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类文章写作创新教学策略

2024-09-28 00:00:00郑有凌
高考·中 2024年9期

摘 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考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思辨类文章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形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还能展示其对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与独立见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思辨类文章的写作存在一定的困惑。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新高考视角下的思辨类文章写作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以应对高考的要求。同时,为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类文章的写作训练,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新高考;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思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在写作思辨类文章时,常常面临论证不充分、逻辑不严密、观点不深刻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成绩,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高考的导向作用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与考试要求相衔接,确保学生在高考中能够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对新高考视角下思辨类文章写作教学策略的探索,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迎接高考挑战。

一、新高考视角下思辨类文章的定义与特点

(一)高考的重要性

高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考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节点,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因此,教学必须充分考虑高考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新高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和题型特点,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安排,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育的

目的[1]。

(二)思辨类文章的定义与特点

思辨类文章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论证严密、观点深刻的写作形式,旨在通过辩证思维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这类文章通常需要作者在对主题进行全面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独立见解并加以论证。思辨类文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逻辑性强。作者需要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论证,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其次,观点多样。作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其全面的思考过程。最后,语言规范。思辨类文章要求作者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的表述。这些特点决定了思辨类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全面考查。

(三)新高考与思辨类文章写作的关系

新高考与思辨类文章写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高考语文试题中思辨类文章的比重逐年增加,凸显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高考要求与思辨类文章写作训练相结合,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新高考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辨类文章的写作。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反馈和指导,通过批改作文、课堂讨论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这种教学与考试要求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

当前高中生的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总体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往往更注重背诵和记忆固定的知识点,忽视了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写作思辨类文章时,往往表现出论证不充分、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尽管部分学生在语文成绩上表现优异,但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却难以展示出深刻的思维和独到见解。此外,由于平时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机会,很多学生对思辨类文章的写作感到陌生和困难,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也限制了他们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2]。因此,提升高中生思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

现有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固定模式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面对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写作任务时,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时间和压力的限制,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练习和个性化指导,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课堂上,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比例失衡,学生缺乏互动和思维碰撞的机会,导致思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这些教学方法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思辨类文章写作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写作质量和思维能力的展示。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论证逻辑不够严密,观点之间缺乏有力的联系和推理,导致文章结构松散,缺乏说服力。此外,学生常常在选题和立意上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文章内容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表达方面,很多学生语言功底不够扎实,表达不够准确流畅,存在用词不当和语法错误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也影响了观点的有效传达。写作过程中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思考,使得文章逻辑混乱,观点表达模糊。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思辨能力和写作技巧上的不足,亟须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来加以改进[3]。

三、新高考视角下思辨类文章写作创新教学方法分析

(一)现有教学方法的评估

现有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中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点的传授和固定模板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写作任务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虽然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背诵范文和套用模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这种方式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论证不充分、逻辑不严密、观点不深入等问题,无法展示出较高的写作素养和思维深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辩论赛和写作工作坊,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4]。

(二)教考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

教考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是提升学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契合高考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思辨类文章写作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写作任务和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高考中展示出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学内容的调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讨论当前的乡村振兴政策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学生可以从政策实施的效果、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写作,体现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学生写作技能提升的关键点

提升学生思辨类文章写作技能的关键点在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证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写作基础,但在写作过程中仍需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来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思辨文章,分析其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水平写作的要领。写作练习应注重多样化和实践性,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如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哲学命题探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创造力。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评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使写作成为一种自然的思维表达方式。高中生的写作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论述上,还应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独创性和深刻性的见解。例如,在讨论“社会公正与个人努力”时,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社会案例,分析公平竞争与个人奋斗的关系,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和深刻的思考,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高水平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高考及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5]。

四、提升学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思维导图,激发创意思维的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典型的思维导图示例,讲解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写作主题,带领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列出相关的观点和论据,将这些内容以图示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论点。通过这种互动和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写作主题,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社会公平与个人努力”这一主题来进行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公平和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社会公平如何影响个人努力”和“个人努力如何促进社会公平”这两个主要分支。学生可以在这些分支下列出具体的观点和论据,如在“社会公平如何影响个人努力”这一分支下,可以讨论公平的教育资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如何鼓励个人的职业发展等。在“个人努力如何促进社会公平”这一分支下,可以分析通过个人的奋斗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努力工作的个人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使其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和真实性。例如:学生可以引用具体的案例,如某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个人故事,以及社会公平政策实施后取得的成效,使思维导图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和思考,还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有效提升思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二)案例讨论,深度解析与观点碰撞

教学时我们经常用到案例讨论的方式,案例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学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并通过辩论的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碰撞。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思辨类文章,将课堂上讨论的观点和论据进行整理和深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主题,还能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思辨能力。为了使讨论更有成效,教师应在讨论前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初步观点,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

例如:在讨论“《红楼梦》中的封建礼教与个人命运”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命运入手,分析封建礼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从正面论述封建礼教的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另一组则从反面探讨封建礼教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压制。学生可以选择探讨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以及贾府其他人物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生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封建礼教的双重性。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思辨类文章。例如,一位学生可以选择“封建礼教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作为写作主题,在文章中分析林黛玉因封建礼教的压迫而导致的心理状态和最终悲剧结局。另一位学生可以选择“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妥协”这一主题,探讨贾宝玉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斗争和妥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课堂讨论的观点和论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展示他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思辨能力。教师在批改文章时,可以针对学生在论证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写作训练,从实践中汲取灵感

新高考背景下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辨水平,尤其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更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写作任务,涵盖高考可能涉及的不同主题和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等,使学生在广泛的写作实践中积累经验。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写作工作坊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然后组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借鉴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的点评则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具体的修改建议。通过这种写作—评改—再写作的循环,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和反馈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结合高考要求,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考试、限时写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时间管理技巧,使他们在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

例如:在教学时可以构建“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发展”这一主题来进行写作训练,这一主题既切合当前社会热点,又符合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主题,例如乡村振兴对城市化的反作用、城市化发展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等。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探讨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某位学生可以选择“乡村振兴如何促进城市化发展”作为写作主题,文章中可以引用具体的例子,如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吸引人才回流,如何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和人口负担,并结合这些例子阐述乡村振兴在促进城市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位学生可以选择“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这一主题,分析在城市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共享,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乡村发展的协调,避免城乡差距的扩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见解和查找的资料,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论证。写作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每位学生阅读并点评同组同学的文章,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则可以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评,分析其逻辑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的优劣之处,特别是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凸显思辨能力和写作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写作中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在互评和教师点评中汲取灵感和改进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辨能力。通过持续的写作训练,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写作任务,在考试中展示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结束语

通过新高考视角下对高中生思辨类文章写作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索,可以看出,系统的写作训练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思辨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思维导图激发创意思维、案例讨论进行深度解析与观点碰撞,以及写作训练从实践中汲取灵感,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在高考中展示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深刻的思辨能力。针对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高考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语文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兵强.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审辩式思维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2(6):140-142.

[2]柯泽山.高中语文教学中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1(21):10-11.

[3]姜俊敏.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审辩式思维的策略探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8):67-68.

[4]丁建华.关于加强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实效的路径分析[J].启迪:教育教学版,2021(13):20-21.

[5]沈子平.核心素养语境下语文课前演讲对培养高中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的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1(21):25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