”,做法如下:

材料:漕虾、荞菜、生姜、红椒丝、盐、料酒。

制作方法:

1.剪去虾的头和须,将虾洗净沥干水后备用;

2.荞菜择洗干净后,切段;生姜、红椒切丝备用;

3.热锅后放入漕虾大火翻炒,直至漕虾变成橙色,或者油炸至橙色后捞起;

4.热锅下油,生姜爆香,把荞菜、漕虾、红椒丝依次倒入锅中,继续猛火快炒;

5.加盐调味,倒入少许料酒,翻炒片刻即可。

老广说的荞菜就是藠头。《本草纲目》载:“薤,一名藠子,或作荞。”李时珍把它说清楚了,我国最早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中,“薤”就是藠头,也叫“荞”。在张骞把大蒜带回中国前,它们都叫“蒜”,大蒜到来后它就只能叫小蒜了,有些地方也写成“茭”,这是以讹传讹。《礼记》记载:“脂用葱,膏用薤。”这里的“脂”指的是有角的动物,如牛、羊、鹿;“膏”指的是没角的动物,比如猪。古人把“脂”和“膏”弄得很复杂,我们先不理它,但这说明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人们就开始用荞菜炒猪肉了。

荞就是藠,藠就是“薤”,这个东西在古代文人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像乐府诗《薤露歌》载:“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是古人借用小蒜上的露珠感慨人生短暂。《汉书·龚遂传》有记:“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百本薤。”这是说龚遂叫辖区的人种薤。古人可能觉得“薤”好看又好吃,还经常见,所以频频将其写入诗中,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陆游哪一个笔下没有“薤”?而史上“薤”的第一粉丝当推白居易,他在众多诗作中都说到了“薤”:

薤叶有朝露,槿枝无宿花。

——出自《劝酒寄元九》

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

——出自《村居卧病三首》

种薤二十畦,秋来欲堪刈。

——出自《村居卧病三首》

佐以脯醢味,间之椒薤芳。

——出自《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

偶吟赠妻弘农郡君》

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出自《春寒》

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

——出自《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

与葱、蒜、韭菜是亲戚的荞菜也是葱属,所以荞菜兼具葱、蒜、韭菜的味道。大蒜被引进到我国后,荞菜逐渐沦为“配角”,更多的是用它的鳞部做成酸甜口的泡菜,就是俗称的“藠头”或者“荞头”,老广则是连着茎部一起吃。荞菜原产地就是我国,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在偏冷气候条件下发育较为良好,冬季及夏季30℃以上时休眠。珠三角的春天正是荞菜的季节,各种荞菜的吃法五花八门,将漕虾换成烧肉就是“荞菜烧肉”,换成鱼饼就是“荞菜鱼松”,都是广府菜里的春季应季菜。

正如解说词所说,“时令鲜物,总是昙花一现即走,却年复一年又来”。辛勤劳作的人们追着时令捕捞采集,也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正常人的日子从来就是一边付出,一边收获,当我们尝到食物的美味时,一天的辛劳也就有了回报,这就是美食带给我们的意义。

理解沟通组成要素,精准发现沟通问题

父母在详细了解沟通的组成要素后就能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不听不做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亲子双方沟通得还不到位。心理学对沟通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沟通的七要素模型。

发起者

发起者即发起沟通的人。发起者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整个沟通活动中,沟通双方互为发起者和接收者。

信息

信息即一方试图传达给对方的内容,它往往包含发起者的观念、态度和情感。发起者的态度和情感主要通过语调、语气、语速、表情、神态、动作等方式传递。沟通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直截了当,也可能委婉含蓄,双方要仔细揣摩。

以孩子写作业为例。

父母:“你已经玩了很长时间手机了,快去写作业!”

孩子:“我再玩一会儿。”

父母同意了。结果,过了10多分钟,孩子仍在玩手机。

父母:“说了玩一会儿,怎么过了这么久你还没去写作业,不准玩了,赶紧去写作业!”

孩子:“这才10分钟,我一局游戏都没打完,我再玩一会儿,一会儿就去写作业!”

父母:“才10分钟?你要玩多久才满足?快去写作业!”父母强行拿走了手机。

孩子:“我不写了!”

问题出在哪里?一开始,父母与孩子交流得还挺好,孩子也愿意写作业,到后来冲突升级:父母不满,没收手机;孩子“罢写”作业,向父母抗议。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对话,矛盾的焦点在于“玩一会儿”:孩子说“我再玩一会儿”,父母觉得10分钟已经超过“一会儿”的时间长度了;孩子觉得10分钟不算长,还在“一会儿”的范围内。

父母和孩子谁对谁错?

双方都没有错。

“一会儿”本就是一个模糊的时间长度,至于指的到底是多长时间,因人、因事而异。要是你急着上厕所,1分钟都是“很久”;如果你是和喜欢的人一起看电影,1小时可能也只是“一会儿”。

双方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的信息一定要明确。

接收者

接收者即接收信息的人。接收者接收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觉、转译和存储等心理活动。

注意和感知觉是接收信息的要素。在收到沟通内容之后,人们才能进一步展开沟通。假设你正在做家务,孩子打游戏正入迷,这时,你吩咐孩子把垃圾扔了,孩子下意识地“嗯”了一声。结果等你把家务做完,发现孩子仍旧在打游戏,垃圾根本没扔。你开始发火,觉得孩子只知道玩,答应的事情不去做。可孩子也很生气,声称自己不记得答应过要扔垃圾,觉得你“没事找事”,只会把气撒在他头上。

所以,父母在沟通时要先确保孩子在认真听,不能是一个人在说,另一个人却心不在焉。

“转译”是一个专业术语,简单来说,它指的是理解沟通内容的过程。比如一个没有学过英语的人在和一个说英语的人交流时,两个人都没办法“转译”对方的话,因为他们使用的不是同一种语言。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心理语言密码”。即使说同一种语言,两个人的“心理语言密码”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可能造成双方对沟通内容的误解,如上文提到的父母与孩子对“一会儿”的概念就产生了分歧。

“转译”的存在提醒着父母,沟通中产生误解是很常见的情形。当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产生误解时,父母应用宽容的心态应对。

“存储”就是记住沟通内容。这一点有时也比较影响沟通效果。比如,父母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答应了,然后有同学叫孩子出去玩,孩子就把收拾房间这件事忘了。父母若责怪孩子是因为偷懒才没收拾,孩子自然会反驳。

忘记承诺几乎是人人都会犯的错误,因此父母不要“想当然”地指责孩子,应该多了解个中缘由。

通道

通道即沟通的方式。从信息的呈现形式来看,沟通有文字沟通、声音沟通、图像沟通等几种方式;从沟通的感觉通道来看,存在视觉沟通、听觉沟通等方式;从沟通的直接性来看,有直接沟通(包括面对面沟通、网络沟通)和间接沟通(如写书信、托人带话)等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面对面沟通。在面对面沟通中,沟通双方除了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传达更为全面的信息内容。同时,发起者可以观察信息接收者完整的反馈信息,根据对方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果对方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则双方可以继续沟通;如果对方表现出消极的反应,则另一方可以随时对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加以调整,这样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最大限度地对接收者产生影响。

以上文中提到的父母吩咐孩子扔垃圾为例,如果父母正在厨房洗碗,他们听到孩子“嗯”了一声,就会认为孩子听懂了也答应去做了;如果父母是面对面告诉孩子的,就能看到孩子正在玩游戏,并且只是应付式地“嗯”了一声,可能就会打断孩子的游戏,再说一遍,以确保孩子真的听清楚了父母的要求。

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促进孩子的行动。

取得成就只不过是人格健康的附属品而已。

——曾奇峰

家庭教育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安全感、敏感期、文化课学习、情绪管理、玩手机、性教育等等。如何从容应对如此复杂多变而又无比重要的课题,让家庭教育有章可循?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应用第一性原理,从本质上理解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并紧抓这一核心目标,以不变应万变。

一切围绕目标来,我们就不会走错方向、偏离正轨,更不会被大环境“卷走”。否则,我们很可能失去家庭教育的主动权而成为孩子的“救火员”,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时我们一遍遍催,玩手机时间久了我们和他争抢手机,周六日又因为不愿意起床上课外班的事而和孩子发生冲突……如此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章法可言,付出了很多却收效甚微。

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明确的最重要的问题。而要搞清楚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孩子由小到大所接受的各种教育说起。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工不同,各自的主要目标当然也不一样。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学校会分不同的学科,通过上课的方式给学生讲授知识,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服务的。正因如此,即便当下高喊减负和素质教育,但学校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

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各种社会能力。比如我们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给孩子报“演讲与口才”等兴趣班,都是以兴趣或者特长为切入点,提高孩子的某些社会能力,从而让孩子将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那么,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一些家长认为是帮助孩子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将来考取好的大学从而拥有更光明的前程,于是这些家长把自己的主要教育精力用在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比如陪孩子写作业,亲自给孩子讲每一道不会做的题目,让孩子牺牲玩耍的时间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当孩子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努力、成绩不如意时就控制不住地冲孩子发脾气。

一些家长认为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包括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早睡早起、讲究卫生、见了长辈要问好、玩过的玩具要收拾整齐等;在学习习惯方面,比如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先写作业再玩等。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这种说法最近比较流行,尤其是所谓的“底层能力”,比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控力等。

当然了,还有很多家长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知道自己给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不知道,没想过。

如果我们的目标有问题、出现了偏差,甚至没有目标,那么,结果出现问题就再正常不过了。学习成绩、习惯和能力固然重要,但这些观点都没有说到家庭教育的本质上,如果我们以此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孩子八成是会出问题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作为家长,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都应该以这一核心目标为评判依据: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我们要努力做好;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利的,我们要尽量避免;与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太相关的,我们则不必斤斤计较、投入太多精力,甚至和孩子拧巴、较劲。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人格”这个词太虚了、不够实际,所以我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大概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对己的思想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对人:一个人怎样对待他人、怎样与他人相处,是诚实的,还是虚伪的;是友爱的、善良的,还是冷漠的、阴险的;是大方的、包容的,还是吝啬的、刻薄的;等等。这讲的是“为人”,也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观。

对事: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积极进取的,还是消极应付的;遇到困难是始终坚定努力的,还是容易放弃退缩的;是喜欢主动探索,还是只等被动接受。这讲的是“做事”,也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心态。

对己:一个人怎样看待、对待自己,内心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无望的;是充盈的、满足的,还是空虚的、贪婪的;是自信自爱,还是自卑自负。这讲的是一个人的幸福感。

如果孩子成长出健康的人格,他就既拥有真诚善良的道德观,又拥有积极乐观的做事心态,而且他的内心还很自信幸福。那么,根本不必家长操心,他上学时一定会努力学习并取得好的成绩,工作后一定会找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有所作为,成家后一定会好好爱护爱人和孩子,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