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拥有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光照适中、雨热同期、冬暖夏凉,立体气候明显,食用菌种植优势明显。2016年以来,贵州省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进行裂变发展,印发《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将菌材保障作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之一进行重点推动,按年度制定菌材供保方案,印发《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贵州省菌材林基地建设规划(2019-2022年)》,推动菌材供保能力不断提升。自此,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21年,贵州省食用菌总产量达210万吨,产值为219.6亿元,分别位列全国第八和第六位。本文立足于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对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并借鉴国外典型经验探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一)食用菌产值、产量和种植规模持续提升
据官方统计,2016-2021年,贵州省食用菌产值增长172.3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8.2%;食用菌总产量增长164.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37.99%;种植规模扩大45.5万亩,年均扩大率为56.42%。
(二)食用菌品种丰富、品质优良
得益于气候、土壤、湿度等自然条件优势,贵州省现有食用菌800余种,仅次于云南省。同时,贵州产出的食用菌品质优良,营养成分高。据样品检验,贵州优势产区生产的黑木耳中的氨基酸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1.85倍,具有生态绿色属性。
(三)食用菌种植技术研发不断增强
据相关学者统计,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专利技术集中在栽培方向,有226件,占比31.26%。就技术研发主体而言,贵州省拥有食用菌专利的单位或个人数量为107,持有有效专利283件。其中,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贵州省印江县印兰生态菌业有限公司持有专利最多,均持有15件。
(四)食用菌经营主体广泛参与
全省9个市(州)均有食用菌种植,经营模式主体涵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截至2021年初,贵州省食用菌行业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年产能达到1000万棒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企业超过100家;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达30个,其中贵州省安龙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已经建成24个原菌种栽培生产基地,并建成西南区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食用菌交易中心。
EvEj8PmlIAY8KEmAdeF08Q==二、贵州食用菌产业比较优势测度
(一)指标选取
比较优势最初用于比较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反映一个国家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某一行业中的竞争力的大小。借鉴赵颖文等对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本文从规模比较优势、现代化比较优势、生态比较优势和成长比较优势四个维度考察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比较优势,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最终整合为综合比较优势。当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时,说明该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此外,本文还选取2021年全国食用菌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作为横向比较对象,即河南省、福建省、山东省。
规模比较优势(SAI)为食用菌产量比较优势(YAI)、食用菌产值比较优势(OAI)的几何平均。该指标考察食用菌在该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及规模优势,反映一个地区食用菌生产的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
现代化比较优势(MAI)为i地区t时期年末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和全国t时期年末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的比值。该指标考察食用菌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反映食用菌生产的现代化情况。
生态比较优势(EAI)为i地区t时期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与全国平均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的比值。该指标考察食用菌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用以反映食用菌生产的绿色化情况。
成长比较优势(GRAI)为i地区t时期食用菌产值增长率和全国食用菌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该指标考察食用菌产值的增长情况,反映食用菌产业收益的动态变化。
综合比较优势(CAI)采用德尔菲法,从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分别邀请2名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对规模比较优势、现代化比较优势、生态比较优势、成长比较优势四个维度进行打分,计算出各维度的权重及综合得分。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1.规模比较优势。各食用菌主产省的资源禀赋较好,但受政策影响,规模比较优势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福建省的规模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原因可能在于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食用菌企业的品牌价值较高,市场化发展优势更明显。贵州省的规模比较优势增长速度最快,2018年后规模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同一时期河南省和山东省的规模比较优势快速减弱,原因可能在于“东菇西移”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截至2021年,四省规模比较优势的排序为:福建省>贵州省>河南省>山东省。
2.现代化比较优势。如表2所示,贵州省和福建省在食用菌生产现代化方面均不具备比较优势,原因可能在于贵州属山地丘陵地带,大型机械化耕作在当地的适用性较低;而福建省的农业种植面积较小,依靠收购全国农产品进行销售创收。从现代化衡量标准来看,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3.生态比较优势。如表3所示,贵州省、福建省均具有生态比较优势,福建省生态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生态比较优势指数近五年来均大于1,空气质量比较优势指数在四个省份中排名第二。这表明贵州省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想要将良好的生态价值转化为产品经济价值,贵州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
4.成长比较优势。如表4所示,贵州省成长比较优势显著,2017-2021年的测算结果均大于1,除2017年低于福建省外,其余四年均高于河南省、福建省、山东省。
5.综合比较优势。如表5所示,贵州省和福建省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福建省综合比较优势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原因可能在于福建省效益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突出。贵州省综合比较优势呈扩大趋势,原因在于贵州省效益比较优势和产业增速的加快。此外,贵州省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长速度较快,但产业链紧密度有待提升。
三、国外发展路径经验借鉴
通过借鉴日本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路径,可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原则,以技术研发赋能产业发展。日本通过对研究和开发的持续投入,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优化培育方法,培育高产、高品质的新品种。同时,引入智能农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坚持高效生产原则,以管理精细化夯实产业竞争力。日本通过广泛使用控温控湿、无菌栽培等技术,不断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以及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引导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差异化经营规避同质化风险。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本食用菌生产厂商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注重差异化经营,通过培育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品种,如药用菌、有机菌种等,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
四是坚持消费者至上原则,持续挖掘消费者需求。日本食用菌产业通过持续的消费者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食用菌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推动食用菌从传统菜肴转变为新型食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五是坚持长期合作原则,赋能产业链提质升级。日本食用菌产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大学以及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整合,推动技术创新、品种培育和市场推广。
四、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一)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更加完善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新体系,通过龙头企业的“头雁”作用,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营效益。
首先,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加大对食用菌菌种繁育及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发,开发更多的经营业务,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发展难题。
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更紧密的组织模式和合作契约型利益联结关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指导农户种植,保障农户的种植收益。
再次,合并一些发展小而散的合作社或种植专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龙头企业的全面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吸纳分散种植小农户加入产业组织进行生产,降低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最后,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的生态效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优化组织形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体化经营。
(二)协同产区合作,优化产业集群管理
贵州省食用菌品种多样,地域分布广泛,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要着力提升机械化水平,为破解劳动力短缺、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创造条件。二要完善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增强抗旱保收能力,并加大对基地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提高有效灌溉效率、更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同时,降低产业劳动用工需求。三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完善防雹、抗旱等气象灾害防范设施,从而有效预防冰雹、春旱、倒春寒、春汛等灾害,减少极端天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经营管理上,一要提高规模化经营和合作社组织化水平,通过推广合作社化模式,提高种植户、养殖户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降低种植、养殖成本,提高效益。二要与食用菌消费者、食用菌市场、食用菌协会等相关社会群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保持经营管理的与时俱进,保证食用菌产品的研发有据可循,实现供需吻合,贴合市场动向,进而引领饮食风尚的良性发展。
(三)强化要素保障,提高产业动力
产业发展的动力需要强有力的生产要素来提供,因此要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在食用菌菌种方面,要严格规范种子市场,打牢产业基础。菌种质量会直接影响食用菌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加大对菌种质量的检测,增加对菌种筛选和适应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投入,加快选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且产量高、质量优的品种,推进食用菌菌种实现本地化、特色化。
在食用菌菌材方面,要不断拓宽来源和销路。贵州省食用菌培养基料多为木屑和秸秆,加快菌材林基地建设、有序利用现有林业资源、禁止滥砍滥伐,有利于保障食用菌原料供给。同时,利用好果树、茶树修剪枝及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副产物,能够推进菌材供应产业化,减小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
在食用菌基础设施方面,要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对于面积较大的地区,政府可适当提供一定的补贴;对于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合理配置仓储、烘干、销售市场等公用设施和场所,以降低生产经营者的成本及风险,提高其收益。
(四)借助技术研发,赋能食用菌品牌特色化
立足贵州省内各地区的地域特色、气候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大宗类特色品种,如竹荪、羊肚菌、天麻、灵芝等,形成品种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区域品牌。
一方面,通过其他途径扩大生产规模,继续提高生产总量。例如,不断加大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并合理布局各类适宜林地、退耕还林地和林下空间,以大球盖菇为主,香菇、平菇、猴头菇等为辅,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
另一方面,努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围绕食用菌产业生态优势、品种优势较为突出的特点,进一步填补农产品认证机构和制度的空白,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质量认证,实现生态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并最终形成经济优势,不断使“黔品质安”理念深入人心,将“黔品珍贵”价值突出、擦亮。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农村发展经济学”(ZDXK202306)。
作者简介:张蕴锦(1995-),女,汉族,贵州贵阳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品牌管理、产业发展。
彭泽敏(1987-),女,贵州都匀人,大数据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技术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