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整合与创新为视角,深入探讨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思考,分析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思政育人中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的脱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以及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等挑战,提出了“整合与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强调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识与价值认同,旨在促进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实现思政育人的有效落实,为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政育人;教育教学;创新策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骞续红色基因、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传授政治知识、法律常识和经济原理的任务,更是思政育人、培养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阵地。基于此,本论文以“整合与创新”为核心理念,深入探讨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思考,通过本文的研究,期待为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卓越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一、明理论:高中政治课程思政育人与课程整合的价值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和完善了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将思政育人放在突出位置[1]。思政育人与高中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根植于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之中,反映了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其中,思政育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强调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扎实理论功底和卓越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而高中思政课程则作为思政育人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实践,承载着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与活动的重要使命,从逻辑关联的角度看,高中思政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直接服务于思政育人的目标,其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等多个维度,旨在系统地构建学生的理论框架,增强其理论自信和价值认同。
二、理现状: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现状
(一)理论探索的深化与实践创新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高中政治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从理论体系构建到教学模式创新,从课程内容整合到评价体系改革,均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教育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理念[3]。在实践中,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促进了其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引入社会服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模拟联合国等实践活动,高中政治课程不仅丰富了思政育人的形式,更深化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的深度融合
在北京某高中“法治中国”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其高中政治教师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了近年来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法治案例,如“昆山反杀案”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法律知识,更在实践中培养了法治思维,深刻理解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数字化平台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在上海某实验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过程中,面对教学资源的不平衡分布,该校政治教师团队积极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集成了丰富的视频、音频、图文资料,以及互动问答、在线讨论等模块,资源库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教学素材,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效弥补了地区间教学资源的差距,促进了教学设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4]同时,该平台也进行了有效试用,在“社会服务与公民责任”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该校引入了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如环保宣传、敬老院志愿服务等,不仅包括项目成果的展示与汇报,还涵盖了学生自我反思、同伴评价、社区反馈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情感变化,促进其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实现了思政育人与课程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
三、抓痛点: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然而,高中政治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现状并非一片光明,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当前,高中政治课程的思政育人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教师往往侧重于理论框架的阐述,而较少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案例,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理论背后的现实意义,降低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此外,一些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中的新理念、新实践,影响了学生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未充分激发
尽管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与探究的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未得到充分激发,例如,在“公民道德与法治观念”单元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通过单向讲授,而不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学生就难以深入思考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应用,也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滞后,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高中政治课程的思政育人教学设计中,评价体系仍然偏重于知识记忆与应试技巧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评估,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成长与变化,例如,在“国家认同与民族精神”主题的教学中,如果评价仅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而未设置对国家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入讨论和实践活动,就难以促进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成为制约教学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解难题: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存在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与挑战,高中政治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创新路径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评价体系的优化三个维度,探讨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创新路径,旨在构建更加贴近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创新:融入时代元素,强化实践导向
高中政治课程设计要高效融入时代元素,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感与吸引力,教学内容的创新应紧密贴合社会现实与国家发展,及时反映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使学生能够从具体案例中领悟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单元,可以引入“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最新议题,可以通过展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成就与国际贡献,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此外,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革新:构建互动课堂,激发学生主体性
高中政治课程要充分构建互动课堂,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这是由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而教学方法的革新应侧重于构建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堂环境,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项目式学习等多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例如,在“法治中国”单元,可以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法治思维与公民意识,同时,可以效仿上海某实验中学,利用数字化平台与资源,如虚拟实验室、在线讨论区,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的个性化与互动性。
以天津某中学“法治中国”单元教学为例,该校教师创新性地引入了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重要立法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案例[5]。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模拟法庭”活动,共计120名学生参与,分为控辩双方进行角色扮演,深入探讨民法典中的关键条款及其社会影响。活动期间,学生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还通过实地访问当地法院、邀请法律专家在线讲座等方式,增强了对法治实践的理解,共计完成了30余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充分展示了高中政治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紧密结合时代元素,如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法庭、实地考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法治思维和公民意识,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时代性。
(三)评价体系优化: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记忆与应试能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评估,基于此,高中政治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应注重构建多元、综合的评价框架,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成长与变化,例如,在“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单元,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文化展览等活动,并结合其参与度、创新性、情感投入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其公民意识与文化自信的形成。
以云南某高中“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单元为例,该校教师结合云南边陲特色,设计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与公民意识[6]。其包括四个主要评价环节:一是自我评价,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撰写学习日志,反思个人成长点,共计提交学习日志240余份;二是同伴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互评活动,增强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共进行了10次小组互评会议;三是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并反馈,共计记录了360余次学生课堂表现;四是成果评价,期末学生需提交一份关于国际组织作用的调研报告,这一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有效避免了传统单一评价的局限性,还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思政育人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结束语
高中政治课程中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揭示了教育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融入时代元素、强化实践导向以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不仅看到了教学内容的鲜活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评价机制的科学化,更见证了思政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力。然而,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的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未来,我们需进一步深化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不断探索更加贴近学生需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科学高效的教育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鹏.融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思政育人的挑战与应对[J/OL].北京警察学院学报,1-7[2024-08-16].https://doi.org/10.16478/j.cnki.jbjpc.20240730.001.
[2]赵曾臻.高校书院制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OL].学术探索,1-7[2024-08-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40620.1551.004.html.
[3]方硕瑾.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高质量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4,33(3):70-74.
[4]戴子薇,戴大兵.新课标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思政课教学新样态探赜[J].中国军转民,2024(2):143-144.
[5]田润东,姜威.“大思政”格局下优化高校微信公众号思政育人功能策略探赜:基于SWOT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108-114.
[6]崔文法,卢金阳.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