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4-09-27 00:00:00温希
中国食品 2024年18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与期待越来越高,食品安全监管也成为政府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信息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为监管部门提供了便利,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有助于提升监管水平,确保监管质量。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大力开展信息化监管,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化对食品监管的积极作用,然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搭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不断推进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信息化在食品监管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监管效能

信息化为食品监管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可靠的手段,是当下食品监管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有助于提升监管效能。第一,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可以记录并管理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监控,帮助监管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监管效率。第二,信息化手段使食品监管工作更加高效,线上共享平台的应用使监管人员不靠实地调查取证也能获取产品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即可获取企业所生产食品的信息,既减轻了监管人员的工作负担,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提升了公众参与度,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平台了解餐饮单位的食材来源、加工环境、操作规程等信息,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食品监管,主动举报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便利。第四,信息化食品监管平台的建立使监管人员的配置更加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使监管人员各司其责,监管流程更加顺畅,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二)具备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

在食品监管中,信息化监管具备动态性、实时性的优势,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第一,能够实现实时监控。通过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和数据采集技术,能够实现从原料采购到食品生产再到食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控,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确保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使食品生产工作得以高效推进。第二,能够随时调整相关参数。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有效地保证了食品配送质量,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监控并调整环境温度、湿度,为食品提供适宜的储存环境,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第三,具有风险预警功能,能够优化风险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及时发现食品生产环节中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前进行预警和干预,切实有效地减少安全问题。此外,能够帮助监管部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优化食品监管体系。

(三)能够进行食品溯源与追溯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已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会四个要素共同作用,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信息化监管的出现使“四位一体”的食品监管体系更加牢固、高效,监管部门可以随时查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情况,进行食品溯源与追溯。所谓食品溯源与追溯,是指调查产品的来源和去向,包括产品原料、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能够科学地连接产品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如今,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化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通过“一键式”溯源功能,利用“二维码”扫描即可快速定位问题产品,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全方位提升了食品监管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为确保公众食品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食品监管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食品监管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链条长、影响因素多、专业性强的特点,且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优化与自我完善。例如,监管部门缺乏技术项目跟进和质量控制意识,导致食品监管信息化能力不足;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在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中采用传统的手段进行项目管理,单从技术层面跟进项目,缺乏食品监管的工作经验和专门知识;信息化食品监管流于形式等。

(二)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方式落后

虽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方式仍不完善。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的统筹管理。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开始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存在一定差异,出现了建设分散、投资重复、资源浪费、信息孤岛等问题,监管效能有待提升。第二,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部分地区的信息系统功能不全,在运行中容易出现问题,信息化监管水平有待提升。第三,缺乏先进技术经验的指导,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一些地区无法及时更新技术设备,致使技术理念方面停滞、落后。

(三)食品监管信息共享难度大

食品安全问题中有大量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问题,需要通过专业技术支撑和研判,更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食品监管信息化标准建设正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并不统一,各部门信息难以及时归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阻力,导致食品监管信息共享难度较大。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并不能清晰地了解产品生产的全链条情况,为食品溯源工作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当然,随着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标准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标准规范的指导,进而出现标准制定滞后的问题,对食品监管信息的共享产生了影响。

(四)食品监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高素质的食品监管人员是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基础,但是部分食品监管人员仍存在信息素养不高的问题,从而影响食品监管质量。第一,信息化处理能力薄弱,对较为复杂的信息系统操作不熟练,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第二,缺乏先进技术,未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信息化手段相对落后。第三,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导致人力资源支持不足。为此,要重视对监管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制定系统的信息培训方案,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讲解信息操作流程,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其信息化处理能力。

三、提高食品监管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一)搭建信息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

为了提升食品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完成监管闭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完善的信息系统。第一,明确项目建设需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明确为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为何搭建食品监管信息系统,找准项目定位,明确自身工作内容。此外,定期组织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参与项目例会,实现信息互通,共同讨论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式,从而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并持续推动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逐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高效监管。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摸底调研,将各个分散、独立的小平台整合为一个互通有无的大平台,实现数据系统的统一管理,加强地区间监管系统的联系,促进区域合作。第三,完善信息化标准建设。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参考现有标准,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各地区食品监管信息化标准建设相对统一。同时,要加强公开化宣传,不断推进标准的落地实施,为信息化监管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强化管理意识,做好风险监测与预警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离不开科学管理手段的加持,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强化管理意识,认真做好风险监测与预警工作。第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制度规范,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定期组织管理培训活动,使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信息化监管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做好风险监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方便监管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并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第三,做好风险预警,借助信息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利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深度分析并挖TWU8FNbXajwm9+cpMd+diQ==掘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便立即开展食品溯源与追溯工作,全面处理问题产品。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模式和指标体系,科学评估食品风险指数,以便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三)创新信息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质量

为改善监管方式落后、监管手段单一的问题,监管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出新的信息化监管方式。第一,积极探究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并将其应用至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全程监控食品质量安全,提高监管效能。第二,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定期更新系统,更换或淘汰落后的设备,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第三,重视信息安全,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利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等保护信息安全,避免出现数据泄露、黑客攻击等问题,切实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

(四)提升监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提升监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是推进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第一,要构建信息化监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培训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全面提升监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建立相应的素养评估和激励机制,推动监管队伍主动学习、持续进步。第二,要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吸引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加入,并鼓励现有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建成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第三,要加大信息化硬件投入,为监管人员配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优化信息化监管平台,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温希(1995-),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