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饮食文化是陕西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陕西饮食文化传播过程中,翻译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当前陕西特色饮食的英文翻译原则、翻译现状、翻译策略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翻译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陕西饮食文化。
一、陕西特色饮食的英文翻译原则
“信、达、雅”是英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在英文翻译过程中,翻译的内容要契合原文内容、原文的语句体系以及受众的语言文化习惯,从而让受众能够清楚、完整地接受其中蕴含的信息,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陕西饮食的翻译中,“信”是指能够让外国人通过翻译的内容清楚、完整地了解饮食的基本内容,如原材料、烹饪制作方式或者特点等;“达”要求在饮食翻译中能够结合受众的语言习惯,通过转化的方式灵活地将一些特色饮食名称进行翻译,以便受众能够理解饮食的基本内涵;“雅”是饮食翻译的最高要求,即在“信和达”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翻译的内容让受众感受饮食中的寓意、祝福或者象征意义等,从而使其切身感受陕西饮食文化的魅力。
二、陕西特色饮食的英文翻译现状
(一)无法准确翻译饮食名称,导致产生误解
中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使得二者在词汇和词义表达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翻译内容出现偏差。例如,“羊肉泡馍”是陕西一道著名美食,“馍”是西北地区人民经常吃的一种饼,但是在西方语言体系中,并没有与“馍”相对应的单词。在翻译时,许多翻译人员会用“pancake”(烙饼)指代“馍”,或者将其直接翻译为“steamed bread”(馒头),很显然,这无法展现陕西特色饮食文化的魅力。
(二)翻译相对直白,难以展现美食特色
为了方便外国游客理解,许多翻译者通常使用一些相对直白的词汇来翻译陕西特色美食,但这种翻译方法很难将美食中蕴含的文化特色表现出来。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与多个历史故事有关,又因为面条的外形像裤带而被称为“裤带面”。许多翻译者在翻译时仅将其翻译为“thick noodles”(裤子面),虽然可以将面的特色直接展现出来,却无法更进一步引导外国游客感受其中的情趣和内涵,从而影响了陕西美食文化的传播。
(三)翻译的灵活程度不足
在陕西美食中,“葫芦鸡”和“葫芦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食。“葫芦鸡”的制作起源于唐朝时期,主要原料是鸡,需要通过煮、蒸、炸等各种工序进行制作。同时,“葫芦”与“福禄”同音,具有吉祥、富贵、多子多福的含义,用“葫芦鸡”命名这道菜肴为其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而“葫芦头”这道菜肴起源于北宋时期,主要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由于摆盘的形状酷似葫芦而得名“葫芦头”。可见,二者的名字虽然相近,但是文化内涵却大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许多翻译者按照直译的方式将这两道美食翻译为“Gourd-shaped Chicken”和“Gourd head”,不仅容易使外国游客将这两道美食的原材料误解为“葫芦”,也无法传达两道美食中的文化内涵。
三、陕西特色饮食的英文翻译策略
一般而言,在中国特色饮食的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归化法是指采用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对菜肴名称进行翻译,便于理解;异化法主要强调中国菜肴名称独有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外国游客从美食名称中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情。下面以这两种翻译方法为基础,对陕西的特色美食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食材类”美食名称的翻译
在陕西特色美食中,许多美食的名称直接点明了这道菜的主要食材,如“羊肉泡馍”“剁椒羊肉”“臊子面”等,翻译这种美食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以便外国游客能够直接了解美食的主要食材。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注意对食材的名称进行“加工翻译”。例如,为了凸显陕西地方特色,可将“羊肉泡馍”中的“馍”这一食材翻译为“Shanxi characteristic pancake”,即“陕西特色烙饼”,既能够激发外国游客的兴趣,还能够通过“烙饼”这一美食促使外国游客将二者的特点进行联系,便于理解。
再如,很多翻译者将“剁椒羊肉”中的“剁椒”翻译为“capsicum”(辣椒),但剁椒与辣椒并不相同,剁椒是将新鲜的小辣椒经过腌制后得到的,更有风味。因此,在翻译“剁椒”这一食材时,翻译者也应突出其特点,将其翻译为“Pickled pepper”(腌制过的辣椒)或者“Chinese chili”(中国风味辣椒),既能凸显食材的特色,还能激发外国游客的好奇心,促进陕西特色美食文化的传播。
陕西有一种“臊子面”,臊子是吃面条时浇的卤子,是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特色叫法。在翻译时,翻译者可以将“臊子”这一方言进行“还原”,翻译为“Shanxi characteristic marinated meat noodles”(陕西特色卤肉面),便于外国人理解。
(二)“方法类”美食名称的翻译
在陕西特色美食的名称中,有些包含着制作方法或者食用方法,在翻译这类美食时,翻译人员应深入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从而对其进行更准确的翻译。例如,“肉夹馍”“羊肉泡馍”中,“夹”和“泡”指的是两种食用方法,即将腊汁肉夹在白吉馍的中间、将馍泡在羊肉汤中食用。翻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应将其作为一种食用方法进行准确阐述,而并非当作一个词汇来看待,这样才能够让外国游客准确理解美食名称的含义。同时,翻译者还需要注意翻译的表述问题。如在“肉夹馍”的翻译中,“肉夹馍”的表述并不正确,而应该是“馍夹肉”,这也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并不能够采用直译的方式,而是应该考虑多种因素,调整语序,便于外国游客理解。
在对含有制作方法的美食名称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同样应该如此。例如,“陕西擀面皮”是流行于陕西、甘肃等地的特色小吃,其中,宝鸡岐山擀面皮曾在2011年获得“中华名小吃”的称号。对这道美食进行翻译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面皮”这种食材的翻译方法,二是“擀”这一制作方法的翻译方法。擀面皮是从唐代的冷淘面演变而来,其筋道、柔软的口感都与“擀”这一制作手法息息相关,这也是这道面食的一大特色。在翻译时,翻译者往往将“擀面皮”翻译为“processed noodles”(加工过的面条),显然无法突出这道美食的特色。因此,翻译者可以采用增减释义的方式,将面皮的制作程序、烹饪方式的特殊性介绍出来,将其翻译为“Roll out the pastry and cut into fine strips”(用特殊工具把面团卷起来并把它切成细条),这样有利于外国游客对其进行充分了解。
在陕西美食中,还有一些美食名称中可能并不包含制作方法,但为了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翻译者应该将其翻译出来。例如,“石子馍”是陕西一道比较古老的美食,具有油酥咸香、携带方便、易于储存等特点。单从这道美食的名称来看,“石子”和“馍”都是名词,如果翻译者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很容易造成误解,让外国游客以为是“像石头一样的饼”。所以,翻译者应该将其翻译为“Pancake Baked with Pebbles”(在石头上烘烤而成的饼),点明“烘烤”这一制作方法,这样才能让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这道美食的特色。
(三)“寓意类”美食名称的翻译
在陕西美食中,有不少美食名称带有寓意、祝福、典故,对此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增减释义,从而让外国游客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富贵真菌卷”这道美食中的“富贵”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一种美好的寓意象征,翻译者可以将其译为“Fungus rolls—A food that eats and has happiness”(真菌卷——一种吃了能够拥有幸福的食物),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
再如,“黄桂稠酒”与我国“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和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有关,被看作是爱情的美好象征。许多翻译者为了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只是简单地将其翻译为“wine fermented with osmanthus flowers”(桂花酒),显然无法更好地展现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翻译人员应简单阐述其背后的历史典故,这样才能激发外国游客对黄桂稠酒的好奇心。
(四)“数字类”美食名称的翻译
在我国,许多美食名称中包含“数字”,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需要重点考虑其中的内涵,对其进行准确翻译。例如,陕西名小吃“千层油酥饼”中的“千层”是一个虚数词,是指油酥饼内部的层数,而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层。而在陕西名小吃“八宝镜糕”中,“八宝”则是一个准确的数字,是指里面包含红枣、糯米等八种食材。另外,陕西宜君的“四喜豆腐”这道美食名称中,“四喜”又具有美好寓意的象征。以此来看,在陕西美食名称中,数字的用法各不相同,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应灵活考虑数字的内涵,而不是直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向外国游客精准传达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提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特殊类”美食名称的翻译
在陕西特色美食中,还有许IxvOcIX1LJMy4uPQ98aXgg==多美食名称较为特殊,需要翻译者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例如,“金线油塔”主要是将面粉和猪板油调整为塔状后蒸制而成,名称中并没有包含制作食材和制作方法,如果直接翻译,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解。为了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翻译人员应突出这道美食的食材,将其翻译为“Steamed Noodles with Tower Shape”(塔状的蒸面条)。又如,“锅盔”这道美食,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馅饼,最初名为“锅魁”,相传是唐朝时期的工人们将铁盔帽当作锅制作而成。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将其直接翻译为“The pot helmet”(头盔帽子),而是应该译为“A pie made of helmet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一种起源于唐朝时期用头盔制作而成的馅饼),既点明了这道美食本身的特色,又能间接激发外国游客的好奇心,使其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综上所述,在陕西特色饮食的英文翻译中,翻译者应该注重综合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并深刻挖掘陕西美食名称的文化内涵,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灵活翻译,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以此促进陕西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基金项目:2022-2024年度甘肃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一般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学习通+BOPPPS’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兰州工业学院为例”(Y202206)。
作者简介:张雯艳(1977-),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